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娟++魏臻++王小龍
摘要:教師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態度都有很大的影響,尤其對于一些文科性質的學習,知識點比較枯燥,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這就需要教師能夠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來促進教學工作的完成。
關鍵詞:政治學科;教學語言;樹狀圖;課堂提問
政治學科是一門需要學生背誦大量理論知識的學科,這樣一門學科不僅需要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有熟練的掌握,還需要學生能夠根據政治學科的學習,使用政治知識進行政治事件的專業賞析。政治學科語言都是非常理論化的語言,這種理論性質的語言一般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使用幽默的語言將政治知識通過有趣的方式講解給學生,使學生能夠理解專業的政治語言,在面對政治性質的材料時,可以根據材料表面的現象去剖析事件背后的意義。政治學科不僅僅是學習政治一方面的知識,還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和哲學等方面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就需要教師能夠通過有效的方法,培養學生對政治學習的熱情和基本素養。
一、教師要通過形象直觀的政治語言進行教學
政治學科的知識大都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難以理解,這就需要教師能夠通過有效的方法去進行解說,使學生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學習。教師在講解新知識時如果只是一味地運用教材中的語言給學生進行講解,這樣的政治課堂不僅非常的枯燥無味,而且學生的聽講效率也不會很高。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所運用的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直接的交流方式就是語言,教師通過語言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關于教學語言的應用,教師可以通過多樣的形式來進行傳遞。舉例來說,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就要采取不同形式的語言,政治教學可以采用直觀教學法、話題導入法、背景知識介紹法和故事情節導入法等,不同形式的方法教師就需要采取不同形式的語言。
1.直觀教學法。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工具等進行教學,借用教具進行教學,教師的語言就可以盡量簡潔扼要,教學內容主要通過教具來呈現,這樣教師就可以采用比較政治化的語言結合多媒體進行知識的呈現。2.話題導入法。主要是教師通過一個話題,比如使用教材中給出的政治材料作為基本話題依據,教師通過這種政治性話題展開與學生之間的討論,使學生能夠在討論過程中逐步的代入到政治知識的學習中去,這種方式下的教學語言主要是以日常的交際語言為主,通過提示學生,使學生進行知識的深入探討。3.背景知識介紹法。主要以學科知識性語言為主,比如說,教師通過人大代表會議進行背景知識的介紹,通過介紹人大會議,講解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有哪些,這種方式的講解主要是以直觀的語言呈現,因為在介紹背景知識時,教師需要通過直觀的、簡單的語言使學生明白知識的本質,這樣才能更好地使學生理解專業的學科知識。4.故事情節導入法。教師主要應該采取有趣味性的語言來進行,這樣不僅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興趣,而且趣味性的語言可以輕松課堂氛圍,使學生更加活躍的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形式采用不同的教學語言,并且教學語言對學生知識的接受效率有很大的影響。
二、樹狀圖是理清知識脈絡的有效方法
政治學科雖然是屬于文科范疇,但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政治學科的學習還是需要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才可以,政治知識是具有很強的邏輯性的,學生在學習時需要對政治知識的大脈絡有一定把握,這樣才能夠在實際的知識應用時做到得心應手。學生對政治學習的方法一般都是根據教師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歸納總結的,由于不同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學生便能夠根據教師的教學方法來進行總結形成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關于政治學科,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可以按照有計劃的步驟來進行,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堂學習。
具體來說,教師在上課時可以利用課前導入部分,進行舊知識的回顧和新知識的導入。課前導入部分是課堂教學必需的一個環節,因為政治課堂一般不會是連堂課的形式,課前導入環節可以很好地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政治課堂的學習中來,也可以通過課前導入部分,幫助學生回顧舊知識,建立與新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更好的過渡到新知識的引導呈現。課前導入環節一般都是五分鐘至八分鐘為最佳,教師不能在短暫的時間內將所有講過的知識進行回顧,就可以通過樹狀圖的形式,結合板書,在黑板上進行知識大綱的列舉。
課堂導入環節之后就是新知識的講解,對于新知識的講解,教師也可以利用樹狀圖進行講解,先利用樹狀圖將新知識的概要和內在聯系進行講解,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大體的了解,然后在從主干知識進行枝干知識的分解,通過這種逐步分層的方法,使學生能夠直觀清楚地進行新知識的學習。不同模塊的政治知識在教材中都是有清楚地標題的,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將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講解清楚,使學生能夠根據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學習。
三、課堂提問技巧
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教師通過提問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從學生角度來考慮,提問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再創造,使新舊知識得以連接和鞏固。關于課堂提問,這是一個非常具有藝術性與科學性的環節。政治學科需要學生背誦大量的知識,這一學科性質就使得教師在課堂上必須進行程序性的提問;除了要大量背誦理論知識,還有就是學生需要根據所學知識分析材料,能夠根據所給出的材料進行對應分析這是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能夠進行理解性提問。除此之外,政治教材中有大量的材料鏈接,這些鏈接一般都是符合學生當時所學知識的特點的,所以,教師在講解時可以采取情境性提問方式進行提問,這三種不同的提問方式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情況可以進行選擇的提問方式。
程序性提問主要是提問學生上節課學習的知識,這部分內容都是非常基礎的理論知識,提問對象主要是中等偏下的學生;理解性提問主要是提問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這部分知識的提問對象主要是中等偏上的學生,通過提問,查漏補缺,更好地拓展班級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情境性提問主要是教師根據提問內容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聽講情況進行的隨機提問。這三種不同的提問方式都有不同的價值所在,教師在提問過程中要注意靈活選擇。
總而言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體現在教學過程的不同方面,政治學科的教學應該根據學科內容進行相對應的教學方法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