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幾何直觀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也是數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運用幾何直觀,可以幫助學生建構小數和十進分數之間的關聯,直觀地理解數學知識,讓抽象的數“看得見”。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已有經驗,給學生搭建認知的腳手架,引導學生在操作、觀察、比較和歸納等豐富的數學活動中,理解數的含義,發展數學思考,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幾何直觀;抽象;小數的初步認識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25-0051-04
【作者簡介】張齊華,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南京,210008)副校長,高級教師,江蘇省數學特級教師。
新課標明確指出:“幾何直觀主要是指利用圖形描述和分析問題。借助幾何直觀可以把復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預測結果。幾何直觀可以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數學,在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可見幾何直觀就是依托、利用圖形進行數學的思考和想象,它在本質上是一種通過圖形來展開的想象能力。
對于小學生而言,數無疑是抽象的。如何借助直觀來把握抽象,已是多數教師的共識。比如,認識整數時,我們常借助實物、小棒、點子圖、計數器等,理解整數的意義;認識分數時,我們常借助具體的物體、圖形或計量單位,引導學生在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等具體活動中,感受分數的內涵。相對而言,小數的意義則更抽象,而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能夠給學生提供的具體、直觀的支撐也相對貧乏。如何借助具體、直觀的圖形幫助學生在分一分、畫一畫、說一說等數學活動中,建立小數和十進分數之間的聯系,自主建構小數的含義,筆者進行了如下嘗試。
一、分享小數,喚醒已有經驗
師: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小數?
生1:我在超市里見過小數。
生2:我在菜場上見過小數。
生3:數學書的背面也有小數。
師:既然見過這么多小數,小數會寫嗎?自己試著寫幾個小數,并試著讀一讀。
學生寫小數、讀數,并全班匯報。
生1:我寫的是0.8、1.2、4.5,這些都是小數。
生2:我寫的是0.3、0.03、0.003,這些也是小數。
生3:我寫的是99.9、3.1415926,這些也是小數。
師:看來,同學們不僅會寫小數,而且還會讀。仔細觀察,這些小數有什么共同特點?
生1:小數都有小數點。
生2:小數都被小數點分成兩部分。
師:小數點左邊的是整數部分,右邊的是小數部分。
生:我發現,小數的整數部分可以是0,也可以是其他整數;數的小數部分,可以只有一個數字,也可以是兩個數字、三個數字甚至好多數字。
師:小數部分只有一個數字的,我們稱它為一位小數;猜猜看,如果有兩個數字,是什么小數?
生1:如果有兩個數字,就是兩位小數;如果有三位數字,就是三位小數。
生2:小數部分有幾個數字,就是幾位小數。
學生對于小數并不陌生,生活中,他們有很多機會接觸到小數。教學中,教師沒有忽視學生的生活經驗,而是通過分享生活中的小數,喚醒學生已有的經驗儲備,進而引導學生自己嘗試著寫一寫、讀一讀小數。通過這樣的活動設計,了解學生的經驗究竟處怎樣的水平,為教師后續實施更精準的教奠定科學的基礎。教學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學生對小數的認識已遠超教材設定的水平,也超出了教師的心理預期——他們不僅能準確地讀寫小數,有些學生甚至能夠寫出兩位小數、多位小數,還有學生甚至對圓周率這樣的特殊小數也有所涉獵。難以想象,如果我們的教學不給學生預留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僅僅基于數學知識的邏輯順序,零起點展開教學,這樣的課堂將屏蔽掉學生很多寶貴的經驗,原本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學習活動將被簡化為非常無趣、呆板的師生問答。這樣的課堂,是我們難以接受的,也是我們需要著力重建的。
二、表征小數,建構數學意義
師:認識小數,我們不能只停留在會寫、會讀小數,還得弄清每個小數具體表示什么含義。老師手中的這把尺子,它的價格是0.3元。你能試著畫一幅圖表示1元,然后在圖中表示出0.3元嗎?
