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國云
[摘 要]新媒體環境下德育模式的發展創新要遵循開放性協同創新、個性化高效服務、新常態多元需求、交互性合作信任、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以及“知情思行”合一等原則。構建虛擬與現實空間相結合的“四全”德育模式,建立學校、社會、家庭和學生相結合的“四位一體”德育模式,建立體驗與實踐“一體兩元”的德育模式,最終實現德育結構優化、模式升級,進一步增強德育實效性。基于此,本文研究了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德育模式。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德育模式;創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8.154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08-0-02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高校要“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就要求高校要培育學生具備較高的道德文化素質、較強的專業素質以及過硬的心理素質,面對新媒體發展對傳統德育模式帶來的挑戰,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放在首要位置,強化德育效果,創新發展德育模式,實現德育模式的轉型升級。
1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德育模式發展的新原則
1.1 開放性協同創新原則
新媒體作為科技發展創新的產物,它具有的開放性拓展了高校的德育教學模式,也對高校德育提出了創新的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應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樹立“大德育”觀,運用科技創新成果服務德育工作,將新媒體技術引入到德育工作中,做到虛擬網絡德育與現實德育工作協同發展,創新新媒體德育模式,豐富高校德育的載體、方法、內容。
1.2 個性化高效服務原則
目前,高校學生個性鮮明、差異化大,學生的德育成果呈現出多樣性,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要突出個性化服務,同時,新媒體的便捷性也對高校德育提出了更高的時效性要求。高校不僅要建設好新媒體德育平臺,更應堅持個體化指導、時效性服務,進一步強化高效快捷的服務意識,提升德育的實效性。
1.3 新常態多元需求原則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德育模式的創新發展已成為一種新常態。新媒體在高校中無處不在,已經深刻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就業,傳統的德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常態化需求,新媒體環境下學生的德育需求呈現出松散式、碎片化的特點,這就要求德育模式發展要堅持多元需求原則,保持與學生的經常性聯系,掌握學生的動態需求,實現緊密性指導。
1.4 交互性合作信任原則
新媒體環境下,學生的學習更具有自主性和主動性,其自我建構道德能力更強,因此,高校只有以生為本,尊重學生個體,在虛擬網絡世界堅持相互信任的原則,才能更好地開展德育。新媒體的交互性特點,使德育實現了多元互動,表現為個體的自我互動、與他人的雙向互動、與多人或者群體的多向互動,在這種模式下的互動交流,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更好地進行個體德育的自我建構。
1.5 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原則
傳統德育模式的“填鴨式”教學、單向性“灌輸”已經不被學生所接受,教師不再是唯一的權威,教師由單一性的“教與學”變成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在新媒體德育中要把師生雙方的主動性、積極性調動起來,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實現平等溝通、相互促進、優勢互補,最終實現通過構建新的德育模式來優化德育過程和效果的目的。
1.6 知、情、思、行合一原則
