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霞
摘要:在教育教學中,我們要想讓學生能夠積極地投身到課堂學習中去。教師首先要做的是去了解學生,這是教師課程設計的基本依據與基礎。通過了解學生的學習所需、身心狀態以及學習特點等,再有針對性的去開展課堂教學中。觀察法正是針對這一教學現狀應運而生的,是教師用于了解學生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目前使用的較為廣泛的教學方式。本文就觀察法的具體使用方法,來論述其在初中政治教學中的運用方法。
關鍵詞:初中政治;觀察法;方法視角;教學策略
在如今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越來越崇尚創建一個開放性強、互動高的課堂教學模式。但是在初中的政治教學中,由于學科本身所具備的教學特點以及學生與教師在課堂上所處的地位和角色的不同,教師往往很難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和呈現問題,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產生一個較高的積極性,課程的教學過程往往顯得沉悶、乏味。而觀察法的運用則能有效的解決這一教學問題。觀察法要求教師通過不同的視角,去觀察和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他們的學習愛好,并能夠適當的投其所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他們的課堂學習的主動性。
一、簡要介紹觀察法的兩種方法視角
在論述觀察法究竟如何在教學中起作用以前,筆者首先帶大家來了解一些什么是觀察法和他的視角,以及觀察法究竟是從怎樣的視角去進行觀察。從字面上理解觀察二字,我們能夠很淺顯的明白教學中的觀察:即是用教師的眼睛去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從他們的言行舉止中的獲得學生的反饋信息。那么教師從什么樣的角度去觀察學生呢?下面筆者將詳細的介紹這種兩種觀察視角:自觀視角體與客觀視角。
1、觀察法中的自觀視角。什么是觀察法的自觀視角?自觀視角也成為主觀視角,通俗一點說就是教師將自己看成一個學生,在不同的教學情境和問題中去設想學生的反應、態度以及學生的做法。教師要學會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了解學生想法的源頭。這種視角能夠幫助教師更加了解學生的行為動機,讓教師能夠在后續的教學中更好地把握和應對學生的情緒,從而更加順利的開展教學的火車。而且當教師能夠處在學生的地位去思考問題時,更加容易獲得學生的認可,有利于提升師生之間的關系,建立一種良好的信賴感。
2、觀察法中的客觀視角。所謂客觀視角也稱之為他觀視角,這種視角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觀察時,不能加入主觀性的思維和意見,而是以一種傳統的標準去客觀的評價一個學生。也就是教師要從自身的角度去觀察學生的行為舉止,并且按照一定的道德標準去評判學生的思想、品質以及道德修養,然后找到學生個人能力水平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差距。這種視角的運用主要為了讓教師更好地確定教學的內容難度的高低以及教學措施,從而促成更優化教學質量的實現。
二、如何有效的在初中政治教學中利用主觀視角
在利用到主觀視角來對學生進行觀察時,教師要做的是將自己當成授課班級中的學生一員,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并且在參與的過程中,和學生進行學習交流與探討。我認為,教師要做到投其所好。所謂投其所好就是要知道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的愛好等方面,去做一個較為深入的了解,并且在課堂的教學中能夠有意無意的提及到這樣的一些內容,和學生產生了共同語言以后,學生自然而然的會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例如,在初中的政治教學內容中,有一講是專門講關于青少年追星的“盲從”。我在講解該課題教學內容時,會和大家分享一些時下較為流行的明星和粉絲的故事,其中的這些明星大部分都班上同學較為關注的。故事也大部分都以傳遞正能量的為主。這樣不僅迎合了學生的愛好與興趣,還向學生傳達了一種積極的追星理念和思想,達到了課程教學的目的。
三、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學中利用客觀視角
客觀視角要求教師以一種局外人的角度去觀察學生,也就是要剔除掉教師本身對學生存在的主觀認知,單純從教育的層面上去觀察、考量、評估學生的行為和言語。這樣的視角是為了教師更加方便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然后從原因出發,在課程設計中能夠有針對性的采取教學措施來解決問題。在利用這些這樣一種視角來觀察學生時,教師不能操之過急,僅僅依靠純粹的表面現象就去判定一個學生的思想和品質,而是要通過一個親身的接觸和互動去了解學生。其實親身的接觸和互動是屬于主觀視角的,這一點也說明主觀視角的使用和客觀視角的使用是密不可分的。
例如,在初中政治的教學內容中,有一講是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介紹的。我教學這一講時,提問學生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定義是什么。學生站起來回答的比較模糊。然后我示意學生坐下,并且告訴他這節課要認真聽講老師還會繼續提問他。到了課程的教學后半段時,我又提問該同學關于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途徑,這次這個同學回答的較為全面、細致。通過這樣一種方式,能夠讓學生學會彌補自己學習上的不足,教師給予學生機會也能夠很好的體現教師的人性化教學。
四、結語
當我們更深層次地去探究觀察法的含義,其實觀察法并不僅僅是靠教師用眼睛去看,恰恰相反,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是用心去感知學生的學習,能夠設身處地去體會學生,才是觀察法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 劉次林.以學定教:道德教育的另一種思路[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 張耀燦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