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淑
摘要:教師在教學中總會遇到一些教學難點因為年代久遠、距離遙遠、學生自身知識儲備不夠等原因造成棘手無策的難堪境地。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邁過這一教學瓶頸,達到每堂課均能突破教學難點。如何將將未曾謀面的人物形象豐滿?如何將抽象迷離的情景盡收眼底?如何將靜止的文字轉化為躍動的畫面?本文將對以上的問題作簡單的闡述。
關鍵詞:課件;轉化;教學難點
現代教育技術的迅猛發展對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時提供了許多快捷直觀的教學方法,利用課件跨時空、靜變動的優點可以有效突破學生難以理解的教學難點。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總結了以下幾種用課件突破教學難點的典型教學片斷。
一、將未曾謀面的人物栩栩如生
為了把教學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迅速感知教材,可以為學生創設出一種直觀教學情境,利用課件中獨特的功效。制作動畫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形象地感知教材理解課文;還可以播放字詞,幫助正音、正字、辨析詞義。如在上《鄧小平爺爺植樹》這課時,學生出生于20世紀,因而對鄧小平爺爺不怎么熟悉,為了使學生了解他,我在網上搜了很多鄧小平的事跡,播放給學生看,這樣學生對他就有了感性的了解。在講解課文時,學生對鄧小平爺爺油然產生了一股尊敬之情,鄧小平爺爺認真植樹的態度讓他們很佩服。我還制作了鄧小平爺爺邊植樹邊流汗的動畫,從而讓學生直觀得了解到鄧小平爺爺植樹時很辛苦。這樣利用課件就解決了學生因缺乏對文中主人公的了解而情感儲備的不足
二、將抽象迷離的情景形象直觀
我在教學《村居》這首詩中,學生對第二句詩“拂堤楊柳醉春煙”不太理解,我就把這首詩做成了動畫。學生看著畫面,再加上我的講解,很快就理解了這句詩的意思。可見多媒體能把抽象的東西變成直觀形象,那學生理解起來就方便了,比老師用語言符號講要好得多,而且事半功倍。
三、將靜如處子的文字動如脫兔
如《詹天佑》一課的教學難點是讓學生理解“從兩端同時鑿進的方法”、“中部鑿井法”和“人”字形線路,體會詹天佑有杰出的才能。讓學生自讀找出詹天佑碰到的困難和他解決的辦法,由于文中交代得比較明白,所以學生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由于居庸關山勢高,巖層厚,所以采用了“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由于八達嶺長一千一百多米,所以采用“中部鑿井法”,由于青龍橋坡度大,所以設計了“人”字形線路),于是我請學生到黑板上將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用板畫畫出來。但板畫畢竟是畫,它不會動,不能給學生形成強刺激,所以我就又借助多媒體,在學生讀懂語言文字的基礎上,觀看動畫演示,特別是火車過“人”字形線路(一列北上的火車隨著汽鳴往東北方向行駛,經過“人”字形線路的岔道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原先拉的火車頭推,使列車折向西北前進),這幅生動的畫面將學生深深地吸引住了,仿佛真的見到了火車過“人”字形線路的情景。這時學生不僅弄懂了詹天佑解決困難的辦法,而且不由地贊嘆詹天佑的杰出、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