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鋒
摘 要:提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實效性應該做到:堅持把教材與教法學法及教學對象(即學生)相結合,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認知體系遞進轉化;拓寬教學空間,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相互交融;創新教學模式,實現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地位的有機結合;完善考評機制,實現理論考核與實踐考核的有機統一。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實效性;提升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4-0215-02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的目的是對大學生開展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導大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提升“基礎”課教學實效性是實現上述教學目標的有效路徑,為此,筆者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究。
一、堅持把教材與教法學法及教學對象相結合,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認知體系的遞進轉化
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認知體系遞進轉化,是提升“基礎”課教學質量、針對性和實效性的第一要義[1]。把教材與教法學法及教學對象(即學生)結合起來,是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認知體系遞進轉化的一條最基本的原則。把教材與教法學法及教學對象(即學生)三者相結合,可以解決在處理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認知體系三者遞進轉化問題上滑向某一者的困境,從而有效克服了教材體系、教學體系與學生的認知體系“三張皮”的“基礎”課教學困境。在“基礎”課教學過程中,把教材與教法學法及教學對象(即學生)三者相結合,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認知體系遞進轉化,往往需要糾正在“基礎”課現實教學中依然存在的教材體系的本本主義、教學-認知體系的經驗主義、取消主義等各種錯誤傾向。首先,教材體系的本本主義的錯誤傾向在于把“基礎”課教材當作教條,思想僵化,單方面從“基礎”課教材體系出發,忽視了教學體系和學生的認知體系,割裂了教材與教法學法及教學對象(即學生)三者的聯系,否定了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認知體系的遞進轉化,忽視了教學的對象是學生而不是書本。這樣就無法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進而無法實現教學體系向學生的認知體系和信仰體系的轉化,提升“基礎”課教學實效性也就成了“鏡中之花,水中之月”。其次,教學-認知體系的經驗主義的“盲點”在于忽視了“基礎”課教材體系在實現教學體系向認知體系轉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視了對教材的深入鉆研,單方面從教學體系、認知體系出發,片面研究教法學法、教學對象(即學生),力圖從狹隘的教學體系和學生的認知體系的研究中找到提升“基礎”課教學實效性的路徑和方法,其實質是用狹隘的教學體系和認知體系遮蔽了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認知體系的遞進轉化,在其邏輯和現實語境中都沒有實現教材與教法學法及教學對象(即學生)三者相結合,從而人為地割裂了教材體系與教學體系、認知體系的關系,從而陷入了“淡化”“弱化”教材體系而實現教學體系向認知體系轉化的錯誤傾向。再次,取消主義的錯誤傾向在于取消教材與教法學法及教學對象(即學生)三者相結合,取消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認知體系遞進轉化。它與教材體系的本本主義的主要區別在于:教材體系的本本主義形式上默認把教材與教法學法及教學對象(即學生)相結合,而取消主義則直接否定把教材與教法學法及教學對象(即學生)相結合,相同點在于都力圖用教材體系詮釋教材體系、教學體系和認知體系。取消主義與教學-認知體系的經驗主義的主要區別在于:教學-認知體系的經驗主義形式上沒有否定把教材與教法學法及教學對象(即學生)相結合,形式上沒有否定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認知體系遞進轉化;而取消主義則直接否定了把教材與教法學法及教學對象(即學生)相結合、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及認知體系遞進轉化,其相同點在于都力圖用教學體系及認知體系詮釋教材體系、教學體系和認知體系。
二、拓寬教學空間,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相互交融
“基礎”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社會主義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的教育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基礎”課實踐教學是“基礎”課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它是相對于“基礎”課理論教學即課堂教學而言的、以開展實踐活動為主的教學形式。拓寬教學空間,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相互交融,是提升“基礎”課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基本路徑。一方面,為提升“基礎”課理論教學實效性,筆者認為主管“基礎”課的業務單位(如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等)要努力做到課堂教學執行“五統一”,即教學方案、教學大綱、考試大綱、命題方式、閱卷統一,實行“教學方案、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課件、考試試卷”的教學“五審查”制度。任課教師備課時要努力做到“九備”:即備教綱、備教材、備教法、備學法、備學生、備問題、備語言、備板書、備作業。任課教師上課時需要努力做到“九注重”:注重突出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思路清晰,注重講課的熱情、精神、感染力和吸引力,注重對問題探索的深入淺出和啟發性,注重對問題的簡練準確、重點突出和思路清晰的闡述,注重講課內容的信息量及嫻熟程度,注重教學內容反映學科發展的新思想和新成果,注重給學生思考、聯想和啟迪的空間,注重師生互動交流、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并活躍課程氣氛。