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妍妍
摘要: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作文更是在實踐中錘練而成的。朱熹說:“學者只是要熟,功夫純一而已。”功夫從何而來?一方面是聽讀,爛熟于心,(博采),一方面是說寫(提煉),百煉成鋼。魏書生在作文教學中將育人素質教育有機地揉和在一塊,引導學生認識自我,認識生活,讓學生將感受到的東西、學過的知識流之于筆端,沉思于腦海.然后,通過說、寫表達出來。
關鍵詞:傳統教學;素質教育;作文教學
一、精批細改不利于素質教育
目前,還有相當一部分的學校領導思想守舊,沿用舊習。用老眼光來看待語文教學,檢查語義教師的工作,還是沿用老標準:作文中的錯別字是否劃出,是否有眉批,病句如何修改,文章是否畫滿圈圈,點點,杠杠,總批是否多,分數是否合適等。精批細改的枷鎖仍舊束縛著廣大老師的手腳。
就教師而言,若教兩個班的語文,每天早讀、上課、至少三節課,如再有輔導,那就更苦。教師站的腰酸背痛,下來后,還得處理語文作業、周記。作文,只能安排到晚上或節假日。教師辛辛苦苦、一字一句“全面開花”,把自己壓得喘不過氣來,那有時間去認真想教案,認真想如何引導學生,如何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如何啟動學生內在的動力?如何認真寫幾篇論文,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就學生而言,當學生拿到作文本時,首先關心的是分數多少,至于為什么能得高分,為什么得了低分,很少去琢磨琢磨,再說.學生看到自己的作文被改得面目全非,紅字滿篇“遍體鱗傷”,不僅不會想到這是老師的“心血”,反而認為自己寫的一無是處。因此,非但眉批總批不認真去看,甚至連錯別字都不愿改正。
“精批細改”是“注入式”在作文教學中的具體表現。葉圣陶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學校領導迷信‘精批細改。家長也迷信;實在有損于學生的是:學生的主動性被阻礙了,這是最大的損害。”他還說:“改與作關系密切,改的優先權應該屬于作文的本人。
二、素質是練出來的,作文是寫出來的
作文要通過系統地訓練,訓練的方式有仿寫、命題、半命題、看圖作文、情景作文、口頭作文等多種結合。從初一到初三,應根據教材的要求、育人要求,編一本作文教材,各種形式穿進行。作文每周一次,寒暑假不停,假設平均每篇練筆或作文按300字計算(兩年后定會超過500字),一年五十四周,三年至少能寫十五萬,那么我們學生能在中學階段完成十五萬萬字的作文訓練。你想,這樣的學生將來走向社會,能不會運用語文這個工具嗎?而我們的教學大綱要求學生每學期完成八篇,作文每篇按500字計算,三年僅能寫二萬四千陸佰字。雖說,教學大綱著眼于全國,但還是應考慮到城市的先導作用。不仿可以試編一套適用于城市的,也可以按農村實際編一套適用于農村的。實際上,教材上主要部分是一致的。統編一本作文合定教材,可分可合。
三、作文與育人相融
魏書生,作為一位年輕的語文教育改革家,近年來在中國教育界引起轟動,被譽為“中國的蘇霍姆林斯基”這兩位教育家的共同點就是把作文教學學與育人教育、素質教育融為一體。魏書生的作文命題反映了他的作文教學思想,是他整體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他的幾十個命題作文的淺析,可以看出有五種類型:
1、引導學生認識自我,戰勝自我和超越自我的命題。這類命題是魏書生作文命題中最主要的部分,充分體現了他對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育人思想,使學生不斷完善自我,發展自我,讓學生面對自我,認識到自己心靈世界,同時,通過作文樹立學生的理想,培養自信心,引導學生運用現代心理學,腦科學,對自我潛力進行挖掘,產生巨大的原動力,從根本提高學習效率。
2、引導學生觀察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命題。這類命題啟發學生對生活,對人生進形深人思考和探索,提高了學生的思想水平和認識能力,引導學生發現真善、美,追求美好的品德、情操,對自己產生一種自豪感和幸福感。
3、引導學生預測未來,大膽設想的幻想類命題。想象力是創造力的翅膀,對下一代開發想入力十分重要,這正符合世界作文教學的新趨勢。將學生的目光引向明天和未來,使他們對未來充滿憧憬,對未來產生責任,撞擊他們產生發明的欲望。
4、引導學生深入大自然,認識大自然的命題。有目的的安排學生利用星期日,節假日野游,探索大自然的奧秘。為作文覓尋素材,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認識到人在自然界的位置,培養學生細致、敏銳的觀察力和持久的注意力,培養學生探索自然、追求知識的興趣。
四、把作文批改權給學生
1、首先使學生懂得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歐陽修非常重視修改文章,他寫《醉翁亭記》,原第一句說:“滁州四面有山”,后改數十次,最后定為“環滁皆山也”。這一改,達到言簡意賅。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綠”一詞,是經過認真篩選才確定的,一個“綠”字使詩的韻味綿長。賈島的“推敲”一詞的來歷,破人玩味不已。
2、教師要分階段確定批改重點,特別是做好自改的具體指導。
這里包括教師修改自己寫的文章以及修改學生的文章。教師在自改的步驟上,方法上做示范,做指導。初一時,只提出文章修改、判斷優劣的一些基本要求。重點放在字、詞、句上。初二放在文章的立意,語法,修辭上,評語應簡潔,明了,有側重。初三放在文章的結構,技巧,內容與形式的審視上。評語應中肯,實在。
3、組織形式。我認為組織學生自批、互批,組織非常重要,教師應把精力放在組織上,放在教學生自改的方法上。只有組織嚴密,才能收到奇效,而且要循序漸進。要相信學生,要把學生當成“待燃的火”而不是“待裝的罐”。如學生人人動手,動腦,動口,在作文批改中互看互學,既擴大了信息的傳遞,又培養了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魏書生說,對有些工作,自己又擺脫不了,怎么辦?那就要多動腦子,盡力變苦為樂,發動大家共同完成。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去做。看上去老是做得少了,實際上,學生學得主動了,學習效果會更好。“凡是學生能做的,教師就盡量不做。”這句話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我們要力求用唯物辯證法來指導當前的語文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