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紅
(河南省濮陽市華龍區金堤路小學)
摘 要: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關鍵是重視閱讀。首先要理解閱讀的意義,明確閱讀的范圍;其次要制定課外閱讀計劃,指導學生運用學過的讀書方法,有序、有效地進行閱讀。具體做法有以下幾點:課內外閱讀相結合,選擇性閱讀,有計劃讀書,多種形式閱讀。
關鍵詞:語文素養;課外閱讀;意義;計劃;方法策略
一直以來教師總認為,語文教師只要把語文課教好就行了,讀書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因此,沒有把閱讀納入自己的語文教學計劃,更談不上指導學生讀書,導致學生的課外閱讀一直處于無效狀態,有的學生甚至不讀書或隨心所欲地亂讀一通。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的密切關系,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把指導學生課外大量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事情。
一、認清課外閱讀的意義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些都說明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道理易懂,真正做起來就難了,更重要的是要堅持不懈,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使他們逐步養成勤于讀書的好習慣,讓書成為他們的終身伴侶。
二、讀書要有計劃
事實證明,無論任何事,有計劃地去做一定能做好,讀書亦如此。每學年、每學期,教師要對自己或學生讀書做到有計劃“長遠計劃”,每個月、每個周要有個“短期安排”,甚至節假日都有詳細的讀書安排。只有計劃好,才能合理利用課余時間精打細算、統籌安排,做到讀書學習和休息娛樂兩不誤,這樣計劃才能落到實處。
低年級可以讓學生自由閱讀各種兒歌、繪本、小童話,當然都是進行整本書的閱讀。中高年級課循序漸進進行經典閱讀,如三年級讀讀唐詩宋詞、駢文。四五年級誦讀《論語》《詩經》以及中外文學名著等。無論讀什么書,一定要讓學生明白:讀書是我們應該做的大事,讀書應該成為我們個人終身的學習習慣,成為他們生活乃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此外,利用音樂課教學生吟誦古詩,在每天課前、每周的集中活動、放學的路隊時間我都會讓學生吟唱,讓學生感受經典的音樂美、韻律美、節奏美,在吟誦歌唱中進一步熱愛經典,日積月累,集腋成裘。
三、閱讀要有所選擇
現代的圖書五花八門,形形色色,如果我們抱著“開卷有益”的想法,不分青紅皂白地讓學生自由選擇讀書,其結果有時會事與愿違。既然讓學生讀書,就要選擇適合他們閱讀的內容。比如,讓學生根據年段特點進行分類閱讀,低年級讀讀兒歌,看看繪本,中高年級既讀文學名著,也讀自然歷史,還讀生活百科等。既要結合平時語文課本的教學選擇閱讀內容,又要盡量從學生的閱讀興趣出發,選擇適合他們口味的書籍,讓學生多方位、不同層次地吸收營養,達到閱讀激發興趣、培養閱讀習慣、開闊讀書視野的目的。
四、讀書方法也很重要
當前,獲取信息的途徑多種多樣,課本已經不能適應孩子的閱讀需求,網絡閱讀更是成為一種時尚,方便快捷,閱讀量大,閱讀面廣。但它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只有正確引導學生真正利用網絡進行學習,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據讀書的內容和語文學習的需要,我建議五年級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來讀書。如,一般的篇目快速瀏覽,對自己的習作特別有幫助的重點篇目和章節要精讀,讀后還要留下讀書的印記——圈點批注。有時還要寫讀書筆記,不讓有效的信息漏掉。總之,做閱讀的有心人,特別精彩的內容要摘記或背誦,可摘錄所讀文章的好詞、好句、好段,還可以寫出閱讀后的感受,隨時記下“智慧的火花”,真正形成積累,充實自己的大腦。
課內閱讀是基礎、是前提;課外閱讀是延伸、是拓展。要想學好語文,特別是想寫好作文,單靠課堂上語文課本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把課內的讀寫同課外的大量閱讀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相互促進、共同提高。首先,讓學生運用語文課堂掌握的讀書方法,博覽群書,培養語言的感知力,擴大視野,豐富頭腦。然后,邊讀書邊積累,達到厚積薄發,這樣動起筆來才能言之無物,言之無序。我們一定要在學好課本的前提下,讓學生廣泛閱讀健康有益的書籍、報紙、雜志,這些才是醫治學生知識貧乏癥的靈丹妙藥。
之前,我一直對課外閱讀陷于進退兩難的矛盾之中。一方面慨嘆學生知識面狹窄,詞匯貧乏,寫文章思維混亂,語無倫次;另一方面,為了成績,又難以抽出時間帶領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今年,學校把海量閱讀納入課程計劃,我終于可以放手大膽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了,并選擇《小學生課外閱讀策略研究》作為自己的課題,經過近一年的閱讀實踐,目前班內已形成濃郁的讀書氛圍,飯后到學校的第一件事就是讀書,課間大家圍坐在一起交流的是你讀了什么書,他讀的書中都講了什么,我最喜歡書中的哪個故事;作文本上看到的一篇篇文字優美的小短文;讀書會上一張張能說會道的小嘴巴,你不讓我,我不讓你,每一個人都樂于把自己讀書的收獲與大家分享,這群稚嫩的小鳥羽翼變得豐滿,是閱讀改變了他們,使他們越來越可愛、越來越漂亮。
讀書不僅成為校園里一道亮麗的風景,豐富了學校文化內涵,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讓學生在閱讀養成了一系列好習慣,學會了做人,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