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
摘 要: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而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更是美術教學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美術素養;路徑;培養
美術教育以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豐富學生的藝術表達、激發學生的創作思維為基本目標,其課堂教學的綜合性和實效性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至關重要。從中可以看出美術教學的目標并不是要將每個學生都培養成藝術家,而是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美術素養。美術素養主要由四個方面構成,具體指:審美表達能力、美術基礎知識、美術的情趣表達及美術價值體驗。四個要素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是相互影響,構成高職學生美術素養培養途徑研究的主要方向。
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進入到高職院校的學生日益增加。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素質化觀念應該得到充分地重視和認可。高職學生處于與市場對接的關鍵時期,其美術教育更應注重多元化、多層次培養。然而,目前高職院校美術專業方向的學生學習主動性不高,許多學生沉迷于網絡,課堂玩手機的人數偏高,加上在校期間缺少與藝術活動相關的課外文體內容,不少高職院校藝術類學生對于藝術品的品鑒能力遠沒有達到教學要求,甚至此類專業學生的課堂缺勤率也較校內平均水平更高。因此,在這學習的黃金時間段加強培養學生良好的藝術素養變得尤為緊迫。下面筆者總結了幾種有效培養學生美術素養的途徑。
一、審美表達能力路徑培養
(一)以生活為基礎,注重審美培養,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藝術家羅丹曾經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若要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表達能力,就要發揮其主體作用,注重自身情感和外界事物之間的自然聯系和相互關系,讓學生在觀察中積淀美術素材。具體可采用“生活聯想”法,體驗美術的感染力,即老師聯系生活,以情傳情,引導學生把課本上的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以便讓學生產生興趣,從而主動地在課堂上獲取知識的教學方法。舉個例子,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會以綠植裝飾室內環境,教師可以此引導學生觀察蘭花,再結合鄭思肖(宋末元初畫家)的墨蘭手卷提到中國繪畫。就這幅畫本身而言是再平凡不過了,題材是畫家最愛畫的蘭花,紙上以淡墨畫出兩叢輕巧的蘭草,一朵孤挺的花是整幅作品中唯一墨色較深的地方,有畫龍點睛之妙。如果進一步探求畫中的意蘊,豐富的含義便開始浮現。蘭與梅、竹同為文人畫家偏好的題材,且蘭花數千年來一直都帶有君子這種隱喻。蘭花獨自盛開,這種形象特別適合一個離群索居的人敏感的心理。那么學生以后再看到梅蘭竹菊自然就會聯想到中國文人畫,以此展述也更利于他們審美的有效表達。
(二)運用交流操作,掌握個性技法,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
一般一個班的幾十名學生,由于受家庭環境、認知水平、性格特征和興趣愛好等影響,即使選擇的是同一專業,他們之間會存在一定差異。因此,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富有個性的表現能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并且尊重每個個體。個性不同,表達方式自然不同,采取有效融合多元化的表達方式,也更能全面發展和提高學生美術素養,具體可以采取分組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比如欣賞梵高的《向日葵》,教師可以設置色彩、構圖形式、畫家創作背景等不同的主題內容,讓學生自由組合后抽取其中一個主題分組表達,并且不限定表達形式,學生可以直接講述、可以組合表演、可以模擬繪畫。這樣讓學生就同一作品分主題表達,有了比較,學生不僅能加深鞏固知識點,還會明白光會看、會解讀還不夠,還要能借助圖像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
二、美術基礎知識路徑培養
(一)強化綜合教學意識,提高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多學科領悟
