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倩
摘要:隨著互聯網金融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給農村金融市場帶來了新的契機和發展活力。與傳統金融機構相比,互聯網機構具有便捷、高效、低成本、低門檻的特點。文章介紹什么是普惠金融,并分析我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現狀,提出農村金融存在經營機構單一,經營網點少,信用評價體系不完善,風險保障機制不健全,貸款門檻高,貸款額度低等問題并提出互聯網金融對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促進作用和重要意義。
關鍵詞:互聯網;互聯網金融;農村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是聯合國在宣傳小額信貸年時率先提出并廣泛運用的詞匯,基本的含義是指能有效、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尤其是貧困、低收入人口——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隨著不斷發展,各種機構對普惠金融提出不同的理解,世界銀行扶貧協商小組將普惠金融定義為:家庭和企業能夠方便得到和有效使用的金融服務,這些金融服務必須是有擔當的和可持續的,并在良好的監管之下。我國學者定義普惠金融為:將金融普遍惠及所有群體,特別強調在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偏遠地區以及殘疾人和其他弱勢群體中提供金融服務,從金融角度提升社會福利、增強社會保障、扶持社會弱勢群體,向大眾提供更好、更安全、更便捷的金融服務。而對社會上較為富裕的人群或城市人群來說,金融服務已經成為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
黨的十八屆三種全會研究了全面深入改革的若干重大問題,提出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普惠金融的發展,需要金融的創新,豐富金融主體,讓更多的資本加入到金融的發展中去。而普惠金融主要是為了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在需要金融服務時能夠得到較好的金融服務,使其能夠擁有獲得金融服務的權利。但從以往現實的金融發展情況來看,往往是弱勢群體和低收入人群很難得到足夠的金融服務,無法獲得生產所需要的資金。在現實生活中,這些例子大多出現在農村地區和中小型企業中,這些群體因缺乏相應的社會實力無法獲得金融機構對其還款能力的認可,無法獲得足夠的金融服務或獲取足夠的發展資金。而普惠金融所注重的即是向低收入人群、欠發達地區和中小型企業提供可靠、切實、足夠的金融服務,使得其能夠享受到所需的金融服務,進而有效的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
總體來說,普惠金融認同的是將包括窮人在內的金融服務有機的融入金融體系的各個層面,保證對國家絕大多數人,特別是較為貧困和偏遠的地區人口提供金融服務,開放金融市場,讓他們能夠獲得更好的金融服務,能夠有效的融資,發展更好的事業,提高經濟水平。所以說,普惠金融是實現公平發展,促進經濟健康增長的重要前提和途徑。
一、我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現狀
我國農村人口眾多,農村區域面積更是占據我國國土較多面積,而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落后于城市地區,金融業的發展更是落后于城市金融業的發展。大部分農村地區金融發展落后于農村居民生產與發展的需求,供給與需求的不匹配使得農村金融業發展緩慢,個人或市場資本雖了解農村金融業有很大的開發空間,但因農民可以抵押的資本不多,金融機構風險管理難度較大,因此對個人或市場資本吸引不足。同時,開發農村金融市場需要大量的前期工作,需要資金較多,這也是個人或市場資本無法激活農村金融業發展的另一個原因。而現階段我國農村金融和農村普惠金融發展還存在以下問題。
1. 農村金融經營機構單一,經營網點少。同城市不同,農村金融機構較為單一,基本上都是農村信用社和村鎮銀行,這些金融機構都是國家政策型金融機構或當地政府的金融機構,經營主體單一,容易受體制化的影響。同時,因經營主體的單一,農村金融市場缺乏活力,而政府所要承擔的財政和風險也較大,因此農村金融機構經常發生財政虧損的情況。又由于受地域的限制,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經營網點分布很少,金融機構基本上分布在城鎮地區,農村居民需要到較遠的城鎮地區獲取金融服務,且稀缺的網點也使得經營網點服務壓力、資金供給、風險承擔等壓力較大,給普惠金融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2. 信用制度有待加強,風險保障機制有待完善。區別于城市較為完善的信用體系,因農村居民金融活動較少,金融機構無法計算農村居民的信用程度,而這也成為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一大阻力。進行農村居民的信用調查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資金,金融機構在短時間內無法承擔如此大的資金壓力,個人或市場資本更不會花較多的時間、人力與資金進行農村居民的信用調查,進而阻礙了農村金融市場新主體的進入。同時,農村金融體系缺乏完善的風險保障機制,從以前的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可以很容易發現許多壞賬的發生,造成金融機構的損失。這種情況也使得個人和市場資本承擔的風險較大,并使得他們不能快速或者有效的進入農村金融市場。
3. 農民貸款門檻高,可貸款數額少。農村金融市場存在金融機構與農戶之間信息不對稱的情況,這在無形中增加了金融機構信貸風險。相關的制度約束和信息缺乏,金融部門因無法完全的掌握農村居民的信用狀況,家庭經濟情況,借款意圖等而提高信貸門檻。加之農村分布較為分散,資金用途區別較大,進而加大了金融機構監督的難度,提高金融機構借貸的風險。同時,也正是因為以上原因,農村金融機構借貸給農村居民的貸款數額往往不足以滿足農村居民資金所需,農村居民也能只好采取其他辦法獲取資金,甚至借取高利貸而發展生產。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無法籌集資金發展生產,就會形成因無法獲得貸款而產生的循環后,無法發展生產,收入無法增長,無法獲得更高的貸款發展生產。這種循環的后果使得農村居民無法獲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金融服務,阻礙普惠金融的發展。
4. 農村金融機構傾向商業化,阻礙普惠金融發展。農村經濟與農業存在弱質性,存在風險大,但農村居民承擔風險的能力較弱。傳統的農業生產使得農村居民收入低,不穩定,且因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的變化承擔較大的風險,因此很難獲得較好的收益。而發展經濟性農業,需要資金,由于農村金融政策的不完善,農村金融機構提供的資金少,農業生產很難發展,而農村金融機構獲得的利益也較少。中國農業銀行中服務于農民的部分常年虧損,使得不得不將這部分業務分開甚至舍棄,以完成商業化的轉型。同樣的,具有商業性的金融機構無法獲得較多的收益,紛紛撤出了農村金融市場。近年來,各地區原有的農村信用社,也改成具有一定商業性質的農商銀行,但仍舊是具有國家政策性質的,服務于農民的銀行。而農村金融機構數量的減少,使得農村居民金融需求難以滿足,進而阻礙了普惠金融的發展。