學生獨立嘗試,組內分享后,全班進行匯報。
生1:我畫了一個長方形,用它表示1元,我覺得0.3元就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長方形中直接分出一小部分,涂色表示0.3元)
生2:我覺得就這樣畫一條線不準確,也許這是0.2元,也許這是0.4元。我覺得應該把這個長方形平均分成10份,然后給其中的3份涂上顏色,這里就是0.3元。
生3:我也覺得應該先把長方形平均分成10份。不過,我畫的是圓,我把圓平均分成10份,然后涂了其中的3份,這就是0.3元。
生4:我畫了一個平行四邊形,也平均分成10份,這3份就是0.3元。
生5:我畫的是一條線段,我把它平均分成10段,這3段就是0.3元。
師:觀察后面幾位同學的作品,選擇的圖形不同,分的方法也不一樣,但在表示0.3元時,有沒有相同的地方?
生5:他們都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10份,表示了其中的3份。
師:為什么要平均分成10份?
生1:因為1元等于10角。
生2:因為1元等于10角,平均分成10份后,每一份是1角,也就是0.1元,3份是3角,也就是0.3元。
生3:因為0.3元就是3角,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3份就是3角,也就是0.3元。
結合學生的交流,教師引導得出:0.3元=3角=元。
在數學中,為了能讓小數系統和整數系統統一起來,教師更多選擇以告知的方式,幫助學生在十進分數和小數之間建立聯系,進而借助十進分數理解小數的含義。在筆者看來,這樣的教學符合數學發展的基本規律,但卻忽視了學生的已有經驗。事實上,學生不僅在生活中經常見到小數,而且他們對于0.3元就表示3角、6.25元就表示6元2角5分,以及1.3米就表示1米3分米等,都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的存在,對于學生如何在小數和十進分數之間建立聯系,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實踐證明,這樣的聯系,學生是完全可以憑借經驗儲備,自主建構起來的。因而,上述教學,教師選擇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引導學生用圖形表示1元,進而在圖形中表征0.3元。這樣的數學活動和任務設計,雖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夠準確完成的,但是,不同學生所呈現出的不同表征水平、不同理解,恰恰為后續的生生對話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契機。0.3元的含義就是在這樣自主建構、生生互動、相互碰撞、歸納概括的基礎上得以自我實現的。在筆者看來,這就是有意義的學習,也是充滿創造力的學習。
三、比較概括,抽象數學理解
師:如果我們把這個長方形看作1米,涂色的這3份又表示多少?為什么?
生:我覺得可以表示0.3米,因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3分米,也就是0.3米。
師:除了把長方形看作1米,我們還可以把長方形看作什么?相應的,涂色部分又可以表示多少?
生1:我們還可以把長方形看作1分米,那么涂色部分就可以表示0.3分米。
生2:我們還可以把長方形看作1角,那么涂色部分就可以表示0.3角。
生3:我們還可以把長方形看作1天,那么涂色部分就可以表示0.3天。
生4:我反對,我覺得不能把長方形看作1天,因為1天不能平均分成10份。
生5:我覺得1天能平均分成10份,但平均分成10份后,每一份不知道是多少,所以,我也覺得不能把長方形看作1天。
師:看來,重要的不是平均分成10份后,每一份是多少,而是這樣的1份或幾份,我們可以用十分之一或十分之幾來表示,而十分之幾就可以表示為零點幾。
生1:如果這樣的話,我們還可以把長方形看作1千克,那么涂色部分就可以表示0.3千克。
生2:我們還可以把長方形看作1塊黑板,那么涂色部分就可以表示0.3塊黑板。
生3:我們還可以把長方形看作1支鉛筆,那么涂色部分就可以表示0.3支鉛筆。
師:現在,如果我們把所有單位都去掉,就把這個長方形看作1,那么,涂色部分又表示多少?為什么?
師:想一想,在這幅作品中,除了0.3這個小數外,你還可以表示出哪一個小數?怎么表示?
生1:我覺得還可以表示0.5,只要再涂上2份。
生2:我覺得還可以表示1.0,只要再涂上7份。
生3:我覺得1.0其實就是1,因為全部涂滿后,就是1個完整的長方形。
生4:我覺得如果再在長方形后面添上這樣1小份,就可以表示1.1了。
師:你覺得,第一個長方形還需要平均分成10份嗎?
