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姣姣
摘要:《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是一部直面政治文化生活的政事小說,在它發表后引起了大討論,批評家們、作家們、讀者們對這部小說的評論是:一部反映官僚主義的作品。但從今天看來,它不僅僅是一部反官僚主義的作品。從作者的創作思想中我們看到王蒙在塑造人物時的矛盾,這種矛盾主要表現在三個人物身上:林震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劉世吾積極與消極的矛盾,趙慧文工作與情感的矛盾。
關鍵詞:政事小說;理想與現實;積極;工作與情感;矛盾
所謂政事小說,自然關乎政治于人事。但它既非嚴格意義上的政治小說,又非反映一般人際關系的日常生活小說,而是表現特定的政治環境中人們的相互關系、處世經驗、心理情緒、行為方式、思維模式和生存哲學的社會生態或政治心態小說。它往往不正面涉及重大的政治斗爭和社會矛盾,而是通過人們熟知的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常態現象進行典型化概括與提煉,從而產生以小喻大,見微知著,由此及彼的社會和藝術效果,它也可以看作是政治文化小說的一種。王蒙的政事小說是其極具特色的文學創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正是王蒙政事小說開始的標志。本文著重討論王蒙創作思想中的矛盾,這個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林震——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小說一開始我們看到的林震是這樣一個形象:他是新社會培養起來的新人,對于他來說,除了遵照黨章、黨課和他心愛的小說,書籍來生活就沒有別的道路。除了做好工作,使自己度過的每一個日子無愧于我們偉大的時代以外就沒有別的愿望,愛生活,愛黨,愛同志,愛美,并為了他所愛的而斗爭,是自然地融合于他的血肉,而帶有他自己的年輕人的特質。王蒙在創作林震這個形象時有兩個人物可供參考:一個是蘇聯女作家尼古拉耶娃中篇小說《拖拉機站站長于總農藝師》中的主人翁娜斯嘉。另一個是王蒙在作青年干部時處理過的一個事中的人,一位姓陸的團員,喜歡活動,并不服領導,到處提意見,受到留團兩年的處分。王蒙與一位曾在蘇聯學習過的同志研究過小陸的問題。這位同志給王蒙講了一個概念:反動派。他說,總是充當反動派的角色,有可能最終變成反動派。他給我很大啟發。王蒙在創作時吸收了娜斯嘉和小陸這兩個人性格中的某一方面經過藝術處理融入到林震身上。他無意把林震寫成“娜斯嘉”式的英雄,像一個剛剛走向生活的知識青年能夠像娜斯嘉那樣,似乎太理想化了。可是現實的經驗又告訴王蒙“娜斯嘉”式的人是個廉價的烏托邦,秉持著想寫幾個有缺點的人物的創作目的,作者將創作時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移植到林震的身上。這個不是娜斯嘉,而帶有娜斯嘉影子的人物,出現在區委組織部。他帶著天真、熱情、理想主義在區委開始工作,在調查麻袋廠事件時,這種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突顯的更加強烈。林震本以為可以像娜斯嘉那樣堅持自己的意見,可是劉世吾、韓常新等的態度,尤其是劉世吾的態度更讓林震感到迷惑。當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達到高潮時,王蒙讓林震在斗爭中受挫,在受挫中成熟。王蒙想通過林震的經歷顯示一下:一個知識青年,把娜斯嘉方式照搬到自有其民族特點的中國,應用于解決黨內矛盾往往不會成功,生活斗爭是比林震從《拖拉機站站長與總農藝師》里讀到的更復雜。這種藝術處理,使林震的形象在今天看來有血有肉,十分豐滿。年輕的林震總不能一直生活在自己構筑的單純、透明的象牙塔中,在經歷過麻袋廠事件后他開始成長,開始積累經驗,懂得處世的哲學。