二、互聯網金融促進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路徑
根據現階段我國農村金融及普惠金融的發展情況來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已經到了一個瓶頸時期,國家也一直關注農村金融的發展。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展多元化農村金融機構,鼓勵民間資本進入農村金融服務領域。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互聯網遍布各個行業,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 “互聯網+”行動計劃,并將其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而“互聯網+金融”的方式也給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則提出:推動金融更多向農村傾斜,加快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資成本,全面激活農村金融服務鏈條,引導互聯網金融、移動金融在農村的規范發展,全面推廣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完善中央與地方雙層金融監管機制,切實防范農村金融風險。
現階段,農村金融的發展已經適應不了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互聯網金融的出現給農村金融和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和切入點,以及更具活力的發展前景,進而開創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新格局。而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的融資方式和渠道,具有傳統金融無法替代的快捷、高效和低耗的特點,彌補了傳統農村金融機構分布較少,主體單一的問題。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在城市金融市場迅速發展,成為城市金融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城市居民提供普惠金融服務。而現階段,互聯網金融在農村普惠金融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1. 改善農村金融基礎條件,提高農村居民金融意識。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給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帶來了新的途徑,借助互聯網集合農村居民的相關信息,形成完善的客戶信用評價體系,進而評估農村居民所擁有的借貸水平,使得金融機構能夠借貸給農村居民更多的資金去發展農業生產,解決因信息不對稱而產生農民資金需求無法滿足的情況。同時,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可以使得農村居民更加了解金融市場及金融知識,提高農村居民金融意識,將手中更多的閑錢拿出來用于金融活動,激活農村金融市場,使得農村金融市場更具發展活力,帶動更多資本進入農村金融市場,進而促進普惠金融的發展。
2. 降低農村金融交易成本,拓寬農村金融融資渠道。與傳統的金融機構運作不同,互聯網金融交易成本較低,且便捷、高效,能夠降低農村金融交易的成本,吸引更多的個人和社會資本進入農村金融市場,激活整個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同時,通過建立互聯網金融平臺,帶動社會資本進入農村互聯網金融,形成多種農村互聯網金融主體,降低單個主體所承擔的經營風險,拓寬農村金融融資渠道,使得農村居民能夠獲得更好、更便捷、更有效的金融服務。同時,互聯網金融具有低門檻、高效率的借貸特點,這種特點使得一些在傳統農村金融機構無法獲得足夠金融支持的農村居民獲得更好的資金支持,進而發展農業生產,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3. 適應農村經濟發展需求,推廣普惠金融發展。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現階段農村金融已經無法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農村居民向農村金融機構所申請的貸款往往無法滿足其農業生產的需求,進而阻礙了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可以借助互聯網建立更加完善的客戶信息系統和客戶評價體系,使得金融機構和農戶之間的信息更加通暢,進而降低農村金融機構借貸的風險。風險的降低,使得農村金融機構能夠借貸更多的資本給農村居民發展農業經濟。同時,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使得農村金融有了更多的資金來源,農村金融市場資金更多,可以更好的滿足農村居民的金融需求,使得農村居民能像城市居民享有更普遍、更好的金融服務,進而促進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使得農村金融市場能夠良好、持續的發展下去。
三、結語
農村金融市場發展具有很大的前景,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政府多年來一直關注農村金融的發展,并通過相關政策來扶持農村金融的發展。但傳統的農村金融發展因為金融機構和農村居民信息不對稱、市場風險大,金融機構主體單一等因素逐漸衰退下來,近年來國家也出臺相關政策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農村金融市場,但因信用評價體系不健全、風險保障機制不完善等原因而發展緩慢。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金融成為金融業發展新的組成部分,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本身具有便捷、高效、成本低、門檻低等特點使其快速成為城市金融市場的重要主體之一。互聯網金融所具有的特點正是農村金融發展所需要的,而互聯網金融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給農村金融市場提供了發展的新契機和新途徑,能夠幫助建立完善的信用評價體系,提高農村居民金融意識,降低交易成本,拓寬農村金融融資渠道,使得農村居民能夠獲得更好、更滿足的金融服務,進而發展農村普惠金融。
參考文獻:
[1]馬九杰,吳本健.互聯網金融創新對農村金融普惠的作用:經驗、前景與挑戰[J].農村金融研究,2014(08).
[2]焦瑾璞.構建普惠金融體系的重要性[J].中國金融,2010(10).
[3]王曙光,孔新雅,張棋堯.將互聯網金融思維植入普惠金融[J].中國金融家,2014(06).
[4]朱迎,劉海二,高見.互聯網金融有助于實現農村金融普惠[J].新金融,2015(02).
*本文為2015年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互聯網金融促進遼寧農村金融發展路徑研究”(項目編號:L15CJY00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旅游與健康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