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喜東
【摘 要】“明確自身在現代教育中的這一角色定位,是教師實施有效教學的先決條件。”思想政治教師也不例外,也需要積極主動的進行身份轉變,即由傳統課堂的全權主宰者向有效的引導者進行轉變。那么,該如何實現這種轉變呢?又該如何有效引導呢?本文將對教師身份轉變與有效引導提出若干策略性建議,以作探討。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師;轉變;有效引導
本文將從以下四個方面提出相關意見和建議:
1.科學編寫教學設計為有效引導貫通順暢的實踐脈絡
教學設計是對整個教學系統各個要素的科學規劃,科學的編寫教學設計能夠為有效引導貫通順暢的實踐脈絡。
首先,科學的教學設計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這三個關系是指《標準》、教材、教師用書之間的關系。新課程中教材只是知識的載體,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不管你用什么版本的教材,進行教學的依據是各科的《課程標準》,教師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一定程度的修改,當總體不能偏離軌道。第二,科學的教學設計要科學制定教學目標。制定教學目標最重要的是對《課程標準》要求的一定要貫徹好,而且是教學設計的要點、重點。對《課程標準》要求以外的,教師就可以根據教學設計的需要,增補或刪節,重組教材,進行創造性教學。第三,在教學過程設計中,編排合理的教學環節,預設可能出現的狀況并制定相應策略等方面必須予以重視。第四,每節課都要依據《標準》、教材設計學生活動主題,教師要對教學內容創造性地“教學加工”,要體現參與式、教學內容生活化、探索性,教學方式與知識鞏固多樣化,促進學生充分、自主、和諧、個性化地發展,使每個學生都有收獲。
2.更新教學觀念方法為有效引導提供科學的思想保證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育工作者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從筆者的研究和學習中,認為教學觀念方法的更新要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第一,“以人為本”。也就是要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第二,“發展”。發展才是硬道理,教學觀念方法的更新在批判繼承傳統教育觀念的同時更應注入時代精神,從封閉走向開放,與時俱進,把學生提出的問題作為教育資源加以引申和利用,從心理上接納學生問題,并分析其合理性,進行開放式教學。
第三,“全面協調可持續”。關注全體學生,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還要協調教與學的關系,教師進行有效的教,促進學生有效的學,此外,可持續的教學以及可持續的教學效應對于教學的自身發展和學生的素質的提高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可以讓學生終生受益。
第四,“統籌兼顧”。真正的教學應該從結果走向過程,統籌兼顧,關注結果的同時重視過程,在過程中培養了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體驗到了研究的艱辛與快樂。當然需要統籌兼顧不僅僅包括“過程與結果”、“學與思”,還有很多很多的方面,教學觀念方法的及時更新,統籌兼顧,可以實現教師的有效引導,為教師提供科學的思想保證。
3.優化調整知識結構為有效引導奠定堅實的內在基礎
《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對中學教師專業知識結構作了具體的要求和規定。這四類知識雖然不是中學教師知識構成的全部,但卻是中學教師有效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和保障。
思想政治教師的教育知識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過程中所具有的教育學知識和心理學知識,這是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和前提。學科知識指的是思想政治教師所具有的政治學科的概念、原理、理論、方法等的知識,是思想政治教師專業素質的主要內容之一。對以上只是的學習主要依靠平時教學經驗的積累和自身學習與深造,是一名教師必須具備的知識,是基礎的知識。
教師要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學工作,還需具有一定人文、科學、藝術欣賞和現代技術等通識性知識。同時,教師的經驗學習、情境學習、自我導向學習和建構學習過程、教師的反思與轉化也要貫穿于教師學習和專業發展的全過程,這也是優化教師知識的重要途徑。
4.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為有效引導營造良好的開展環境
一般而言,學生情感生活中如果不能接受教師,那么就不能接受教師的教育;學生不喜歡教師這個人,也就相應地不喜歡他的課。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身份,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能夠用“聽其言,信其道”,為教師的有效引導營造良好的開展環境。
首先,實現教師人格角色重建。人格—教師最高的職稱和學位,臺灣教育家高震東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因為愛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常情,愛別人的孩子就是一種教育精神,教師能把別人的孩子當成自己孩子去愛,就是偉大的人格,教師就應具備這樣的品格,學生需要的不再是教師的權威,而是能與他們同哭、同笑、同喜、同悲有血有肉的人,所以教師人格角色重建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前提。
其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從社會學和教育學的角度來說,教育的基本職能就是要構建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以利于學生在和諧、愉快的氛圍中健康成長。教師在工作中一定要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如第一次見面、第一次演說、第一節課、處理的第一件學生間的沖突等,都有要精心準備、精心安排,力爭有一個良好的開端,為良好的師生關系打下基礎。
最后,實現教師教學角色重建。一是從老師轉向父母,對待學生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兼嚴父、慈母于一身,既無微不至的關懷學生,真誠的愛護學生,與學生彼此信賴有深厚的情感,又嚴格要求學生,對他們的缺點和錯誤認真對待,因勢利導,春風化雨,決不簡單粗暴處理問題。二是從老師轉向朋友。老師具有法定的責任和義務;朋友沒有法定的責任和義務。我們這里談的是情感上的轉化,而不是讓老師喪失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在這種交往中,教師既是良師,又是益友,就能更全面地認識學生,廣泛地接觸學生,更有效地影響學生。
【參考文獻】
[1]楊秀蓮.《中學思想政治有效教學研究》
[2]紀良.《新課程視域下教育教學觀念專題研究》
[3]楊進.《中小學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4]呂立杰.《課程與教學論專題研究》
[5]李廣平.《教師專業發展》
[6]王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與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