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摘要:《中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通過數學學習,應使學生在興趣與動機、自信與意志、態度與習慣等幾方面獲得發展。要培養小學生對數學的喜愛,必須從培養他們的數學興趣開始。
關鍵詞:小學低段;小學數學;學習興趣;培養
自從教以來,我就擔任數學課,迄今已二十多年,在過往的教學中,我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相當一部分小學生對語文課充滿興趣,而對數學課不太感冒。他們好語文而厭數學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校處于城鄉結合部,外來務工子女較多,父母往往每天忙著上班,對孩子的學習成績關注不足,進而使孩子們對待學習也缺乏重視,這應該是原因之一;其次則因為語文學科的趣味性較強,相對易為孩子們接受,而數學則枯燥許多,這應該是第二個原因。
據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一種帶有情感色彩的認知傾向,它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去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種重要動機,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故而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說。數學學科是一門邏輯性、思維性較強的學科,同時,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也很廣泛。《中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通過數學學習,應使學生在興趣與動機、自信與意志、態度與習慣等幾方面獲得發展。要培養小學生對數學的喜愛,必須從培養他們的數學興趣開始,而數學思維的抽象性、嚴密性又往往會把小學生剛剛伸出的興趣觸角斬斷。那么,到底該如何培養小學低段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跟大家交流:
一、在導課時埋下興趣的種子
常言道: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們在導入新課時,注意做好鋪墊,選取能抓住學生好奇心的素材,用豐富多彩的形式來引入新課,必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所以,有效的導入不僅是上好新授課的重要前提,而且是展現教師高超教學手段的重要標志。以下這兩個導入形式是我實踐過的。
(一)設置懸念。在授課之前,精心設計好每節課的“開場白”,往往能起到“一招制敵”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學“時、分、秒進率”時,為了避免學生將之與其它進率混淆,在授課之前我就提出“怎樣才能使1=60?”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的設置,一下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懷著一種迫切求知的心情進入新課,整節課上他們的學習效果明顯提高,較為簡潔地實現了“無疑—有疑—無疑”的認知轉化過程。
(二)在玩中學。在教學“1000以內數的認識”一課時,我就巧妙地把數學的學習帶到了孩子們的身邊,營造了輕松自然的學習氛圍。在課上,我把辦了的學生分成六人小組,每組給1000根小木棒,然后直接讓學生猜小棒有多少根。當問及怎樣才知道自己猜得對不對時,學生們自然就會說“數一數”。在安排學生數小棒之前,我明確要求組長對本組內同學進行合理好工,做到一下三點:一數的速度要快,二數的量要準,三數的結果要讓人看得清楚,不用再一根一根的數。這種類似游戲的設計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可感知的現實背景,將1000與它所表示的實際含義建立起了具體的聯系。使學生數小棒的過程中,對小木棒的具體數量有了清晰的感知,輕易就突破了“每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10”這一難點。
二、在練習中繁茂興趣的枝葉
小學低年級的小學生天真活潑,如果在教學設計中忽略了他們的這一特點,這個教學設計就注定是失敗的。在課堂上,老師不僅要注重學科內知識的傳授,更要根據學生的具體特點來啟迪他們的智慧,要達到這一要求,顯然只死板地做練習是肯定不夠的。這就要求老師將練習題設計得生動有趣,使學生能把他們的判斷、推理演算過程用游戲、圖畫等形式表達出來。這樣的設計,既有利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又能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調節學生精神狀態,使“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孩子們的學習效率也會大大提高。
例如:在進行“有余數的除法”一課教學時,我根據全班有51人的具體特點,要求學生列隊按1—8循環報數,請大家注意最后一位同學報幾?這個拓展練習寓教于樂,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輕松地實現了數學知識從學習到運用的轉化。
三、在課堂小結時綻開興趣的花朵
每一節課在臨近結尾時,學生往往會興味索然,注意力不再集中,在此時,就需要老師摒棄死板的課堂小結模式,及時把學生的注意力拉回到本課的授課重點上來,對本節課的學習效果進行鞏固。
(一)兒歌助識記。在教學了“4的認識”一課時,我教學生說“4像小紅旗,迎風展一展”,同時鼓勵他們自己來編數字兒歌,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還有效地鞏固了本課所學。
(二)作業要適當。這里的適當,不僅是對量的要求,更是對作業難易程度的要求。適當的、有針對性作業,既能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又能使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可以提升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要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需要授課教師發揮自己全部的聰明才智,精心設計每個教學環節,努力實現“在導課時埋下興趣的種子,在練習中繁茂興趣的枝葉,在課堂小結時綻開興趣的花朵”。讓你的學生帶著興趣成長,彼時必馨香滿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