美術是一種具有文化內涵的藝術,而藝術之間在“道”的層面上是可以相通的?!霸趶V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是本次國家美術課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的美術教育理念之一。想要提高學生美術教育素質化認知觀,還需培養他們對美術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感悟。由于國內的應試教育體制,初高中美術教育實踐“重技輕道”。目前進入高職院校就讀的學生許多都是因為文化成績相對落后而轉學藝術專業,造成高職院校中修讀美術的學生總體基礎知識相對薄弱。沒有雄厚的基礎知識作為鋪墊,等于就是輸在了起跑線上。因為只有文化達到一定的深度,才能加強學生對美術作品中隱藏的背景內涵感悟;所以教師需要摒棄許多藝術類高職院校“重前衛、輕傳統”的教學理念,把準教學起點,采用美術作品與文化課相結合的欣賞方法,提高學生對作品的領悟,像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就是對這一教學意識很好的詮釋。
(二)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習遷移
我們知道美術形象化教學是指運用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把枯燥抽象的內容表達得形象化,讓它以一種生動、立體的形式再現,賦予美術基礎知識以生命。而促進學生學習遷移除了提高學生多學科領悟外還需要在作品欣賞中采用新舊知識結合的方法,合理使用視頻、PPT、文藝片等多媒體工具。比如,當課程進入到普桑的肖像人物欣賞時,筆者會返回與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對比闡述。普桑的畫像風格屬于古典主義,與達1芬奇的繪畫風格有類似之處。然而兩者又不盡相同:《蒙娜麗莎》中“漸隱法”運用得出神入化,人物表情細致入微而又有神秘感;而普桑的畫作當中更多的是強調一種思考的“哲理性”,整體給人的印象更為客觀而冷靜。這樣以形象化的工具將新舊知識結合對比講解,更能有效促進學習遷移。
三、美術情趣路徑培養
(一)巧妙創設情境模式,組織引導構建高質課堂
情境即“具體場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美術教學情境,是指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創設一種契合學生年齡認知的環境,將其納入課堂。讓學生產生認知的共鳴,使得學生更好地走進教學內容。學生一般對自己熟悉的事物感興趣,喜歡表現自己繪畫的內容,所以,在選擇內容時密切聯系學生的社會生活和學習經驗,以情境來獲得感受。比如在欣賞倪瓚的山水畫時,教師除了可以借用播放古箏音樂讓學生感受畫面意境之外,還可以穿插與之風格類似又流行的古裝劇的電視畫面,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加深對作品的理解。當然,情境模式創設還可借助課外的校內外藝術類活動,比如參觀博物館或者展覽館,這也更有利于學生情趣路徑的培養。
(二)注重想象教學,激發創造力
教師應采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美術的興趣, 探索不同的美術創作方法,搞好師生互動營造探究氛圍,使美術作品“活”起來、“動”起來,還可以引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從而促使他們認真聽課。
四、美術價值體驗路徑培養
(一)實施體驗教學,創設體驗學習環境
加德納認為:“學生若能把在任何教育背景下所獲得的知識,應用到與這些知識確實相關的新的事件中或領域內,那么就具有真正地理解并學以致用的能力。”因此,老師要靈活使用教材,優化課堂體系,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確立合理的學習目標,誘發興趣,以此激發學生發揮獨具特色的創造能力,使他們品嘗獲取成功的情緒體驗。比如,以杜尚加上山羊胡子《蒙娜麗莎》作為切入點,規定學生分組完成大師作品的模擬。完成以實踐為平臺,在展示中提升美術素養。模擬可以手工繪畫,也可以采用電腦軟件技術描繪,還可以運用綜合材料制作。這樣一種“任務型”教學的設計,將體驗轉化為個性藝術表現,較好地結合了學生的興趣和教學目標,讓學生在體驗、實踐中,掌握屬于自己的學習目標。
(二)構建科學評價標準,建立多樣化的評價體系
若要加強學生美術素養的培養,其最終考核方式也需堅持優差并重以保證主體地位。既不能純粹以素描成績或是色彩成績評價一個學生的美術專業成績好壞,也不能單純地以總結性評價方式來評價。教師要善用評價策略,突出評價的過程性和個體差異性,發展美術素養,把定位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三方面相結合,而且分值比可以適當在任務項目完成的過程中傾斜,組成一個完整的學生學習評價體系。這樣也更有利于加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體驗實踐中更用心,最終的學習效果也會更好。
參考文獻:
[1]陶平.搞好綜合教學提升學生美術素養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6,(04).
[2]劉虹.高職美術教學中學生藝術素養形成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06).
[3]李婧一.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美術素養培養途徑研究[J].文教資料,2015,(13).
作者單位: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