王進君
【摘 要】職業院校會計專業必須在充分了解國家財務政策、法規和就業崗位和行業大背景的前提下,合理設置會計專業的教學課程,要明確課程設置的基本原則和課程整合的必要性,合理安排課程體系設置的結構,做好整合教材的配備。
【關鍵詞】課程設置;課程整合;整合教材
職業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積極開展訂單式培養,強化教學與生產實踐、技術推廣、社會服務緊密結合,更好地為用人單位服務。職業院校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也不例外,必須在充分了解國家財務政策、法規和就業崗位和行業大背景的前提下,合理設置會計專業的教學課程。
一、課程設置的基本原則
(一)適應教學目標的要求
高職會計專業,其培養目標應該是培養具有一定政治思想覺悟的懂會計核算、財務監審、財務管理及稅款繳納征收等方面知識并具有相應操作技能的高級會計應用型人才。為了實現高職會計專業這一培養目標,其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體系必須與之相適應,突出應用性與針對性。
(二)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課程設置與開發,必須以廣泛的社會職業調查為依據,突出專業的服務職能,把用人單位的需求和該行業的發展趨勢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的課程開發設置。充分地體現出知識、素質和能力結構,適應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在進行課程體系建設的時候應當既考慮我省產業結構發展情況。
(三)適應社會崗位的需要
社會崗位對人才的需要是注重專業知識的實用性。高職教育恰恰正是為社會各業提供應用性人才的教育。由此看出“實用”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特征,它具有很強的職業特點,它不提倡引導學生過多的探究“為什么”,而是使其懂得“是什么”“怎么做”。突出實用性強調不是以知識的縱向延伸為主線,而是以技術應用為目標。學生的學習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想學會怎么做,如何解決專業技術問題,在未來的工作中遇到類似問題如何解決。因此在高職學生的教學過程中,不是以知識點的深度和難度為突破口,而是以技能項目的靈活應用為中心展開教學活動的。課程的設置一定要滿足這一點。
二、課程整合的必要性
縱觀現有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真正按崗位需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的院校并不多見。我們隨意從網絡上搜索各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或教學計劃)就可見一般。但不管是本科教育還是高職教育,會計專業的畢業生大部分是就業,要求學生應該有過硬的業務操作水平,適應各不同行業對會計工作的要求。特別第三產業迅速發展發展的今天,我們的會計專業教學應看清畢業生就業形勢,以此作為會計教學的風向標,這是會計專業的與時俱進。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行會計專業的課程整合,是適應當前會計職業教育較好的辦法之一。課程整合,把學生們從門數繁多的理論課中解脫出來,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實訓,走“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實訓培養模式,培養的學生才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宗旨才會實現。
三、課程體系設置的結構
以能力為本位是高職院校專業建設開發與建設的基礎。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們認為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基本結構是 “公共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結構,表現為基本素質平臺和專業技能模塊的形式。基本素質平臺包括公共基礎課和專業選修課,專業技能模塊包括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兩個層次構成。
(一)公共基礎平臺
公共基礎平臺是根據不同學生的共性發展特征要求而設置,旨在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和團結協作、努和創新的精神,掌握本行業相關知識,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體現人才培養的社會人規格和層次。
公共基礎平臺設置的教學課程為,英語,計算機應用基礎,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體育,就業指導等。
(二)專業技能模塊
專業技能模塊是根據“會計專業”學生教育重技能、重操作的教學特點,旨在提高學生專業問題的處理能力而設置。該平臺應包含會計專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基本知識的課程應該包括珠算技術,基礎會計,基礎統計,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數據庫管理系統與應用,財經應用文寫作等。
會計專業基本技能人才的培養應該根據市場經濟發展和行業發展趨勢,適應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為目標。力爭崗位目標化,技能培訓對象化。其基本技能應具備會計核算能力、財務管理能力、財務監審能力、稅收代理能力、專業拓展能力等。
會計核算能力的課程為:中級財務會計,會計電算化,成本會計、行業會計學,會計手工模擬操作等;
財務管理能力的課程為:企業財務管理與分析,成本管理實務,資產評估等;
財務監審能力的課程為:審計基礎與實務,會計制度設計等;
稅收代理能力的課程為:稅收相關法律,稅收代理實務等。
專業拓展能力的課程為:市場營銷學,證券投資學,網絡金融,商貿談判,社交禮儀、公共關系學等。
上述技能模塊是根據學生個性發展的要求和綜合素質教育而設置的,在傳統會計課程的前提下,進行了有效的整合,符合了“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宗旨,反映了人才培養的知識綜合性、專業交融性和實踐性及個性發展要求的結合。
四、課程整合與整合教材的配備
(一)課程整合
課程整合就是把一些相關課程的重疊內容進行合并,重新按現崗位的要求,進行編排組合的過程。其作用就是減少理論授課時間,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為學生的實踐教學留有充分的教學時間。其整合的課程有:
1.行業會計學:包括銀行會計、物流企業會計、建筑行業企業會計、旅游企業會計、涉外會計、預算會計等;
2.企業財務管理與分析實務:包括財務管理、財務報表分析、管理會計等;
3.審計基礎與實務:包括審計基礎、審計實務等。
4.稅收相關法律:稅收征管法、經濟法、刑法等。
(二)整合教材的配備
良好的課程體系的設置,體現在學生能力的培養適應就業崗位的需要;適應崗位能力的需要體現在培養的學生出色完成財務各崗位的工作。這要有一個良好的支撐----教材。目前的教材細化的多,各門類之間有過多的重疊,如《財務管理》教材與《財務報表分析》教材,在財務指標的內容方面有過多的重疊;《物流企業會計》與《旅游企業會計》等在各會計要素相關會計處理方面有過多的重疊。這樣的教材現狀,不能適應上述課程體系設置的要求。為此,保留原有適用的教材基礎上,把一些現有教材整合,是最好的解決途徑。
整合后的教材要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的崗位要求。減少了教學內容的重疊,突出了強實訓技能的培養。如《行業會計學》,讓學生感受各行業會計核算的差別,又能更好了解各行業會計核算的內涵所在,學生學習熱情較高。積極為學生上崗的“零距離”提供了一個效的途徑。所以相關專業出版社及相關專業人士,應在這方面有所創新,也是為職業教育做出的又一貢獻!
參考文獻:
[1] 賈麗鳳,劉冀徽,張燾.課程整合對高職院校會計教學的意義[J] .繼續教育研究, 2009.8.
[2] 葉敬忠,潘璐.高職院校會計教學課程整合的有關問題 [J] .中國教育學刊,2008.2.
[4] 李曉平.會計教學的改革實踐與探索[J] . 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