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為原則,從教學內容的角度探討鋼結構理論課程教學改革,對現有教學內容的重新組織和改革實踐,證實現有的教學模式在學校應用型本科教學中達到了以應用為先的教學目標,可促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鋼結構理論課;教學內容
一、問題的提出
目前眾多地方院校土木專業的培養計劃中,一直將混凝土結構作為重點課程進行建設,而鋼結構的教學課時偏少。以邵陽學院(以下簡稱“我校”)為例,鋼結構設計原理課僅安排了48學時,教學內容包括大約7章內容,且內容過于陳舊,基本停留在構件設計基本理論教學方面,對于整體結構的基本構架教學卻很少涉及,這與當前行業發展形勢和人才需求極不相稱,所以鋼結構理論課教學內容的調整改變勢在必行。
本文從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學要求出發,從教學內容的角度探討該課程教學改革,以促進土木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并供同行商榷。
二、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
具體來說,鋼結構課程體系改革需要適應實際工程中鋼結構產業發展,加強基本原理教學,突出應用型本科的教學重點:①鋼結構設計能力——目前尤其應該加強應用最為廣泛的輕鋼結構、鋼框架結構的設計;②現場施工能力,含基本識圖、構件下料和施工圖二次深化,現場施工實務操作能力和應對施工難點。根據以上特點,任課教師應調整傳統的教學內容,突出鋼結構新技術、新體系和新工藝,將教學重心放在構件的設計和施工操作上,針對工地實務落實教學內容。
三、教學內容改革探索
1.主流鋼結構教材內容的比較
目前歷屆學生使用過的各種教材有建工出版社陳紹蕃主編的《鋼結構》、武漢理工出版社劉聲揚主編的《鋼結構原理與設計》、建工出版社夏志斌等主編的《鋼結構原理與設計》以及剛使用的清華大學出版社張艷霞等主編的《鋼結構》等,其中陳紹蕃、夏志斌、王國周主編的教材章節內容最為全面,除常規教材的基本內容,還包含抗疲勞設計、防腐蝕和防火等內容,但內容及難度對于應用型本科學生來說偏大。王國周、劉聲揚所編教材內容更新度不夠,而張艷霞主編的教材內容分為鋼結構連接、基本構件設計計算和最為實用的課程實訓章節,內容適當且難度適宜,實例分析明晰準確,且引入了注冊考試案例,采用的規范也為最新版,使學生對鋼結構的設計和施工內容有更深刻的認識。該教材作為土木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推薦教材,作為應用型本科學生教材也是恰當的。
2. 教學內容的重新組合和實踐
綜上所述,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從構件基本設計原理入手,對建筑材料中已講解過的“鋼結構的材料”一章內容略講,重點以兩種極限狀態設計為主線介紹構件設計,強化學生對基本構件的承載力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時的剛度(或撓度)的理解,將不同構件兩個極限狀態時的驗算內容列成表格形式進行對比,使學生一目了然,對各類構件有一個系統的總體規劃。抓住“強度”和“穩定性”兩個方面分析 各類受力構件,淡化公式推導,著重結構整體定性分析,公式會用即可,不要求掌握公式推導方法;采用圖紙和圖像教學,對于復雜梁柱節點連接知識,運用多媒體從多種視角展現節點連接方式;鋼結構設計部分,原來傳統教學內容中的鋼屋架因為構件受力單一且應用較少,只作為一次構件設計的大作業進行教學,將門式鋼架和輕鋼結構作為課堂重點內容予以強化;鋼結構節點構造較復雜,需要有較強的空間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可組織學生參觀學校鋼結構廠房和校外鋼結構工廠,建立感性認識,然后將相關信息反饋于課堂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結論
通過對鋼結構教學內容的重新組織和改革實踐,證實現有的教學模式在我校應用型本科教學中達到了以應用為先的教學目標,可供同類院校鋼結構課程參考。
參考文獻:
[1]付朝江.應用型本科鋼結構課程教學實踐與改革探討[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08,6(5):484-486.
[2]姜正榮,陳 蘭,王仕統. 鋼結構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2):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