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蔡亞峰
摘 要:微信公眾平臺作為當今新媒體的代表,在功能開放和影響力方面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大學生的道德觀念、思想行為、人際關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影響。面對目前大部分學生都擁有微信的現狀,立足高校微信平臺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從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介體和教育環體等四個方面客觀分析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挑戰,探尋以微信公眾平臺為載體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微信平臺;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4-0231-02
自2011年1月騰訊公司推出微信這一即時語音通信軟件以來,微信就以其即時性、互動性、私密性、個性化等特點獲得了大批學生的青睞,并對大學生的道德觀念、思想行為、人際關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與此同時,各大高校也紛紛借助微信公眾平臺申請開通公眾賬號,推進校園微信公眾賬號等網絡新媒體建設。據校園公眾號第三方媒體“掌上大學”統計,從2013到2015年,高校微信公眾平臺從175個增加到64 923個,覆蓋大學生人數從七萬余人上漲至2 895萬人,高校微信公眾平臺儼然已成為大學生獲取新聞資訊、學校通知等信息的重要工作渠道。201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專項試點工作,推進校園微信公眾賬號等網絡新媒體建設。”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微信公眾平臺在新聞宣傳、輿論引導方面的有效性,使其更好地活躍校園文化、為師生服務,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一、高校微信平臺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1.教育環境具有開放性
微信公眾平臺較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其創造了開放式的教育環境,實現了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學生從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轉變成為互動參與者和信息傳播者。在微信公眾平臺這種全方位的開放式的教育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將黨中央最新的政策發布以及大學生關注的各種熱點問題,借助文字、聲音和圖像等聲情并茂的形式推送給 “微信”粉絲,大學生也可以通過評論、信息制作等形式發表自己的態度和想法,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2.教育方式具有便捷性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方式一般是以“學校→學院→輔導員→班級→班干部→學生”為信息傳播途徑,往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借助微信公眾平臺消息推送功能,可以大大縮短消息傳遞時間,實現“學校→學生”的一步傳達,避免了信息在傳遞過程中的損耗,降低了信息傳遞的成本。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的一對一交流功能,大學生還可以隨時隨地向教師提問,并得到一對一的解答,突破了教師與學生之間常規交流的時空限制,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范圍,給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3.教育內容具有隱育性
微信公眾平臺作為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臺,將純理論化的思政教育內容更加“接地氣”。微信公眾平臺可以利用漫畫、動畫片、情景短片、輕松的語音節目等方式對思政教育內容進行加工,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推送學生所關注的熱點問題,用輕松、直白的“微語言”講一些小道理,并通過與學生的互動反饋進行進一步的交流,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通過這種“春風化雨”的交流模式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滲透至自身的學習和生活中。
4.教育方法具有引導性
微信公眾平臺的廣泛運用使其成為高校學生管理精細化工作不能忽視的重要載體。高校可以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及時掌握大學生內心最真實的想法,通過發送文字、圖片、語音等形式的消息,對訂閱微信公眾平臺的學生進行推送, 主動引導大學生的思想狀態,及時發現他們所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從而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引導,對于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具有良好的導向作用。
二、微信平臺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面臨的挑戰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相對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擔者和實施者,起著主導性和決定性的作用。微信的廣泛使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挑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素質的挑戰。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必須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理論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以外,還需要具備通信技術素質,要熟悉微信公眾平臺的運作,才能更好地了解當前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消息推送,幫助大學生辯證地接收信息;另一個方面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地位的挑戰。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主體處于中心地位,是信息傳播的主導者,而微信公眾平臺的建立使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變為平等的參與者,如何吸引大學生參與到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互動中來,提高兩者之間的黏合度,推進高校學生工作精細化管理成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不可忽視的難題。
2.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客體面臨的挑戰
大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相對應,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作用對象,微信公眾平臺的建立一方面雖然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彌補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空地帶,只要大學生添加了微信公眾號,公眾號上的教育信息可以100%到達,但是,微信公眾平臺與用戶之間的信息傳遞是一對一的人際傳播模式,沒有訂閱該公眾號的學生無法自動接收到教育平臺發出的信息。另一方面在學生成為高校微信公眾平臺好友的前提下,如果他對于微信公眾號里的內容不感興趣,或是產生抵觸心理,那他就可以通過微信的“黑名單”功能取消其關注而不讓對方知曉,這種情況出現將會反過來成為教育主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大阻礙因素,不利于高校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引導難度加大。
