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福紅

摘要:指出了寧洱縣是云南省的重點林區之一,調查了寧洱縣森林資源的種類、數量、質量以及分布,對森林資源的現狀、特點進行了綜合評價,針對森林的科學管理與經營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寧洱縣;森林資源;現狀;綜合評價;經營策略
中圖分類號:S7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7-0199-03
1 寧洱縣森林資源現狀
1.1 林業建設與經營管理現狀
寧洱縣的林業機構設置較為齊全,健全的林業機構及其充足、素質良好的人員配備,有力地保障了寧洱縣林業可持續經營利用與發展。總體上講,寧洱縣的森林面積、蓄積在持續、快速的增長中。目前為止,對森林資源的有效保護和恢復有著顯著的成效。
2011~2014年,寧洱縣實現了3713 hm2的人工造林,其中包括 1200 hm2的經濟林。退耕還林3000 hm2,勃氏甜龍竹地基建設353 hm2,珍貴用材樹種的種植面積為360 hm2,低效林改造為4787 hm2,封山育林1333 hm2,義務植樹為177.9萬株。
“十二五”期間,寧洱縣林業產業發展在堅持生態優先的前提下,林業體系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全縣的林產工業企業為52家,其中有2家為省級重點龍頭企業,有4家為市級龍頭企業。特色林業產業和林下經濟發展良好,林下經濟經管利用面積為83173h㎡,初步形成林化規模、林下禽畜養殖規模、林藥模式等林下經濟發展模式,有3個林下種養殖示范基地,成立了10個林下經濟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了13戶野生動物馴養繁殖戶。
1.2 森林資源現狀
全縣的林地面積為312712.7 hm2,占全縣土地面積的85.3%。其中的有林地面積為270770.2 hm2,疏林地面積為73.2 hm2,灌木林地面積為18061.7 hm2,未成林造林面積21765.1 hm2,苗圃地面積16.2 hm2,無立林地面積1611.6 hm2,宜林地面積414.7 hm2。
根據林地面積的管理類型統計,全縣林地中屬于林業部門管理的林地面積為287534.8 hm2,占林地總面積的91.95%,非林業部門管理的林地面積為25177.9 hm2。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面積統計如表1。
森林覆蓋率和林木綠化率。全縣的森林覆蓋率是77.15%,其中有林地的覆蓋率為73.86%,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地覆蓋率為3.29%。全縣的林木綠化率79.02%,其中有林地的覆蓋率為73.86%,灌木林綠化率為4.93%,四旁樹折算綠化率0.23%。
森林、林木面積蓄積。全縣的活立木總蓄積量是25743400 m3,其中的有林地蓄積量占總蓄積量的99.52%,疏林地蓄積量很少為910 m3,散生木蓄積量占0.22%,四旁樹蓄積量占0.26%。
全縣的喬木林面積為267712.4 hm2,蓄積2559542 m3;喬木經濟林面積是1732.7 hm2,蓄積23700 m3。竹林面積是1325.1 hm2。
2 寧洱縣森林資源評價
2.1 寧洱縣森林資源特點
林地資源豐富,林業發展潛力巨大。得利于優越的自然條件,使得寧洱縣的林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現有林地和非林地比為8∶2,表示寧洱縣用于發展林業的土地資源豐富。
森林覆蓋率高,分布均衡。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77.15%,有林地覆蓋率為73.86%,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3.29%,除寧洱鎮森林覆蓋率為69.07%外,其他鄉鎮均在70%以上,縣內的森林資源分布較為均衡。
林地使用權以個人為主,占45.1%,集體占25.04%,國有占19.95%,其他占9.91%;森林蓄積量以個人占優勢,達38%,集體占27.12%,國有占24.81%,其他占10.07%。有自主處置權和林農的積極性。
森林經營區劃以商品林經營為主。寧洱縣的商品林地面積為207447.1 hm2,占72.15%。
用材林幼中林所占面積比重大,為84.72%,近成過熟林比例偏低,為15.28%,由此可以看出用材林幼中林占絕對優勢。
森林起源以天然林為主,其天然林面積蓄積比重大,占全縣森林面積的72.79%和活立木蓄積的77%。剩余的為人工林和人工促進林。
2.2 森林資源評價
林地利用率高。全縣林地中的無林地(無立木林地、宜林地)僅占林業用地面積的0.65%,林地利用率為90.44%。其中有林地占林業用地的86.59%。
水熱條件優越,林地生產潛力和提升空間較大。寧洱縣土壤肥沃,光、熱、水條件較好,具有發展林業的優越條件和潛力。可以大力發展經濟價值高的珍貴樹種,例如柚木、西南樺。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產業,如林藥、林菌、林下種植戶、森林蔬菜等非木質林產品產業。
全縣經濟林面積為13791.7 hm2,優勢樹種有茶葉、咖啡、橡膠、核桃、澳洲堅果等,是以上樹種的適宜種植區,可大力發展茶產業和特色經濟林,增加林農收入。
在純林、混交林中,郁閉度≥0.7%的面積比例占到了76.5%,根據森林經營理論,無論是商品林還是生態公益林,林分密度過稀或過密都不利于林地生產潛力和森林生態效益的發揮。所以,在管理好現有森林資源的同時,對過密的林分,應重點抓好中幼林的撫育和管理;對過稀的林分,應通過封山育林、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等方式,提高林分密度,著力提升森林資源質量。