另一方面,為提升“基礎”課實踐教學實效性,必須建立和完善校內和校外實踐教學體系,實現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同進互補的“五同”,即同對象、同目標、同內容、同進度、同考核[2]。主管“基礎”課的業務單位應在校黨委行政部門的統一領導下,狠抓“基礎”課的師資隊伍建設,與校黨委組織部、人事處、宣傳部、教務處、科技處、學生處、團委、財務處等黨政機構和各教學單位通力合作,建立和完善“基礎”課的校內實踐教學體系。與此同時,通過學校有關部門搭建與當地政府機關、司法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部門的聯系平臺,充分挖掘和利用學校所在地方的“基礎”課優質特色資源,建立“基礎”課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立和完善“基礎”課的校外實踐教學體系。有效組織實施參與式、體驗式的“基礎”課校外實踐教學,增強大學生對大學新生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質教育、法制教育以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體驗。
三、創新教學模式,實現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地位的有機結合
創新“基礎”課教學模式主要包括創新“基礎”課課堂教學模式、實踐教學模式。“基礎”課教學模式的創新關鍵是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應當特別強調教師要啟發并引導學生思維、主導知識的科學性和價值選擇的導向性,應當特別強調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實施學生參與式教學、體驗式教學等教學方式,牢固樹立學生學習的主人翁精神,實現學生對道德與法律的認知并轉化為對道德與法律的踐行,提升“基礎”課教學質量和實效性。一方面,以教師主導作用為依托創新“基礎”課教學模式。一是“基礎”課教師要主導知識的科學性。“基礎”課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旋律,以增強大學生認知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靈魂,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進行科學的引領塑造,否則就會偏離“基礎”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二是“基礎”課教師要注重價值選擇的導向性。大學生有其價值選擇的取向性,但因其人生閱歷淺,分辨能力弱,這就要求“基礎”課教師幫助大學生對一些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進行科學分析判斷和正確引導[3]。另一方面,以學生主體地位為依托創新“基礎”課課堂教學模式、實踐教學模式。“基礎”課課堂教學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體系、教學體系、學生的認知體系和信仰體系,深入探索并運用情景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提問式教學、參與式教學、互動式教學、體驗式教學、研討式教學、案例式專題教學等教學形式,重視師生互動,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基礎”課實踐教學應當結合學校所在地方的優質特色教育資源來開展體驗式教學,通過學生親身參與式、體驗式的課外實踐教學活動而形成科學的道德觀和法制觀。例如,結合學校所在地方的特色紅色資源,通過一定的方式組織學生收集和整理老一輩革命家在當地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繼承和發揚中國革命道德的意識。
四、完善考評機制,實現理論考核與實踐考核的有機統一
完善考評機制,實現理論考核與實踐考核的有機統一,是提升“基礎”課教學質量和實效性的根本保障。“基礎”課要實現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礎理論知識“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學目標,就必須始終堅持“認知”與“踐行”的辯證統一,不僅要讓學生學習道德與法律的基本理論知識,提升學生的理性分析、科學判斷和認知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學會運用社會主義道德和法律基礎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提升對科學的道德觀、法制觀的踐行能力。與“基礎”課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相對應,“基礎”課的考核應當包括理論考核和實踐考核兩個方面,其考核成績理應包括理論考核成績和實踐考核成績兩個方面[4]。既要考核學生對“基礎”課基礎理論知識的認知水平和運用能力,又要考核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所體現出來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制觀念。與此同時,必須完善“基礎”課考評機制。一是創新“基礎”課理論考核方式。應當改變“基礎”課長期依靠單一卷面筆試的考核形式,創造條件逐步推行“無紙化”考核模式,不僅考核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掌握,更注重考核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是探索并完善“基礎”課實踐考核方式。實踐考核成績的評定相對比較復雜,還需要結合學生從事社會實踐所涉及“第三方”的意見,以便科學評定“基礎”課的實踐考核成績。通過完善“基礎”課的考評機制,把理論考核與實踐考核相結合,引導大學生將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礎理論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基礎”課教學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韓光道,謝麗嫻.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認知體系遞進轉化的路徑探析——基于高職院校“基礎”課教學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1):81.
[2]王秀閣,王瑋.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同進互補新模式[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8):70.
[3]汪先平.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實效性的三個原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10):69.
[4]賁國棟.增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實效性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