二、劉世吾——積極與消極的矛盾
小說中劉世吾冷漠、漫不經心,甚至有些麻木,當林震將麻袋廠出現的問題向他匯報設,他卻說:“現在下邊支部里各類問題很多,你如果一一的用工業的方法去解決,那是事倍功半的。而且上級布置的任務追著屁股,完成這些已經任務感到很吃力。作為領導,必須掌握一種把個別問題基層存在與一般問題結合起來,把上級分配的任務與基層存在的問題結合起來的藝術。顯然,這不是組織處理問題而是經常教育的問題。”這是他對待工作消極的一方面。林震為了麻袋廠的問題在開會是堅持己見,觸動了劉世吾的內心。劉世吾開始認真解決麻袋廠的問題,并順利處理。由此看出劉世吾形象是積極與消極的二元組合。其實王蒙著重寫的不是劉世吾工作上怎樣官僚主義,而是他的“就那么回事”的狀態他運用自己對于工作規律的掌握來保護、掩蓋自己的冷漠,但是當劉世吾這一人物一經王蒙寫在紙上,就成為不依作者的主觀意志為存在的客觀存在,此時矛盾就產生了。在當時那種正面人物就必然是作者“狂熱歌頌、竭力提倡”而反面人物則是作者“憎惡、反對”的這樣觀念影響下,劉世吾應當是官僚主義的體現者,可是在作者的腦海里,劉世吾一旦進入到林震這樣一個充滿熱情與理想主義青年的工作中,進入到這樣的人物關系中,他的性格發生了變化,從解決王清權的問題上,表現他的積極性被悄悄喚起。小說也講到他對于工作消極的原因是職業病,在小酒館與林震的對話也看出劉世吾性格的另一面,因此劉世吾是一個飽滿的人物。雖然當時王蒙并未成熟代足以對劉世吾做更深入地分析和更細致的把握,但今天看來他的形象不是單一的,仍然值得推敲。
三、趙慧文——工作與情感的矛盾
趙慧文是小說中出現的一位女性形象,她和林震一樣忠實于黨,對黨的工作認真仔細,她也敢于同不良現象作斗爭,但因自己是女性而且只是從事一些文字編輯工作,顯得沒有力量。作為一名女性,她有細膩的情感,她主動關心幫助林震,并邀請林震到家里吃飯,在共同討論組織部工作情況時,兩人產生了共鳴。但趙慧文的性格在王蒙的筆下就僅此而已么?不,在王蒙的創作下有一種愛情意識的產生,趙慧文對林震的關懷,以及二人在工作上的照應,使得趙慧文在林震心中漾起一層波浪。但當趙慧文對林震的情感和與組織部的缺點作斗爭這樣的矛盾產生后,王蒙讓趙慧文選擇了工作二并未選擇情感,小說也未說明原因。從另一個方面來講也是林震的成長。
對趙慧文的這種矛盾,王蒙寫得有寫模糊。對于趙慧文的性格描繪較之林震、劉世吾也顯得有寫單薄,但把趙慧文看成林震情感成長的因素,還是有意義的。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表現王蒙青年時期直面人生的銳氣和勇氣。帶著他的感覺、悟性、設計在小說中表現他的經驗,他的成熟,他的思想,給我們塑造了林震、劉世吾、趙慧文等這些人物。
時代在變,政事在變,組織部式的問題已不足囊括今天社會政治生活中的更尖銳復雜的問題,但《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在當時作為一部直面人生的現實主義力作,盡管當時年輕的作者內心深處有一些思想矛盾和感情糾葛,但他不回避,不隱諱,把認識的欣悅和情感的苦悶一股腦全端出來,讓讀者從形象的客觀意義上去思考和判斷。它發表后所產生的強烈反應以及它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地位,都是證明王蒙這部成名作的現實主義的勝利。
參考文獻:
[1]王蒙《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
[2]吳澧波 曹書文《論王蒙的政事小說及其變化》河北師范大學學報
[3]王蒙《王蒙自傳 半生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