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指揮
摘 要: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工具性學科,該學科非常重視聽、說、讀、寫、思五門基本功的訓練,其中讀是最基本的語文技能。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環節。初中語文教師必須從讀做起,綜合多元化地進行閱讀訓練,認真落實好雙基教學,扎實做好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語文學科;工具性;聽說讀寫;閱讀能力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但是受諸多因素影響,教師和學生片面追求應試技能的培訓,語文閱讀訓練被簡化為閱讀短文的理解訓練,教師和學生都重復機械地進行解題技巧訓練,訓練的目的就是追求答案的標準化和高分
化,原本鮮活生動的語文閱讀成為機械化、標準化的文字游戲。這樣的局面讓許多有識之士吐棄和詬病。那么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究竟何去何從,怎么調整擺脫這樣的厄運,回歸語文閱讀教學的自然時代,真正讓語文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基礎性學科,進而成為全民喜愛和必備的交流工具呢?“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良好的閱讀方法既能提升學生的興趣,又能培養閱讀能力。初中語文教師必須重視學生閱讀方法的傳授和引導,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感悟。
一、習慣培養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一種內驅的動力,更是習慣養成的必要前提。培養中學生的閱讀習慣,必須從興趣抓起。首先,需要了解學生的閱讀愛好和生活嗜好,要調查和建立學生閱讀價值取向的信息庫。其次,保證選讀書書目的文質兼美、語言質樸鮮活而又能引人入勝,要符合中學生的身心特點,讓學生愛不釋手、欲罷不能。再次,要設計閱讀的梯度。語文老師要總體設計學生閱讀的計劃,按照初中三年的時間建構比較合理的閱讀規劃,切忌盲人摸象,茫無邊際。還要搭建多種激趣的平臺,要采取故事演講、征文小報、視頻廣播、創編劇目等形式讓學生有展現讀書成果、展示自我風采的機會和平臺,以此激發興趣,培植能力,培養習慣,進而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懸念誘導法
設置懸念是良好教學的開始。初中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時,當學生研讀了經典的片段和章節后,不要急于給出答案,而應該吊吊學生胃口,在懸而未決時故意留下未解之謎,讓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屬于自己的“新大陸”,讓學生能夠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時,當接到于勒叔叔的書信后,我們全家欣喜若狂并制訂了上千種計劃,這時老師故意詢問:“如此精美的計劃多么讓人陶醉,我們都為這一家人鼓掌喝彩甚至是羨慕不已,是不是?”可是學生卻紛紛說:“老師你錯了!”老師故作不解:“為什么?”于是學生為了說服老師拼命地在文中尋找答案。這樣的懸念達到了教學的效果。
三、梗概提示法
語文教師在教學“好書推介”或者是進行“課前三分鐘”活動時要善于運用梗概法。這種方法便于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文學作品的故事情節,節省時間達到綱舉目張的功效。比如,教師在推薦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時,就可以使用這種方法。再如,教學“四大名著”時,用故事梗概法導入新課非常有效,教師就可以通過口頭描述將故事的大體梗概給學生講出來,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學生也會聽得興致勃勃,課上聽到教師生動形象的講解,課下也會更加有興趣去閱讀這本書。
四、視頻激趣法
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進行閱讀教學是當下時興的一種教學方法,這樣做直觀而又生動活潑,效果非常好。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將影視劇中的精彩片段剪輯整合變成教學視頻,用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這些視頻受到學生的廣泛青睞,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語文閱讀教學富有情趣而又凝練高效。比如,閱讀實踐活動“我所了解的《水滸傳》”,學生都會使用影視劇視頻或者將有關知識制作成小視頻,增加了課堂密度,又讓語文課堂精彩紛呈,富有畫面感和色彩感。
五、結構明晰法
每一篇文章都有固定的文章結構,因此,初中語文老師應該巧妙運用這個方法,將文題、層次、寫作方法、表現特色形成示意圖表,讓學生閱讀后一目了然,盡收眼底。對重要的片段也可以運用這個方法,便于學生及時掌握知識和技能,從而節省時間投入更多的語文閱讀中。比如,在閱讀《看云識天氣》這一篇文章時,作者是圍繞著云和天氣這兩個來講的,云和天氣的關系在文章中也一目了然:“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閱讀,要求學生形成閱讀結構圖,進而根據圖表進行針對性的閱讀。
總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應該在閱讀習慣和方法引導上下功夫,要學會使用懸念法、梗概法、視頻法、結構法等方法進行閱讀教學,讓閱讀教學便捷高效,真正發揮閱讀教學的工具性作用,進而將課標精神落到實處,促進語文閱讀教學更上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張慧.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探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
[2]劉黎.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誤區及對策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
[3]賈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D].中央民族大學,2013.
[4]陳麗華.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D].上海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