3.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介體面臨的挑戰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介體是聯系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的中介因素,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作用于教育客體時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主要通過課堂教育、樹立典型和感染教育等教育方式,對教育客體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進行思想教育。當前大學生通過微信平臺得到信息的速度和數量將大大超出教育主體所能掌控的范圍,相比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教育介體如果不能與時俱進,將會嚴重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高校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內容的建構上需要富于時代感、針對性和親和力,才能增強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進行“微創新”,善于運用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多種立體化的方式呈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4.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體面臨的挑戰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體主要是指與思想政治教育有關的、對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發展產生影響的教育環境,屬于外部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微信公眾平臺傳播方式的裂變性和信息發布的高度自由性,以及學生個人意見“碎片化”的表達方式,一方面增加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網絡輿情監控和預測的難度,校園網絡輿情在捕捉、滲透、引導等方面將面臨空前挑戰。另一方面隨著微信對大學生社交關系的滿足程度日益提高,進一步加劇了大學生的“宅居”現象,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增強現實教育環境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引導宅男宅女從宿舍走出來,在教育環體中受教育。
三、運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1.優化微信服務隊伍,提升教育主體的育人實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信服務隊伍從職責和作用來看,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一是領導策劃組由黨委宣傳部牽頭,校黨辦、組織部、學工部、校團委等部門協同負責思想政治教育方案設計、微信公眾平臺內容的策劃等;二是貫徹執行組包括二級學院黨政管理干部、思政課老師、輔導員以及學生干部等,負責在微信公眾平臺上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專業的資訊和服務;三是校內各社團、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校內社團微信公眾號由校內各社團負責運營,發布社團相關信息和動態,展現不同社團的不同風貌。自媒體微信公眾號由作為網絡意見領袖角色的名教師、輔導員及學生干部自主運營,成為暢談人生體會,交流學習工作經驗的平臺,在樹立個人品牌魅力的同時,也能將育人理念滲透在朋輩交流中。三個工作組相互配合,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心理動態,實現學校與學生零距離實時溝通,不斷提升微信平臺的育人效果,讓思想政治教育更深入人心。
2.提高教育主體素養,促進教育客體主動參與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理論和媒介素養,才能更好地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思想政治教育“微”課堂輔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這一主陣地,通過微信公眾號及時分享、交流生活感悟、教學心得等,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引導學生把學習內容內化為自身的思想和行為準則,實現真實世界與虛擬課堂的互補,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困惑,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通過線上和線下活動相結合的方式,鼓勵更多大學生“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積極參與線下活動,邀請學生當中的典型榜樣及教師、校友等,走進學生中間,開展班級、院系主題團日活動,面對面開展交流、分享體會,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傳遞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3.把握教育客體認知規律,注重教育內容互動反饋
把握大學生的認知規律,拓展多元化引導形式。根據教育客體記憶的規律,對重點價值觀進行多次強調,發揮微信公眾平臺的優勢,實現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的多樣化,增強高校微信公眾平臺與用戶之間、學生用戶與用戶之間以及高校微信公眾平臺與其他媒體之間的互動,如利用高校微信公眾平臺設置留言板等靈活的意見反饋渠道,及時回復用戶的反饋意見;在微社區綁定至微信公眾號,形成校園社區交流圈,師生用戶可在“微社區”中分享校園新鮮事、交友,結合發帖、評論、點贊等功能,給用戶帶來更好的互動體驗,從而產生用戶聚合效應,增強用戶對平臺的黏性;鏈接高校微博、官網、校報等媒體的二維碼,加強各媒介之間的相互合作與交流,完善信息反饋系統 ,形成常態互動交流,及時掌握大學生思想動態,做好思想引導工作。
4.加強社會輿論引導,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突發事件時,可以做到快速反應、準確判斷輿情發展走勢,加強社會輿論引導。學校層面可以通過高校微信公眾號將學校的辦學理念、學校精神、校園文化活動及時傳遞給學生,注重凸顯學校的人文涵養,提高大學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教育者層面要正確引導大學生們科學、理智地添加微信,有意識地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們對高校微信公眾平臺以外的微信平臺中信息的鑒別能力。在發布信息時要注重推送高質量的原創文章,既要有深度也要能引起學生的關注與思考。大學生自身層面要注重與有涵養的好友進行互動,自覺抵制低俗文化,培養獨立自主能力,拓展社會交往渠道。學校、教育者和大學生三方聯動,共同構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環境,塑造大學生理想人格。
參考文獻:
[1]劉建萍.加強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7):140.
[2]步德勝.基于微信平臺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策略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7):42-43.
[3]劉楚.基于微信平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構建理路[J].黑河學刊,2016(11):163-167.
[4]金小方.微信對大學生思想和行為影響的調查研究[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103-104.
[5]劉丹.新媒體對大學生社會適應的影響及對策——以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