森林資源以用材林為主,但可利用資源不足。全縣用材林面積是林地面積的67.27%,其中,喬木林(純林、混交林)幼∶中∶近成過熟林面積比例為1∶7∶2,蓄積比例為1∶7∶2,中齡林所占比例最大,目前可利用的資源嚴重不足,但后備資源豐富。
思茅松純林面積大,極易發生森林病蟲害,特別是松毛蟲、小蠹蟲蟲害。勐先鎮、普義鄉、同心鎮等都不同程度地發生了小蠹蟲危害,應及時采取除治措施,清理蠹害木,控制小蠹蟲的擴散蔓延,確保森林生態安全。
松山自然保護區距離縣城較近,植物種類較多,應以加快自然保護區建設為突破口,以完善管理體系為保障措施,促進野生動物保護事業的健康發展,實現野生動植物資源的良性循環和永續利用。
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77.15%,以森林覆蓋率為代表的面積數量增長逐漸達到極限,增長空間有限。
3 可持續經營建議
3.1 充分利用森林資源調查成果,制定森林經營規劃
森林資源調查是森林經營和森林資源監測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開展森林分類經營、編制森林經營規劃的基礎,充分利用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成果,科學編制縣級森林經營規劃,鼓勵森林經營單位(個人)編制森林經營方案,為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經營創造條件。
3.2 協調生態保護與森林資源開發利用的矛盾
生態公益林以滿足社會各種需求,保證生物多樣性和國土生態安全為主要目標,需要嚴格按照公益事業進行管理,以各級政府投資為主,吸引社會力量共同建設;商品林要按照基礎產業進行管理,主要由市場配置資源,政府扶持,進一步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納入公益林管理的森林資源,以多種方式對所有者或者經營者予以合理補償。
進一步明晰生態公益林的管理界線,使利益相關者能夠明確各自的生產經營的范圍,促進生態公益林穩健發展。
林業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和相輔相成的,由此,需要大力推進生態保護工作,建立完善的生態體系,林業產業發展才有堅實的基礎和發展空間。同樣,只有大力發展林業產業,建設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生態建設才有堅實的基礎和發展的動力。
3.3 轉變森林資源利用方式,推進綠色發展
要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大力發展和開發利用三類非木質林產品:一是森林藥品,如石斛、茯苓、白芨等;二是森林蔬菜及香料,如棕苞、刺五加、香椿、檧木、竹筍等;三是野生食用菌,通過封山育林和人工促繁,提高野生食用菌產量和延長生長期,提高經濟效益。
積極開展珍稀樹種的保護性研究,有機會有重點地選擇一些經濟價值高的樹種,進行馴化栽培試驗,逐步發展為該縣特有的造林樹種。
發展茶葉、核桃等經濟林產品,并進行儲藏、保鮮、初加工和深度開發利用,使其成為帶動山區農民增收致富的骨干產業。
3.4 加快森林資源培育,著力提升森林質量
森林資源是生態建設、產業發展和生態文化建設的物質基礎,須將森林的穩健培育和發展作為一項長期的中心任務來抓。堅持科學綠化、適地適樹、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并舉,積極推廣使用良種壯苗,切實提高造林質量,及時完成采伐跡地,火燒跡地的更新造林,加大中幼齡撫育間伐,退化林分生態修復和短輪伐期工業原料用材林、速生豐產用材林、珍貴用材林建設的力度。
3.5 加強森林資源管理,維護生態安全
對于森林資源管理、林地征占用審核審批制度、森林采伐限額管理制度都應得到強化執行,規范木材加工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經營利用行為。加強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和森林消防隊伍建設,完善林火阻隔體系建設,嚴格野外火源管理,有效提高對林火的控制能力。同時,森林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檢疫御災體系、防災減災體系等都應得到完善,為防治提供科學的依據,全面嚴防森林病蟲害、外來有害生物的入侵,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維護森林健康與生態安全。
4 結語
通過調查,寧洱縣適宜造林的土地資源極為有限,且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77.15%,依靠擴大森林面積來增加森林資源是極為有限的,只有通過科學經營森林,才能充分發揮林地的生產潛力,有效地提升森林質量。寧洱縣最新的森林資源調查數據,對指導、規范全縣森林科學經管提供了依據,為云南省統一全省的森林資源基數和森林資源信息管理系統建立與更新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田 賀,呂宗成,矯建勛,等.準格爾旗森林資源現狀質量及特點[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4(1).
[2]陳 維,周澤龍,馮 偉,等.安徽省森林資源現狀·特點與可持續經營[J].安徽農業科學,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