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芬
【摘 要】當前信息技術已經廣泛運用到多個行業與領域,在教育教學中也逐漸普及和日益深入,對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落實有著關鍵的推動作用。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由于知識內容相對抽象枯燥,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活動的開展,借此優化教學效果。筆者主要對信息技術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際應用進行淺談,同時列舉一些恰當的應用舉措。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教學;實際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在小學數學教育活動中的作用越來越關鍵,深刻促進與影響著新課改,并為數學教學提供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以及豐富的教學資源。對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積極應用信息技術,在教學實踐中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努力尋求信息技術與數學知識之間的契合點,在課堂上營造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結合具體教學內容,靈活應用信息技術
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能夠應用信息技術的知識點較多,教師不能為追求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而盲目使用,需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和學生實情靈活應用信息技術,尋求信息技術和數學知識之間的最佳結合點。當小學數學教師找到信息技術的結合點后,可針對這一知識內容進行著重揭示、展開、闡述、總結和歸納,通過信息技術和多媒體設備對整個教學流程進行有機整合,確保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和針對性,引領學生更好的學習新知識。
例如,在進行“長方體的認識”教學時,教師可先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示已經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包括: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提問:同學們,這些都是什么圖形?當學生回答后要強調是平面圖形。教師總結:平面圖形是由線段圍成的,并配合多媒體技術展示部分立體圖形,設計問題:這些圖形還是平面圖形嗎?生活中大家見過這樣的實物嗎?以此引領他們主動說出“立體圖形”和實物。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問題引出新課,不僅可聯系生活實際,還能夠形成新舊知識對比,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學習新知識。接著,教師可使用信息技術全面展示長方體,引導學生認識頂點、棱和面,實現高效學習。
二、實際運用信息技術,營造互動激勵氛圍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將知識內容和信息技術有機融合,可借助網絡信息環境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將數學知識具體直觀的呈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自覺主動參與到互動和探究中且實現激勵式學習。小學數學教師可科學運用信息技術營造互動激勵氛圍,針對教學內容和課程標準精心設計一系列問題,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動腦思考,認真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利用情感交流誘發他們的學習動機,使其踴躍參與到新知識認知活動中。
以“圓”的相關知識教學為例,教師可率先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示一系列現實生活中的圓,諸如:汽車、自行車、電動車和摩托車的輪胎,再利用信息技術把這些輪胎轉變為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正五邊形等其它形狀,并設計問題:為什么這些交通工具的輪胎是圓形而不是其它形狀呢?在問題導向下調動學生的主觀學習和探究意識,使其對新知識的學習充滿期待和渴望,讓他們快速學習和理解的圓的相關知識。如此,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展示生活模型營造互動激勵的問題情境,通過對教學資源的有機整合,不僅可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究欲望,使其始終處于積極活躍的思維狀態,并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現象。
三、合理應用信息技術,構建新穎學習平臺
由于受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很多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實踐性教學內容難以實現,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散,以及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鍛煉。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整合,在課堂上為學生呈現出一個虛擬現實或真實的教學情境,讓他們在情境中產生體驗和感悟,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習數學知識。這樣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構建虛擬化實踐平臺,借此為小學生提供新穎有效的數學知識學習形式。
比如,在“圖形的變換”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出示教材中的主題圖,設計問題:四個三角形A、B、C、D如何變換得到“風車”圖形?讓學生討論交流,他們可能會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見解,只要表達合理均應當給予肯定和表揚。如果僅靠學生想象和動手嘗試很難發現圖形的變換過程和規律,此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圖形的變換過程,將整個流程具體直觀的展示出來。讓學生體會到平移法的妙用:將第1幅圖中的A三角形向右平移2格,B三角形向下平移2格,C三角形向上平移2格,D三角形向左平移2格。這樣在虛擬情境下呈現數學知識,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邏輯性與抽象性思維。
四、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實現生動教學效果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利用的輔助教學手段通常是實物、掛圖、模型或卡片等,以靜態效果為主,很難展現出事物的動態變化過程。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努力突破這一教學困境,使用化靜為動的教學模式,將數學知識活靈活現的展示出來,實現生動形象的教學效果。不僅能夠真切呈現數學知識內容,還可還原知識的發展發生過程,提升數學課堂的趣味性,讓小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學習樂趣和魅力。
舉個例子,在“路程、時間與速度”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設計應用題:一座隧道的長度為1500米,一列火車的長度為150米,如果火車以30米/秒的速度通過這道隧道,需要用時多久?此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現隧道、鐵路的實際畫面,引領學生進入到學習情境中,接著駛入一輛火車,讓學生觀察火車車頭到進入隧道和車尾駛出隧道的情境,知道火車一共需要行駛多長距離才能夠完全通過隧道。這樣,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將題目中提供的數量關系、信息與問題生動呈現出來,讓學生通過對動態情境的觀察和分析,能夠得知火車一共行駛的距離是隧道程度加自身長度,從而順利列出算式和求出答案。
五、總結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需清晰意識到信息技術的優勢和作用,并落實到具體教學實踐中。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從不同角度和多個方面運用信息技術,做到和數學教學的完美結合全力改善教學質量,進而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1]薛艷平.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利與弊[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6,05:16-18
[2]張小敏.信息技術支持的小學數學教學創新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08:115-119
[3]張敏.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