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班化課堂教學指在較少班額(不超過30人)的教學班級之內,按照其特有的內在價值和教育教學規律采取的一種新型的班級教育形式。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學形式。有效教學的評價標準是學生的有效學習,其核心是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筆者在近年的小班化教學中,致力于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研究與實踐,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教學效果,得到了廣大師生和家長的認可。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有了較為明顯的提高。
【關鍵詞】小班化課堂;有效提問;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指能給學生帶來愉悅的心理體驗,能吸引學生自主學習,自覺地去預習、復習或者拓展加深。它應該是互動對話的、師生協作的、深度思維的課堂。小班化課堂更是為這種對話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因為常規的班級由于人數的制約,可能一節課并不能提問到每一個學生;而小班化課堂,由于學生數的減少,使這種問題得以輕松解決。然而,筆者通過近年的課堂教學發現:目前我們的小班化課堂提問卻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一、教師認識的誤區
(一)滿堂灌輸,不給學生發問或回答問題的機會
無數研究表明:問題對于學習很重要。好的課堂應該是問題引領學生的思維向前發展。初中生往往好奇心比較重。如果老師習慣于滿堂講授,不給學生提問的機會或回答問題的機會,長此以往學生也就會失去了好奇心,就會疏于或者懶于回答問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好的約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就會有強烈的學習動力,真正的好課應該是學生帶著好奇心——問題走進教室,而后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這樣才能進一步激發他們探究求知的欲望。
(二)泛泛而問,問題缺乏思考的廣度和深度
許多老師上課,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地發問,但大多數問題是沒有價值的提問,或者是簡單的是非問。學生只要肯定或否定即可,不需要動腦筋考慮。長此以往,就會使學生的思維變得單一、膚淺,認識變為“非黑即白”。不利于學生思維的健康發展。
二、如何做到有效提問?
(一)要善于提分層次的問題
班級中學生的學習程度和能力水平總是參差不齊的。教師在課前設計課堂問題時,應該兼顧各種層次的學生。特別是在小班化班級教學中,要想方設法、不失時機地給各種層次的學生創造“出頭露面”的機會,即使答錯了,也熱情鼓勵,以保護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比如說語文課堂教學中,每次學習新課前都會要求學生自主預習,那么,在檢查預習情況的提問中,若是比較基礎的提問,就應當盡可能提問語文能力較低、學習習慣較差的學生,因為這樣一是可以對他們起到督促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的作用,二是也可以讓他們體驗到“付出就會有回報”的成功喜悅,促使學生學習態度的改變;如果是為復習鞏固舊知,可以有意識地提問中等程度的學生,因為他最能代表一般同學所掌握的水平;如果提問是為鞏固當堂所教(學)的新知識,則可提問學習程度較高的同學,因為他們的正確回答能起到表率作用,有利于其他同學對當堂知識形成正確的理解。讓每位學生都能參與討論老師的提問,而不是做一名課堂上的看客——這樣的提問才會更有效。
(二)要善于提探究性問題
“要把知識的果子放在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著的位置”這個比喻生動而準確地告訴我們:課堂提問既不能讓學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讓學生唾手可得,而應該讓學生“跳一跳”——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后獲得正確的結論。
例如在七年級《散步》一文的教學中,當教師問“這個題目是從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來確定的,你覺得這個題目好嗎?”這個問題時,學生的回答往往是“好”,那么,這個提問是沒有任何價值的提問。此時,教師如果直接追問學生“為什么好”,那么學生的回答必定是唾手可得的,不需要進行什么思考。如果老師換一個角度提問,發出“請你換一個角度為本文擬一個題目,并說說你的理由”的追問,學生此時就表現得非常活躍,常常會說出自己的很多想法。此時,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之后,老師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就會得到幾種有效的擬題方法:以核心人物擬題,以人物的特點擬題,以時間變化擬題,以地點擬題……同時學生在歸納的過程中也會體會出不同擬題方法的妙處。這樣,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學生不僅品嘗到探究學習的樂趣,也獲得了新知。并且,這些新知是由學生自己主動探究而來,印象更加深刻,也會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成為雙贏的課堂。
(三)要鼓勵學生提問
教師的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必備的,它源于教師課前精心深入的研課。“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但我認為,除此之外,還應該鼓勵學生多提問,因為學生的提問必然要基于學前的思考,這樣可以促進學生自我學習的深入。當然,把學生培養成提問者需要耐心和時間。我曾經在教學中嘗試著這樣做過。初一入校時,我告訴他們要注意在課堂上我是怎樣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并且明確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時至少要每人提出兩個問題。之后全班交流,在交流過程中,一些淺顯的問題就會當場由其他同學回答解決,而一些有深度的問題老師就把它作為課堂學習的主問題,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探究解決。問題從學生中來,又回到學生中去解決,學生在課堂學習的興趣會更濃厚。如果老師再適時建立一定的獎勵機制,給能夠提出好問題的同學一定的獎勵,學生們提問的勁頭會越來越高漲,提出的問題的質量也會越來越高。當然,老師在課前準備時要對課堂主問題有所預設。好的課堂提問應該是由表及里、由易及難、由文及心,不僅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而且引起心靈的感應。做好問題的導向和篩選工作,這對任課教師自身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只要我們充分相信學生,幫助他們構思好的問題。不久就會出現“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可喜局面,教師也會從學生的問題和回答里面學到不少東西。這應該就是達到了理想的課堂教學效 果——教學相長。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不難看出,大部分成功的課堂教學都是以提問開始,我卻認為課堂教學也應該以問題結束,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思維從課堂學習中延伸到課外學習,讓問題伴隨其終生,讓學習伴隨其終生。
作者簡介:宋艷紅,女,1968年生,河南省信陽人,本科,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育教學。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