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婧
摘 要:由于我國學前教育專業的發展還不完善,其藝術課程的建設還較為落后,具體變現為教學目標單一、教學體系松散、教學內容和幼教的職業需求嚴重脫節,因此不符合當前環境下的學前教育需求。面對這一現狀,高校需要著重提升學前教育專業藝術課程的融合性以及整體性,重新設計和開發其藝術課程,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藝術水平,實現學前教育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藝術課程;整合分析
學前教育是一個具有應用性和綜合性的專業,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理念在學前教育學科中的滲透,教師需要掌握更專業、更扎實的技能,除了學習基本的藝術課程之外,還需要能夠進行示范教學。教師的藝術素養也決定了其在幼兒藝術教育領域的勝任能力,因此對藝術課程結構整合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當前學前教育專業藝術課程結構的問題
(一)藝術課程結構缺乏合理性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藝術課程往往被分配給不同專業的老師去教學,各個藝術學科之間都十分獨立,沒有相互的聯系和滲透。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既有教師對學前教育的認識落后也有相關方面的理論研究不足。這種藝術課程嚴重限制了學生藝術能力的全面發展。一些高校的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模仿了音樂院校的形式,把視唱練耳、聲樂、鋼琴、舞蹈、樂理等等分科設置,所以導致各個學科和課程之間難以相互促進。
(二)缺乏規范的藝術課程教材
想要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必須要有實用、高效的教材。目前,我國學前教育專業還在使用質量不一、觀念落后的教材。許多課程并沒有配套的教材,教師在教學中只能自編講義。由于缺少藝術課程教材,學生在學習中會遇到各種不必要的麻煩,常常需要手抄和復印自己需要的曲譜。同時也影響到了課堂授課,教師難以進行統一教學,并且要反復講解相同的教學內容。
(三)缺乏對綜合藝術實踐的重視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過分重視對學生技能的訓練和理論的教學,卻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素質和應用能力的培養。有些高校簡單的把藝術課程當作專業技術和理論教學,利用大量的課時來進行聲樂、舞蹈、手工和繪畫的教學,學生進行創作、藝術鑒賞和社會實踐的時間非常少。所以導致培養出的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藝術素質不符合當前的學前教育的要求。
二、整合當前學前教育專業藝術課程的有效策略
(一)明確藝術教學的目標
(1)音樂教學。音樂課程的目的是利用音樂的美育功能來為培養學生,同時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音樂素質,在音樂教學中,學生需要掌握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聲、樂理、伴奏、藝術概論、舞蹈等等,同時還需要進行舞蹈和音樂技能的培訓和學習,并且掌握對舞蹈和音樂的創作能力、表演能力以及鑒賞能力。學生要能夠應用各種科學的方法和手段來組織學前兒童參與舞蹈和音樂教育活動。
(2)美術教學。美術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美術素質,其中包括基本繪畫知識原理,手工制作和造型的能力。學生需要符合美術知識的專業化發展需求,并在教育中充分結合學前教育的特點,不斷提升自身的創造力。
(二)對課程結構進行整合
教師需要本著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藝術能力的思路開展實際教學,全面考慮當前學前教育的實際需求,進而對藝術課程的結構進行全面整合。課程結構要由分科教學和綜合課程結合組成,同時教師需要妥善處理好應用課程、綜合課程以及基礎課程的關系。教學內容力求體現應用性、人文性以及綜合性,刪除一些重復性、陳舊的課程,同時增添一些注重情感教育、職業教育及社會實踐的課程。在教學中強調藝術的交流和創作,以此來整合藝術課程中的能力、知識和情感價值觀等多元內容,培養學生綜合實踐的能力。
(三)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
教學內容的設計需要拜托學科界限的限制,讓各類藝術課程之間能夠交叉滲透和多元融合。比如在講解音樂課程時加入一些民族舞、現代舞的內容,在講解戲劇時加入幼兒文學、音樂、美術的內容,這就擺脫了以往單一的藝術理論講解和教授。與此同時,學前教育還需要增強各個課程模塊的相互聯系和流暢銜接,在教師理念和藝術技法方面充分借鑒國內外的先進經驗。
(四)對教學方法的整合
教師要根據當前的藝術教學課程特點,不僅需要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方法,而且要有意識的借鑒幼兒教育實踐、協同創作、藝術鑒賞和社會服務的教學思路和方式,以此來建立動態的、多元的藝術教學課堂。如此同時,教師可以在百度、網易公開課、騰訊課堂中搜索優質的教學資源,以此來豐富藝術教學課程形式。
高校學前教育中的美術、舞蹈、音樂課程都是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其中都富含創造性、實踐性和藝術性。因此,學生要能夠應用鑒賞、表演等方式來學習基礎的理論知識,從而提升自身藝術素質和藝術實踐能力。對藝術課程結構的合理整合,可以有效促進藝術教育的實效性,進而培養中應用能力強的高水平幼兒教育工作者。
參考文獻:
[1]金日勛.淺析高效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教育的基本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5(21):62-63.
[2]羅雪梅.淺談多媒體在美術課程的作用[J].新課程,2014(6):45-46.
[3]蘇鳳嶺.本科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策略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52):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