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紅?李紅梅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已被要求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在語文教學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可從語文教材入手,善于發現,尋找滲透點。在語文課中開展心理健康滲透,要把握好契機并通過語文活動鞏固強化,同時語文教師需要不斷的提升專業和心理素質,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落到實處。
關鍵詞:語文教學;心理健康;滲透
目前我國在校中小學生中很多人面對家庭中的父子母女的沖突;面對學校里師生關系偶現的不諧同學之間的磨擦,學習上的難題,考試中的失誤;面對社會不良現象的刺激以及自身發展的不平衡等種種情況時,心理就會產生許多困惑和緊張焦慮的情緒。教師如不能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將直接影響到一個學生的心理健康及今后的發展;大而言之,將間接影響一個團體的健康,社會的安定,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命運。在認真學習新課程改革精神后,我們不難發現:心理健康教育已被要求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包括學科教學、各項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等方面。就說語文吧,它不僅具有工具性,還有很強的人文性,它更能為心理健康教育開辟廣闊的天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進行了一些探索,就語文學科特點,談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
一、挖掘教材,尋找滲透點
語文課中憑借什么向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從語文教材入手。中學生難以接受自己心理不健康的現實,難主動去心理咨詢研究室。而語文學科每一篇文章都蘊含作者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體現了作者的人格魅力。有的作品中作者在人物中注入自己理想的性格,體現人性中最完美的性格。如學習魯迅的作品:《藤野先生》、《社戲》、《孔乙己》,可以對學生進行尊重師長教育,適應環境、與人和諧相處的人際關系心理健康教育。學習《皇帝的新裝》,可以進行講誠實反撒謊的完整人格教育,對學生進行正確評價自己等健康心理教育;學習《我的信念》可以借文中之語言,培養學生淡薄名利,重在參與、實踐的過程的完美性格,學習《赫目墨斯和雕像者》,讓學生懂得妄自尊大、愛慕虛榮的人,總是要碰壁的;學習冰心的《小桔燈》就可以培養學生面對困境、充滿自信、樂觀向上的自尊自強教育。如美國作家莫頓·享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可培養學生克服膽小的弱點,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相信自己的能力,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做事的健康心理。還有許多文章都可成為隨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使學生在感受美文的同時,凈化自己的心靈,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善于發現的老師,在教材中能挖掘心理滲透點,這也是語文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只要充分利用語文教材的豐富性、形象性,是可以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且還不傷學生心靈,起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功效。
二、把握契機,筑起“預防線”
眾所周知,心中堆積的情感不能及時排泄,心中淤積的問題不能解決就容易形成心理問題。語文教師可通過指導學生寫日記、周記及話題作文的方法使之排泄不良情緒,并通過它們了解學生思想,把握契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為其心理保健筑起一道“預防線”。例如,我校剛進入中學的女生在日記中寫道“今天老師批評我和另一位同學在說話,我覺得老師對我有偏見……”,日記中反映出這位學生心理已經不健康,不能正確地對待批評。面對學生如此的幼稚心理,我和她談心,并表示愿意與她一起面對學習中的難題,使她認識到自己性格中的缺陷。又如,有位學生因學習成績下降,對自己失去了信心的壞情緒,他通過周記向我訴了心中的困惑,于是我便在他的周記里寫下了有關解決問題的建議、方法,這樣既不傷他的“面子”,又使他能接受建議,及時處理了問題,擺脫了困惑,并在無形中提高了他處理問題的能力,使他恢復了以往的自信,成績再度回升。語文考試中,一位女生為了發泄心中的“不滿”,借作文機會,把自己壓抑很久的想法,直訴筆端:“爸爸媽媽,你們捫心自問,你們合格嗎?稱職嗎?公平嗎?”這種“跡象”,必然讓語文教師有了打開這位學生心結的欲望,時而深入了解她的心跡,并能對癥下藥,幫助她擺脫困惑,走出那片可能陷入而不能自拔的沼澤地。通過指導學生寫作文,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也為心理保健筑一道有效的“預防線”。
三、設計活動、鞏固強化
充分利用多種形式的語文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校園生活豐富多姿,是學生展現自我,發揮才干的舞臺,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常常會有許多接觸,也難免會有磨擦,隔膜,由此產生的誤會也就不足為奇了。語文教師設計活動課,并借此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如:針對某些同學因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大打出手的現象,讓學生辦一期《友誼共存》,,《我們如何相處》的墻報。針對不能正確看待教師所謂的“偏心”情況,發動學生查找資料,舉辦一次《假若我是一位老師》的語文演講活動課;通過一系列的專題活動,讓學生明辨是非曲直,培養健康的心理。墻報,語文活動課,文學社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也起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這就能使一些細微的不健康的心理“疾病”消失在萌芽時期。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的,能起潛移默化的影響。語文學科因其學科特殊性,將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主陣地之一,也必然會成為心理咨詢研究室必不可少的補充和輔助。
四、提升素質,優化課堂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好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漸成為語文教學的新使命。全面提升語文教師素質,優化語文教學顯得尤為迫切。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方法的。同時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種助人自樂的過程。因此教師要提升個人心理健康素質。另外,教師要雙向溝通、優化教學。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方式不僅適合于語文教學也適合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中進行平等、雙向的溝通,可以優化教學、心理健康教育也會在自然的狀態中進行。
總之,在課堂改革中如何在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各學科老師都應勇于探索,為培養全面發展的、健康的學生,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學科教育學》[M]陶本一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教育心理學》[M]李伯黍,燕國材.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孔蘭英,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踐研究[J].西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