網絡德育的學習資源豐富多彩,因此,高校德育模式的設計要有針對性,對知識進行加工、改造、提煉和升華,幫助學生獲得新知識,并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學會反思,提出問題,最后再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知”是對信息資源的獲取和學習,形成基本的道德認知,為道德情感的產生提供依據。“情”是個體內心的體驗,如自尊心、同情心、責任感等,推動道德思考的產生。“思”是對德育內容的理解、消化和反思,為道德行為指明方向。“行”就是實踐,利用新媒體開展德育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豐富知識來指導實踐。“行”,可以驗證認知,加深情感,并形成反思。在新媒體德育模式中,“知”是基礎,“情”是內核,“思”是深化,“行”是目的,這是新媒體時代開展德育模式構建要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
2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德育模式創新途徑
2.1 構建虛擬與現實空間相結合的“四全”德育模式
現實生活中進行的德育與新媒體環境下的德育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現實生活中德育主體明確、權威性強;而新媒體德育重視主、客體之間的平等互動,突破了時空限制,虛擬性強;現實德育是新媒體德育的發展基石,處于支配地位,起到主導作用;新媒體德育作為現實德育在網絡上的延伸和發展,拓展了傳統德育的理念、內容、載體、方法等。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全面、全員、全程、全方位“的德育模式,實現現實德育與新媒體德育的協同發展。
第一,全面育人,提升德育互動性效果。在學習上,教師要將新媒體技術運用到“兩課”教學中,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優勢,培育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融合現實的德育理論,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引入新媒體,豐富課堂的教學手段,為師生構建新媒體德育溝通平臺,讓德育從課堂延伸到網絡虛擬世界。在生活上,高校要為學生的衣、食、住、行需求提供一個新媒體反饋終端,既能滿足學生的選課、宿舍維修、校園卡充值、圖書借閱、就業招聘等日常需求,又能在新媒體上定期發布國家政策方針、社會熱點、大學生文明行為等內容,并可以回復討論。在活動上,高校可通過新媒體開展先進人物評選、德育主題征文、社團文化建設等活動,提升傳統德育文化活動的影響力。
第二,全員育人,提升德育聯動性效果。高校首先是要發揮黨政干部、思政教師、輔導員等專職德育工作者的作用,使德育隊伍進駐新媒體陣地,在新媒體上起到主導作用,唱響核心價值觀的主旋律。其次,高校要發揮專業教師、圖書管理員、公寓管理員、后勤人員等兼職德育工作者的作用,調動他們參與德育工作的積極性,通過網絡建立聯動機制。第三,高校要發揮家庭、社會的作用,完善與學生家長聯系溝通的機制,如建立家長溝通QQ群、微信群,促進家、校聯系的常規性、便捷性和針對性;社會企業要為高校提供新媒體技術支持,政府要加強對新媒體的監管,維護良好的新媒體德育環境。
第三,全程育人,提升德育系統性效果。高校要把新媒體德育運用到教育的全過程,貫穿到招生宣傳、入學報到直至畢業就業的全過程。通過新媒體將立德、樹人滲透到整個大學教育的各個環節。新媒體可快速有效的收集信息、傳播信息,各高校可針對不同年級的情況和學生年齡的特征,制訂分層次德育計劃。高校要依托新媒體平臺,在大學生中分階段開展適應性、理想信念、職業素養、心理健康、就業創業指導等教育工作,借助新媒體實現教育全過程的系統性工程,提升全程教育的有效性。
第四,全方位育人,提升德育時空性效果。新媒體突破了傳統的時空限制,高校要充分利用這一特性,拓展全方位育人的空間和渠道。繼續抓好現實德育空間,發揮好教室、公寓、校園、校外教育基地的常規教育作用;學工、團委、宣傳等多個部門要形成合力,推出德育網站、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充分發揮課內外的互動作用。高校要拓展新媒體德育陣地,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繼承中國優秀傳統倫理道德,學習借鑒西方德育有益成分,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媒體中,促進學生思想道德體系的完善。
2.2 建立學校、社會、家庭和學生相結合的“四位一體”德育模式
