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成友
【摘要】自由發現與探索,從而讓學生做數學課堂上的發現者與創造者。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育必須面向全部學生,將數學教學的價值充分實現,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收獲。
【關鍵詞】小學數學;發現者;創造者;教學
前言
愛因斯坦說:“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的沖動。”在培養創造性人才越來越受到國人關注的今天,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孩子開始學會說話時,總是圍著大人問:“這是什么?”、“那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無窮無盡的問題充滿了對未知世界的好奇。但為什么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問題意識卻逐漸淡薄呢?有些學生只會機械地、模仿性地解決問題,原因何在呢?
一、提供足夠的問題解決活動時空。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學生的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認識活動過程,只有經過學生自己主動參與、探索、發現,新知識才能納入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從而形成新的認知結構。著眼于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教學中要有意識地進行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引導學生體驗、領悟。從“學會”走向 “會學”。在數學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去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等數學活動中解決問題,并初步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同時,還應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合作與交流,《數學課程標準》所說: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與同伴進行交流。” 因此,當學生已積極投入問題解決活動中時,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創造足夠的思考時間和探索的空間。只有給學生提供尋找問題解決的策略、途徑,才能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數學問題的由來,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結論的獲得,數學知識的應用以及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以及良好的數學情感體驗。
二、引導學生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解決問題
在數學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去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等數學活動中解決問題,并初步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同時,還應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合作與交流,《數學課程標準》所說: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與同伴進行交流。” 如在學習“有趣的測量”這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過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對于規則的物體,我們可以通過公式來直接計算它們的體積。而對于計算土豆、蘋果、石塊這些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時,能利用公式計算嗎?如果不能直接用公式,怎么辦?這時可以借助實驗,將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轉化為可以計算的物體的體積。學生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發現石塊的體積就是上升(下降)水面水的體積。在此過程中,鼓勵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相互交流,通過交流的方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就將模糊、雜亂的數學思想清晰和條理化,有利于思維的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中得以提高。
三、重視開放題,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數學作為一門思維性極強的基礎學科,在培養學生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數學開放題與那些具有唯一正確答案,甚至唯一正確解法的“傳統問題”相比,由于自身的開放性質,不再是條件充分、結論唯一,決定了學生不可能按照既定的模式機械的去從事解題活動,而必須主動地、積極地去進行探索,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潛能。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用動態的眼光,用活現行教材,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對同一問題積極尋求不同的思路,提倡算法多樣化。學生的表現相當出色,在創造性的探索中,學生的創新火花得以迸發,實現了算法多樣化和對算理的解釋。然后在教師的激勵和幫助下,學生歸納整理,回顧反思自己的算法,經過觀察、比較、交流、討論、歸納、概括等數學活動,使教學內容更加現實、有意義、富有挑戰性。總之,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要承認和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成功的教育,不在于選擇適合教育的人給予教育,而在于給不同的受教育者以適合的教育,使每個孩子得到自身應有的發展;不在于一枝獨秀,而在于各擅其長;在豐富的體驗中各不相同,在大量的機會中各得其所。
四、小結
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主動參與是關鍵,教師的點撥是保證。教師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鼓勵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能從多角度、多側面地鼓勵不同層次的學生發現問題,積極探索問題,以小組合作形式,幫助每一個學生成長。另外教師還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有意識地捕捉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對他們進行肯定和稱贊,讓其在評價中產生學習興趣,體驗成功的快樂,把我們的學生從小就培養成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
【參考文獻】
[1]曹艷.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J].上海教育,2014(Z1)
[2] 張麗巧. 讓數學課堂成為學生自主探索的樂園[A]. 中國教育學術論壇(第二卷)[C]. 2006
[3]王安愛.讓學生成為真正的探索者、發現者和創造者[J].考試周刊,20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