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民族本是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禮儀之邦,但是由于近現代社會的巨大變革,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原先的道德體系已解體,新的道德體系卻沒有建立起來,這使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判斷方面出現了很大矛盾。文章就“公交讓座”問題中體現的一些道德狀況做一些分析與思考,并提出一些對策。
關鍵詞:“公交讓座”;道德;思考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但是精神文明建設卻沒有和經濟建設同步發展。雖然國家也一直重視精神文明建設,但是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國家有關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措施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行政部門反響大,民間反響小,所以精神文明建設遲遲不見質的提升。這在社會中也表現在各個方面,而道德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目前卻存在很多問題,本文對“公交讓座”現象中體現的道德問題做一些思考與分析。
一、道德的內涵與功能
1.道德的內涵
廣義的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范。順理則為善,違理則為惡,以善惡為判斷標準,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和規范的總和。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具有歷史性,在階級社會里,道德具有階級性,不存在永恒的道德和超階級的道德。馬克思主義還認為道德具有歷史延續性,一些歷史上先進階級道德中的積極成分,也會被后來的人們加以利用,并賦予其新的階級內涵。
2.道德的功能
廣義的道德具有認識功能、評價功能、調節功能、教育功能、平衡功能。
馬克思主義認為,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道德,對經濟基礎和整個社會的發展起著巨大的能動作用。首先,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在階級社會里是一種階級斗爭的工具,統治階級運用本階級的道德理論,維護本階級的利益;而被統治階級則運用自己階級的道德理論來與統治階級的道德理論作斗爭。其次,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還可以對那些沒觸犯法律的人的行為作出規范,來調整本階級人們之間的關系,緩解內部矛盾。最后,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對社會的發展起積極作用還是消極作用,取決于它所服務的階級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道德需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二、“公交讓座”問題的現狀及原因
1.“公交讓座”問題的現狀
2016年7月2日,在安徽合肥11路公交車上,一個老年人要求一個獨自坐著并且咳嗽的小朋友為其讓座,并掏出自己的“老年證”證明自己。但小女孩沒有為其讓座,該老年人便辱罵小女孩及其母親“滾下車”。此事被媒體曝光后,引發了網友的不滿情緒,認為這個老人“倚老賣老”“為老不尊”。國家發“老年證”本是為了弘揚尊老愛幼的中華傳統美德,現在卻被當成了特權,這和發“老年證”的初衷是不相符合的。
公交車本是為方便公眾出行、緩解交通壓力的帶有公益性質的大眾交通工具,現在卻由于公交車上一系列不文明現象,使本該尊老愛幼、助殘扶弱以體現人文關懷的公交車,變成了緊張的空間,導致現在年輕人乘坐公交車“如履薄冰”,生怕沒有注意到哪個老人在站著而處于尷尬的境地,甚至出現了一個怪現象:明明有空座位就在身邊,但有的年輕人就是不坐,他們想的是寧可多站一會,也不惹不必要的麻煩。
2.“公交讓座”問題的原因
首先,這當然和近些年我國經濟的發展有關。亞當·斯密認為,市場經濟中的人具有自利性的本質,即使他幫助別人或者是做公益,也是出于自我心理的滿足,這就涉及人們的道德觀念。道德是人們的一種價值取向,如果價值取向是遵循尊老愛幼的中華傳統美德,在“公交讓座”這個問題中,也許就會主動積極地為老弱病殘孕讓座。如果價值取向是從消費與服務的角度來考慮,也許就會傾向于不讓座。其實公交車“讓座”與“不讓座”的問題,也可以反映出我國現階段社會中存在的價值觀豐富不一、矛盾的狀況。
其次,“公交讓座”問題還反映出社會中一些人法治觀念淡薄。例如,在公交車上出現的不讓座就罵人甚至打人的現象。比起那些“不讓座”人的不道德行為,這些罵人打人的行為觸犯了相關的法律條例;但是在這類案例中,并沒有看到那些被罵或被打的人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那些罵人打人者,自以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罵人打人的行為已經違反了相關法律條例。這充分暴露出我國現階段一些人法治觀念淡薄。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我們不應該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來違反法律。
最后,世界觀是人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人們對世界有怎樣的認識,在看待具體的問題時就會有相應的看法。如果認為這個世界是友善的、互幫互助的關系,那么在“公交讓座”這個問題上,也許年輕體壯的人群就會為老弱病殘孕讓座,這時公交車就會成為一個體現人情關懷的場所。相反,如果認為這個世界是邪惡的,人們之間是充滿矛盾和競爭關系的,那么在“公交讓座”這個問題上,也許有些人就不會主動給他人讓座,這時公交車內就會形成一種緊張的氣氛。
三、針對“公交讓座”問題的解決路徑
1.政府要加強引導
道德是人們的共同的行為準則與規范,需要國家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從宏觀角度、全社會范圍來引導人們樹立一種正確的積極的道德觀,使全社會形成尊老愛幼、公正有序的風氣;老年人也不應該為老不尊、倚老賣老。政府應該對一些積極的道德事件進行獎勵,以此來引導公眾積極向善。
同時,政府應該加強法治宣傳,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使人們在自己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樣也可以使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學會主動遵守法律。例如在“公交讓座”這個問題上,如果有很好的法律意識,就算碰到一些不讓座的行為,也不會動不動就辱罵、毆打他人,也就不會造成以暴制暴的現象,給道德建設造成負面影響。
2.個人要提高自身素質
一個人的世界觀對自己在社會中的發展與生存具有重要影響,所以,我們應該在成長過程中,努力建立科學正確的世界觀。這樣,在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時,才會有更加客觀合理的認識,也就會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矛盾,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舒暢。
我們應該培養自己形成辯證的思維方式,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問題。例如,在“公交讓座”這個問題上,如果看到一個年輕人沒有給老年人讓座,我們不應該一味地指責他,而是應該考慮得更加全面,考慮到也許他今天身體不適,也許他在想事情而沒有注意到旁邊的老年人,這時可以采取溝通協商的辦法來解決,也許這個矛盾就會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張正華.從“讓座”與“不讓座”行為看日本人[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3).
[2]馬志國.由“集體不讓座”談談“從眾心理”[J].中國青年研究,2011(2).
[3]吳婷婷.如何面對公交“讓座門”?[J].公民導刊,2011(3).
[4]周卓釗.青年人是否該為公交車讓座“代言”?[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4(4).
[5]林李紅.社會主義道德法律化問題研究[J].現代國企研究,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