新媒體拓寬了教育主、客體的“活動空間”,創造了虛擬與現實共存的教育環境,在教育與受教育者之間創造了一個新媒介,而這個新媒介讓高校、社會、家庭和學生之間的聯系變得更為緊密,為發揮“四位一體”的德育合力作用、提升德育效果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一,充分發揮高校德育的主陣地作用。高校要掌握新媒體特性,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道德自制力和判斷力,優化德育內容,促進學生道德認知與實踐相統一,增強新媒體使用素養教育,引導學生掌握新媒體道德規范,強化學生新媒體道德意識。高校要豐富德育手段,德育工作者要熟練運用新媒體與學生溝通,進行滲透式的道德教育;豐富德育資源,讓空洞、枯燥的德育內容轉變成立體化、動態化、形象化的新媒體內容,如制作德育漫畫、微電影、微視頻等。高校要使課堂教學與打造德育隊伍相結合,一方面提倡課堂教學現代化設備應用,另一方面完善德育隊伍建設,增強新媒體使用的技術培訓,緊跟新媒體發展步伐。
第二,充分發揮新媒體環境下社會層面的德育作用。政府要完善新媒體法律法規,強化政府的管理監督職能,讓新媒體管理有法可依,凈化網絡空間;注重管理技術的革新,通過技術監控對新媒體實施24小時的追蹤,完善自動屏蔽和過濾系統,及時收集負面信息、垃圾信息。進一步發揮社會輔助作用,社會信息機構主動為高校提供德育載體的同時,要自覺清理網絡垃圾信息,傳播正能量,與學校對接,開展新媒體使用規范講座。社區、企業要主動為高校提供德育實踐基地,圍繞尊老愛幼、扶殘助弱、環境保護、職業道德等開展道德教育。
第三,充分發揮新媒體環境下家庭層面的德育作用。當前學生家長使用新媒體的人數已有較大是增長,這也為發揮家庭德育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高校學生來自不同省市不同地區,由于時空限制,學生、家長與學校之間的信息傳遞并不暢通,高校可借助新媒體搭建家、校溝通平臺,提高學生家長參與德育的積極性,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實現緊密對接,學校還可將學生學習成績、日常表現、心理狀況等通過新媒體“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形式傳遞給家長,特別要將寒、暑假期間的學習實踐要求告知家長,讓學生在家長監督下更好的完成教育任務,避免出現德育“真空期”。
第四,充分發揮新媒體環境下學生自我教育的主體性作用。當前高校學生的個體意識強、自尊心強、獨立性強,個體需求多樣多變,性格差異明顯。新媒體的虛擬性、交互性、隱蔽性特點要求高校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轉變教育方式,弱化教育者的主體作用,強化教育者的引導作用。高校要注重學生自我意識培育與自律能力培養相結合,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能力,正確認識個體與社會、集體、他人之間的關系,激發其主動性和創造性,培育其責任意識、擔當意識,使其自覺樹立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核心價值觀。
2.3 建立體驗與實踐“一體兩元”的德育模式
新媒體環境下德育要求知、情、思、行合一,只有通過開展德育實踐工作,引導學生親身參與,產生道德體驗,完善學生的倫理道德、情感認知,才能促進德育內化為思想、外化為實踐。
第一,開展體驗式教學改革,創設現實體驗和虛擬體驗相結合的教育情境。高校要將教學方法與新媒體相融合,課上體驗與課后體驗相結合,線上體驗和線下體驗相結合。教師通過新媒體平臺開展主題討論,觀看微視頻激發學生道德情感,在虛擬世界建立群組,進行網絡調研,利用他人輔導的方式,以個體體驗推動團體體驗。依托新媒體開展體驗式德育滿足了學生在虛擬環境下的學習需求,實現了德育的主體性和社會性、科學性和價值性的相互統一。
第二,開展新媒體德育實踐活動,提高德育體驗效果。高校德育部門應通過設定主題,發揮學生會和社團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功能,在新媒體平臺中公布德育活動方案,召集學生主動參與活動,如網絡征文、網絡攝影評比、優秀人物推選等。聯系校外德育基地,讓學生加入到校外基地的新媒體教育平臺,比如革命烈士陵園、歷史博物館、企業、社區等的微信公眾號,組織學生參與到教育基地的活動中。主動與社會義工社團、養老院、殘疾人中心等實現網絡對接,共建德育實踐基地,嘗試德育實踐制度化建設。
主要參考文獻
[1]趙敏,何文玲.新媒體環境下德育模式的創新[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2(6).
[2]余波.微時代高校德育模式的轉型與重塑[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
[3]王昆.高校網絡德育模式的實效性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7.
[4]段浩偉.體驗式德育發展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