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本青
摘要:“邊緣人”這一概念,最早由德國心理學家K·勒提出,泛指對兩個社會群體的參與都不完全,處于群體之間的人。在小學課堂上,也有這樣的少數學生,總是游離于課堂教學的中心之外,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的學生個體或群體,成為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我們應該從學校、教師、家庭各個層面加強對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的轉變。
關鍵詞:邊緣人 轉化 關注全體 全面發展
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是一種特殊的個體或群體,需要給予特殊的更多的支持和幫助,可以說,只要課堂教學中還存在著“邊緣人”,就很難真正實現教育公平。我們應該從學校、教師、家庭各個層面加強對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的轉化。
一、學校層面
1.辦學理念的制定
學校理念的制定要努力做到以學生發展為本,樹立“具體人”意識,關注每一個學生個體的發展。在教育教學目標的制定上,應立足于學生身心的全面和諧發展,要努力培養學生成為真正的社會人,一個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的幸福人。學校要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努力做到關愛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促使他們身心健康的學習和成長。
2.評價機制的改進
現在絕大多數小學仍把學生的成績看作是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以至于一部分學困生在課堂上無法得到教師的充分關注,從而逐漸轉變為課堂教學的“邊緣人”。鑒于此,學校應改變傳統的學生評價標準,使教學評價標準多樣化,以全面、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位學生,關注每位學生所取得的點滴進步,對此做出客觀、綜合、公正的評價。學校要改變對教師的評價標準,不單純以教學成績來評價教師的教學工作,力求標準全面化科學化,只有給教師一個寬松的工作環境,減輕教師背負的學生學業水平的壓力,才有可能使教師熱愛每一位學生,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學生。
3.寬松環境的創設
有關研究發現,適宜的教學環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自信心。因為學生處于寬松自然的環境氛圍時,才會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一種舒適感,這種舒適感會促使他們提高參與事物的積極性。故而,學校要合理確定班級規模。班級規模的大小會直接影響成員之間的情感聯系、在課堂上參與師生互動的次數,也影響著“邊緣人”形成概率的高低。所以,班級規模宜小不宜大;合理調控教學資源。統一服裝;確保教室光線和溫度適度,創新座位編排方式,等等。這些調控,尤其是動態式就座,能為邊緣學生提供接近教師的機會,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中心人物,對其轉變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二、教師層面
1.民主氛圍的營造
“活躍、和諧、民主、平等、歡快的課堂氛圍是學生創造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生長發展的空氣、陽光和水。”這句話是葉瀾教授說的。
為解決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問題,教師應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不能因個人主觀因素對學生產生偏愛或厭惡等態度,關注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個體的差異性,爭取使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都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
對邊緣學生可以直接轉化和間接轉化。直接轉化,即直接對其施加影響,在課堂上多提問、多關注,使其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成為課堂教學的核心人物。間接轉化,則是針對一些性格倔強、不易直接轉化的學生,可以通過對其周邊伙伴(同是“邊緣人”)的轉化,以間接刺激、感染的方式使其得以轉化。
2.教學評價的多元
“邊緣人”的形成,往往是其長期以來得不到教師家長同伴的認可逐漸放棄自己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不放過每一個學生每一個細微的進步的變化,也許只是坐姿較之前端正、書寫較之前規范,甚至是衣服較之前整潔,都可以作為課堂正面評價的素材。注意發現這些個性中每一點滴優勢性萌芽和潛在性的智能火花。“為了每一位學生的進步”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以積極語言代替消極批判,以正面評價代替負面打擊,使每一位學生,尤其是邊緣學生感受到來自課堂的關懷和溫暖,從而逐漸走出陰影,重拾信心。此外,還應強調“邊緣人”的動態性,轉化“邊緣人”,還要積極預防新的“邊緣人”的產生。
3.心理輔導的加強
“邊緣人”往往有自卑、孤僻、逆反、負面情緒強烈等心理問題,要想轉化他們,就要找出他在乎的價值,并且創造、增大、轉移,使其產生向上的內驅力,教會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幫助他們建立一個科學的心理模式,產生良性循環,從根本上對其進行轉化。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適時對其進行心理干預:
(1)養成正確的歸因方式。課堂上受挫,“邊緣人”往往會產生“我不行,學不會”“老師不喜歡我”“同學笑話我”等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維,教師可以運用一些咨詢技術,如“合理情緒療法”等幫助當事人找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并以合理的思維方式來替代。于是,形成正確的歸因方式,有利于其提高自我效能感,培養自信心。
(2)提高耐挫能力。首先,結合教學內容及課堂表現,積極引導“邊緣人”用成功的感受激勵自己,提高應對挫折的能力;其次,使其認識到挫折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正常現象,只有正確對待挫折才會實現美好的理想;再次,課堂上適度提供給“邊緣人”一些挫折感受并鼓勵其克服,以鍛煉其對挫折的承受力。總之,課堂上對“邊緣人”進行適度的挫折教育與心理干預是非常有意義的。
三、家庭層面
1.家校合作的加強
每一個邊緣學生的背后,都有一個或多或少存在教育缺陷的原生家庭,所以,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合作機制是極其重要的。家長會像一條紐帶,把學校、家長、社會聯系起來。學校通過家長會,將學生在校情況匯報給家長,爭取家長的配合。家訪是溝通學校與家長的主要方式。一次成功的家訪是建立在家校間“理解、支持、目標一致”的合作關系基礎上的,也可通過電話、QQ、微信等多與家長聯系,緊密關注“邊緣人”的動態,讓其感受到家校雙方都在關注他的成長和進步,加深其對學校和學習重要性的認識。
2.家庭環境的優化
家庭不夠和睦,往往是造成“邊緣人”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要教育和轉化“邊緣人”,建立和睦的家庭,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尤為重要。首先,要家庭成員互敬互愛、和睦相處;其次,家庭成員教育的態度、方法要保持一致,關心愛護他們最為重要;再次,幫助其形成正常良好的伙伴關系,優秀的同伴的榜樣作用是無窮的。家庭的硬件設施整潔舒適,有孩子獨立活動的空間,利于他們精神放松自在,再加上和諧寬松的氛圍,讓其享受到被尊重被疼愛的幸福感。
3.教育方法的改進
首先,要正確掌握孩子的特點,正確認識孩子的現狀,家庭交流時講究方式方法,態度要平和,戒簡單粗暴,言語不能過激,多與孩子交流,不要等到問題嚴重才想到關心孩子。其次,正確看待孩子的分數。對于邊緣學生,一般成績不高,家長要心平氣和地跟孩子研究存在的問題,找出弱項,并多花時間補上去。再次,要全面看待孩子的發展,努力挖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多鼓勵,多認可,父母的認可對孩子的自信心的提升尤為關鍵。要引導孩子認識到一點,即使全世界將其拋棄,家庭也是他永遠的、安全的、愛的港灣,有了這樣的精神保障,孩子會在愛的激勵下煥發出新的正能量。
素質教育是全面的教育,它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習成績并不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二是針對全體學生的教育,素質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學生而不是少數精英。轉化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的工作不僅關乎學生的健康成長,也關系到素質教育的成效,全民素質的提高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萌.課堂教學公平深化研究.河南大學,2011.
[2]李森,杜尚榮.論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及其轉化策略.教育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