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高中政治“學優生”如何進一步提升自己學習的能力和挖掘學習的潛力?以本校政治“學優生”共114人為研究對象,分別從學生與人、學生與事、學生與己的關系三大角度,運用多種手段和工具加以分析,引導政治學優生明確自己的優勢和弱點,提高對自己的認知力,改變學習方式,推動主動學習。
關鍵詞:政治學優生;主動學習;認知能力
一、對高三政治“學優生”的學情分析
(一)優勢分析
基于浙江省推行的“選課”改革,2017屆本校有一些對政治學科有濃厚興趣且有學科優勢的同學選擇了政治學科,且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強勢,比如:
(1)他們記憶力好,學習習慣優秀,能夠勤奮苦讀;
(2)他們有比較扎實的基礎,具備一定分析和解決問題的
能力;
(3)他們熱情上進,思維大多比較活躍,容易跟上教師的教學思路;
(4)他們想象力豐富,知識面廣,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強;
(二)劣勢挖掘
經過近兩年的陪伴,也發現他們存在一些共有的不足,主要表現在:
(1)由于政治學科在中考中的特殊性,他們對本學科不夠重視,對本學科的學習方法認知不到位;
(2)在高一,他們依然以誦讀記憶為主而缺乏分析問題的方法和理性認識;他們更多的重視學習對象本身,而忽視了學習主體——自我的剖析和發展。
(3)雖是“學霸”但對考試麻木不仁,消極應付而很少進行有價值的自主研究,對自己的學科優勢和劣勢、努力的方向還難以準確把握,缺乏清醒的認知,從而導致學習效率不高,重復性勞動多,難以挖掘自我的潛力和優勢。
(5)記憶方法尚未優化,尚不能順利自主構建學科知識體系,知識的整理仍然要依靠老師,被動式學習色彩濃厚,這樣做既不能很好地掌握識記的內容,不利于知識的鞏固,同樣也不利于
備考。
我認為,作為“學優生”,更應該了解自己,應該更有勇氣尋找自我,同時也應該更虛心去接納尋找出來的自我。當我們深入到自己的內心世界去探索,我們才可能變得更和諧;當我們對自身了解得越多,對以后的發展越有利。
二、推動高三政治“學優生”主動學習的策略與思考
(一)從我與人的關系中認識自我
人的一生都在認識自我,可以說,自我認識,幾乎是人生的主要事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一個他人,都是我們可以參照比較的對象,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力;也可以明確自己的優勢,讓自己充滿信心,一路長歌。在高中政治培優的實踐中,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引導實驗班的學生不斷認識自我,超越自我。
1.同桌和同伴評價的策略與反思
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評價活動中,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的關系成為一種自上而下的“單向性”評價,整個評價過程體現更多的是教師的價值取向和認知判斷。學生在這種模式下,雖然可以得到教師權威性的評價,但極大地限制了學生主動性與創造性的發揮。在評價時利用同伴的力量,在與同伴相互評價的過程中發揚互助合作與知識共享的精神,通過觀察、模仿、評價同伴的表現(包括課堂、提問、作業、卷面等),能夠更好地實現我們的目的——激發學生潛力,不斷超越自己。
從形式上講,我采用了同桌同學互批試卷與點評、典型錯誤點評、優秀試卷展示、經典答卷模仿等方法,引導政治“學優生”不斷改進。
(1)同桌互批試卷與點評
實踐策略:(案例略)
①教師負責出題,以主觀題為主,要求必須考查浙江省高考考點,題目典型且符合高考方向;②進行限時訓練,以10分鐘為限,做一道主觀題;③限時結束,同桌互換試卷;④教師給出參考答案,并發動學生自評與互評;⑤整理歸納答題方法,并呈現共性問題。
反思:
(2)經典試卷模仿
本環節的實踐策略如下:
①由本組教師在滿分試卷的基礎上,挑出經典試卷,經典試卷必須同時滿足以下幾個要求:第一,理論精要和表達規范;第二,分析演繹到位但絕不累贅;第三,文字量必須要有一定的保證;第四,語言的表述有嚴密的邏輯性和條理性;第五,文字工整、卷面整潔。
②復印不同的經典試卷,做到每2人一份;
③學習5分鐘后交換試卷,做到20分鐘內看完4份經典試卷;
④對照自己試卷,找出自己的不足;
⑤教師設置類似題目,限時10分鐘完成新的試題;
反思:絕大部分學生的吸收能力很強,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借鑒經典試卷的優點,并有效地融合到自己的答題過程中,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學在模仿的過程中,由于受到慣性思維、固有的答題習慣、缺位的分析演繹能力等因素的影響,收效不是很明顯。但是,該操作費時會比較多,在正常的教學過程中不可能經常使用,時間的限制讓我們無法長時間繼續這個研究,顯然非常遺憾。
2.教師評價的策略與反思
在面向高考的大形勢下,學生的學習依然要以教師為堅強的后盾,教師的評價方法一般是收集、整理和分析學習者的有關信息,用來證明教學的效果,并且以知識為核心,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本文采用的教師評價方法主要是課堂評價、作業面批和考后試卷點評,因是常規方法,在這里不再贅述。這種評價方法的問題是:
①課堂式的教學形式和集體評價機制,不可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結構,而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肯定會影響對所灌輸的知識的接受能力。
②學習者的個性、學習興趣、學習動機等都會影響教師的教學效果。
