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瑋
摘 要:傳統文化,一直提倡的都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且很多教育學者已經將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提取出來,但是學生并未很好地吸收,如果無人吸收,那么“提取精華”也毫無意義。因此,為了更好地促使學生吸收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語文教師務必將傳統文化滲透在教學活動中。
關鍵詞:傳統文化;初中;語文
根據調查發現,當前初中生學習語文的熱情遠不及對數學、英語、計算機等學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學科相對于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更有直接且明顯的幫助,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語文在信息時代的沖擊下,學生更傾向于學習一些“速食”文化。在這幾種因素的阻撓下,初中生必然會降低對語文學習的熱情,更不用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但是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中蘊藏著非常豐富的精華,需要祖國的花朵來將它們很好地傳承下去。為了達到這個長遠性的目標,教育工作者必須要積極承擔此重任,積極地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怎樣在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傳統文化?本文就此具體的談一談。
一、創設帶有傳統韻味的教學環境
古人云:“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從中可見,環境對人的巨大影響。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想潛移默化地向學生傳授一些有關傳統文化的知識,不妨從創設帶有傳統文化韻味的教學環境入手,如,在教師張貼有關傳統文化的海報;在畫黑板報時書寫一些有關傳統文化的小故事等。那么,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學生將會耳濡目染地了解并掌握一些傳統文化的知識,這遠比傳統式的講授模式效果要好。
如,在學習蘇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中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這篇課文時,教師可提前在教室的墻壁上懸掛一些人民英雄的海報,或者在黑板報上書寫一些人民英雄的事跡等,經過一段時間的環境熏陶后,當學生學到這篇課文時,他們就會更容易理解這篇課文,而且正因為提前看了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跡,學生討論的熱情也比較高漲,顯而易見,環境的創設有助于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
二、提供豐富的相關傳統文化讀物
閱讀是學習語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教師可從閱讀入手,在閱讀教學中逐漸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但教師要注意的是:不可強迫學生閱讀哪本書籍或哪篇文章,但或許可以以一個同齡人的身份去向學生推薦幾本書,雖然目的都是一樣的,但是從教師的“強迫”到“推薦”,學生的服從度卻是大大不同的。那么,除了教師的引導態度外,教師可根據需要,盡可能多地在教室的圖書角和圖書室投放豐富的傳統文化讀物,在讀物豐富的情況下,學生獲得傳統文化知識也會更加豐富和全面。
三、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
語文不僅是一個獨立的學科,更是眾多學科中的一部分,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切記不可只限學生用語文的思維去思考語文問題,這樣的局限性教學會讓學生的思維僵化,會打破各學科的聯系性。基于此,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適時將各學科的知識滲透到語文教學中,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思維,更是滲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效途徑。如,古人作詩多半都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但在語文古詩詞的學習中,學生看到的只是詩句,有的教師或許會讓學生去聯想,但這個過程較為短暫,這時教師不妨給予他們聯想的時間,讓他們以這首詩詞為主,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用一幅畫還原這首古詩,通過繪畫,學生將會深刻地了解當時詩人想要抒發的情感,同時學生也能體會到古人用詩句傳情達意的絕妙。這種將語文與美術相互滲透的教學方法,不失為一種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
四、用現代的眼光來詮釋傳統文化
在很多學生看來傳統文化已跟不上時代潮流,已成為“過氣文化”,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學生自然會拒絕學習傳統文化,一定程度上學生的這一想法是有道理的。那么,教師要想鼓勵學生學習傳統文化,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學生的這種觀念,那么怎么做呢?教師不妨組織學生參加一個叫做“傳統文化PK現代文化”的辯論賽,將學生分為“傳統文化優于現代文化”和“現代文化優于傳統文化”兩個陣營,鼓勵學生自己查找資料,自己的論點找尋充足的論據。可想而知,通過這樣的辯論賽,學生很自然地就會明白一個道理: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各有利弊,不可一味推崇一方,也不可全盤否定另一方。通過自己親自查找資料,學生不僅可以掌握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而且還能在這個過程中改正對傳統文化的偏見,愛上傳統文化。
綜上所述,在這里論述的是“滲透傳統文化”,而不是“講授傳統文化”,那么既然是“滲透”,就要注意掌握滲透與講授的差別,即要注重將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去學習傳統文化,這就需要教師深入思考,尋找滲透的最佳方式。本文提到的這幾點措施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僅供各位教師參考。
參考文獻:
[1]孫潔.滲透傳統文化,提升初中語文教學品質[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5.
[2]杜瑩.關于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的研究與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