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摘 要】課堂提問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提出問題,并針對學生的回答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適時調整教學策略,啟發學生思維,促使其主動思考,理解和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一類教學行為。善教者必善問,通過課堂提問,讓學生自主地思考并作答,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科學的態度和探究精神,發展創新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 課堂提問 學生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54
課堂的提問是老師教學的一個手段。這個手段最大的益處就是幫助學生鞏固之前所學的內容,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我們都知道遺忘曲線是隨時間的加長記憶的內容就會不斷地減少,所以適時的復習之前所學的知識對學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學生要不斷地鞏固過去所學的知識。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習并不是一個過場戲,學到后面忘了前面的知識等于零。因此這種教學手段還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有的時候,教師沒有真正理解課堂提問的意義,只是將其作為一項課堂上必須完成的任務,導致出現一些不良的提問。這些不良的提問都會阻礙學生的思維發展,大大降低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提高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給學生充裕的思考時間
教師提出問題后,一般要停頓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后再回答。有的教師一提出問題就馬上要學生回答,學生沒有思考時間,不可能回答好問題。到底停頓多長時間較合適呢?這要隨問題的難度、學生的知識準備情況和已形成的學生能力結構中思維敏捷程度而定。通常對比較簡單的鋪墊性、過渡性的問題,或為了考查學生對某個問題熟練程度和反應速度的,停頓時間可以短些;對比較關鍵的問題或為了鞏固復習而提出的問題,停頓的時間可稍長一些;對較重要的問題提出后,要讓學生思考較長一段時間后再叫學生回答。學生回答問題之后,有時教師還可再等待一定時間,讓學生的答案在大家腦子里回旋一下,然后再指定學生補充和評價,或轉入新的問題。研究表明等候時間至少在3到5秒鐘。這3至5秒的時間可能產生令人滿意的結果。課堂實踐表明,教師使用等待技巧,學生的回答會發生一些重大變化:1.學生會做出更長的回答。2.會有更多學生自愿回答問題。3.學生回答根據分析性、創造性。4.學生回答不出問題的現象有所減少。5.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成就感明顯增強。
二、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創設問題情境
學生的學習是以一切現有的認知發展水平為出發點的,所以知識的引入只有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適才能促進學生的主動建構。簡單地說,就是新知識的學習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在教學新的內容時,教師應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展現知識產生發展的實際背景,設法激活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引導和啟發學生進行新舊對比,同化新知識,從而使學生看到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體驗到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三、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創設問題情境
研究表明,當數學和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數學課堂上,教師設計恰當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情境引入新課,學生會倍感親切,覺得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打開思考的閘門,發掘創造的源泉。
如創設問題情境,汽車站入口處常常會在墻上1.1m、1.4m處各標上一條紅。小朋友進站時,只要走到這里腳跟靠墻站立,看看身高有沒有超過免票線,或者半票線,就可以決定這個孩子是否需要購買全票。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個問題解決的依據和方法是什么,從而引入線段大小的比較的學習。
四、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建模,創設問題情境
教學時精心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建立數學模型,通過分析探究、對問題作出解答,可以培養學生善于觀察事物、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初中數學中有一類氣象預報、航行、建橋、測量等帶有工程設計屬性的應用問題,解答時常需要應用圖形特性。根據三角形、圓、等積變換等幾何知識求解,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思考,通過建立適當的幾何模型,使問題順利解決。
五、學生在數學活動中主動探究來創設問題情境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戰性的。在學生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強烈的探究的需要,在教學時,教師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動手,在活動中由學生自己去探究,這樣有利于學生從事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有利于學生在實踐中培養數學興趣和探究精神。
如學習有理數乘方時,完全可以讓學生通過動手折疊報紙探究乘方的知識。開始展示很大的報紙時,許多同學都說能對折幾十甚至上百次,可是在動手實踐后卻發現折疊到七次的時候已經非常困難,許多同學都是大惑不解。然后引導學生進行計算,終于發現報紙厚度隨著對折次數的增加以等比級數增加,而其面積則相應地以同樣比例減少。加上紙本身的拉力,把報紙對折第九次無疑比一次將512張報紙對折更要困難。
六、引發學生觀念上的沖突中創設問題情境
由于學生的認知發展就是觀念上的平衡狀態不斷遭到破壞,并不斷達到新的平衡狀態的過程,所以教師應當十分注意如何去引發學生觀念上的沖突,打破學生原有觀念上的平衡。
七、及進行問后點評
及時的問后點評對學生思考和學習的積極性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講評時要遵循“表揚為主”的原則。對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并有創見的回答應及時肯定,鼓勵大家效法;對和教師預期的答案不同的回答,如確有道理也應該肯定;如果學生解答的根據待考證,可以作為不同理解,留請大家課后思考。教師應把注意力放在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上,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根據課堂情況及時追問或補問。“這種思路可行么?為什么?——還有其他解題方法嗎?——你能理解XX同學的思路嗎?——你是怎么想的?能描述一下你的觀點嗎?——你能再解釋一下,把意思說得更明白,更簡潔嗎?”通過一系列追問和補問,給學生實踐思考,讓他認清不同情況出現的答案,既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提問能力。
總之,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要以學生為重心,創設使課堂教學能有效開展的問題情境,將有針對性的問題以恰當的方式呈現出來,最終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為達到這一目標,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劉承禹,過伯祥,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調查分析,《中學數學教學參考:教師版》,2002年第6期
[2]邵瀟野,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優化策略,《中學數學教學參考月刊》,200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