對策:加強一對一的交流和點評。教師的經驗、技巧和方法、點題的方式方法、評價的啟發性都是學生評價所不能達到的。實踐的結果也很明顯,基本上積極參與面批的學生,他們的成績都有較大的提高。
總之,我們不能把自己置于未知的領域,只有普遍的學習才能知道得更多。在我與人的關系中認識自我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堅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原則和態度,保持個人的真誠和謙虛才能實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把知識和自我的真誠合二為一。
(二)從我與事的關系中認識自我
從我與事的關系中認識自我,可以發現盲目的自我,挖掘未知的自我。我采用了典型試題整理、時政演講、知識和命題競賽、作業和筆記反饋等方法,通過引導學生梳理自己與試題、時政、知識之間的關系,達到自我發現與自我發展的目的。比如:從典型試題中挖掘自己、鞭策自己。高三上學期在復習到經濟生活的時候,遇到了這樣一個試題:
例:下圖是我國對農村人口的扶貧標準以及對應的扶貧對象數量的柱形圖。正確解讀是( )
A.扶貧對象數量多少,標志著治理貧困的成效大小
B.扶貧對象數量的增加,實現了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C.扶貧標準的提高,有利于使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更多人口
D.扶貧標準的提高,促成合理分配格局的形成
錯誤歸因:正確答案選C。但是很多同學選了D。錯誤歸因是他們對國家提高扶貧標準沒有正確的認知,大部分同學認為提高扶貧標準是國家給扶貧對象的補助增加了,所以錯誤選擇了D,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扶貧標準的提高是將更多的低收入人口納入扶貧范圍。由此可見,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和政府政策的理解不到位是造成錯誤的主要原因。
教師對策:既然在實踐中引導學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我的對策是:幫助學生不斷挖掘各種了解時事政治和新聞解讀的渠道。
①最新的試題和我們征訂的資料是時事素材的重要來源;
②教師上課的面,包括作業的簡評和新聞的拓展是又一
來源;
③針對重大政策,我們專門整理了一些時政資料,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的專刊和整理,如“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公有制經濟與非公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基礎”等重要表述;
④在實驗班門口設置時政專欄,考慮到學生時間的有限,由我每天依據報紙和網絡等進行時政的剪切與張貼,并鼓勵學生每天花5~10分鐘看時政。
反思:幫助學生了解時政的時候必須堅持有效性、時事性、與課本知識相關性的原則,而且,重要不在于時政本身,我認為,最關鍵的是要培養學生解讀時政,運用相關知識分析時政的能力。
(三)從我與己的關系中認識自我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從我與己的關系中認識自我,看似容易,實則艱難,但是,要獲得對自己的清醒認知,這一步又是至關重要的。我從個人問卷調查、學習計劃反饋、本學科共性問題調查、一周作業自評和筆記整理自評等方面進行了實踐探究。
例:個人問卷調查的實踐研究與反思
1.操作策略和具體案例
為了激發學生對自己的認知,在政治“學優生”群體中進行初步摸底調查的基礎上,我特別設置了關于提問、時政、基礎知識、解題方面的問卷調查,并進行了統計和反饋,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因篇幅有限,現舉個例如下:
問卷三:關于“基礎知識”的問卷調查和結果(實驗1、2班共114人,單位:%)
例:課本中的例子和圖文你覺得有必要去看嗎?( )
A.非常有必要 B.有必要
C.一般 D.沒有必要
E.有時間會看看
問卷四:關于“解題”的問卷調查和結果(實驗1、2班共114人,單位:%)
例:我主觀題失分的主要原因有(可多選)( )
A.知識范圍和設問的指向性出現錯誤
B.題型不落實,答題角度不全面
C.規范性方面失分較多
D.解讀材料、分析演繹方面失分較多
E.其他
2.分析與整理
問卷調查法的最大優點就是它能突破時空限制,在較大范圍內對眾多調查對象同時進行調查,而且便于對調查結果進行定量研究,同時,因為該種方式所具有的匿名性,學生在答題的時候,能最大限度地保證結果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從調查反饋來講,不僅對于學生有較強的啟發性,對于教師的教也起到了很大的引導作用,有利于挖掘盲目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用最少的時間做更加正確的事情。
三、總結
人類不斷成長,是因為能不斷認識自我、磨煉自我、提升自我、善待自我,而認識自我則是人生“自覺”的起點、人生永恒的主題。因此,在新課改的形勢下,如何引導學生不斷發現自我、不斷發展自我、不斷超越自我,不管是對于政治“學優生”的學習提高,還是對于教師教學技能和藝術的增強,都尤為重要。
總結模型如下:
不足:作為高三一線教師,受時間和精力的限制,本文對相關理論的研究尚不透徹,對案例的實踐探究尚不充分,反思與整理尚不到位,尤其是對問卷調查的結果還未做翔實的數據統計,并缺乏有效的針對性建議。不管怎樣,我堅信,認識自己,才能超越自己。
作者簡介:朱葉鋒(1978.7—),男,浙江海鹽,浙江省富陽中學,中教一級,高中政治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