生1:我覺得不需要,只要是一個完整的長方形就可以了。
生2:我覺得,如果平均分成10份也沒有關系,而且,這樣我們還能夠發現,1.1里面其實就有11個0.1。
生3:我還發現,1.1里面的兩個1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樣的,前面這個1表示1個一,后面這個1表示1個0.1。
生4:我覺得,前面這個1是后面這個1的10倍。
師:現在,如果我們把這個數增加到111.1,你又覺得這四個1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生:我發現,前面的1總是后面的1的10倍,后面的1滿了10個就變成了前面的1。
師:能具體說明一下嗎?
生1:比如,第一個1表示1個百,第二個1表示1個十,1個百是1個十的10倍。后面也是一樣的。
生2:我發現,整數里的滿十進一的規則,在小數里也是同樣適用的。
師:你的發現非常了不起!有了滿十進一的統一規則,小數就和整數建立起統一的關系。除了1.1,你還能表示別的小數嗎?
生1:我覺得還可以表示2.3,只要拿2個這樣的長方形,然后再加上3小份。當然,這2個長方形不用平均分成10份,它就表示2。
生2:我覺得還可以表示9.9,只要用9個完整的長方形,加上1個長方形的。
認識小數,從帶單位的具體數量入手,最后還要回歸到抽象的數。這樣,才算是完成了對小數含義的基本把握。然而,這一過程對學生來說是相當困難的,教師需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組織學習素材,引導學生在大量感性活動、直觀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比較、歸納、概括,最終建構起對小數含義的數學理解。上述教學中,教師通過不斷地假設,引導學生變換對“單位1”的理解,在不斷變換的過程中感受到,選擇什么單位名稱并不重要,只要把一個對象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3份就可以表示為0.3。這樣的教學設計,既遵循了學生認識數學對象的基本規律,同時也觀照了數學核心素養中抽象能力的培養,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考。
四、拓展延伸,嘗試建立模型
師:今天我們研究的小數,有什么共同特點?
生1:我們研究的都是一位小數。
生2:我們研究的小數都可以表示成十分之幾,或十分之幾和一個整數的和。
師:生活中,還有很多不是一位小數的小數,就以張老師的身高為例,1.72米,如果還是用長方形表示1米,那么,1.72米又該如何表示呢?
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熱烈討論,全班匯報。
生1:我覺得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我猜兩位小數就應該表示百分之幾,所以,我們只要用1個完整的長方形表示1米,然后再拿出1個完整的長方形,把它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72份,就是米,也就是0.72米。合起來就是1.72米。
生2:我覺得不用這么麻煩,剛才我們已經知道1.7米該怎么表示了。現以,它的后面又多了一個2,我們知道,這個2表示的是2厘米,所以,我們只要把1.7米后面的這個0.1再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2份,這樣就是1.72米了。
生3:我覺得1.72米表示1米7分米2厘米。1米就是1個完整的長方形,7分米就是把1個長方形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7份;2厘米就是把剛才的1小份,也就是1分米再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2小份。合起來,就是1.72米了。(邊描述,并在長方形中表示了出來)
生4:我懂了,如果是1.725米,我們就只要把1.72米后面最小的1份再平均分成10份,然后取其中的5份。(邊描述,邊在長方形中表示了出來,但已經看不太清楚了)
生5:我發現了,小數就是這樣不斷地往下分出來的。
生6:我補充,小數在分的過程中,每次都要平均分成10份。比如,一位小數就是平均分成10份;兩位小數,就是把前面分好的1小份再平均分成10份;三位小數,就是把前面分好的1小份再平均分成10份。這樣10份、10份地不斷分下去,我們就可以得到三位小數、四位小數和更多位的小數。
生7:我聽說過圓周率,它是一個無限小數,3.1415926……我現在知道該怎么表示它了,只要10份、10份地不斷分下去,就能得到這個小數。
師:通過剛才的分享,大家都認識到,原來小數本質上就是把1這個數10份、10份地不斷分出來的。再回頭看看整數,整數又是把1怎樣得出來的?
生:我知道了,其實整數和小數是一樣的!只要我們把它們連在一起,從前往后看,都是化一當十;從后往前看,其實都是滿十進一。
從一位小數拓展為兩位小數,我們欣喜地發現了學生思維所呈現出的可貴的遷移能力與創造性。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拓展與延伸,學生有機會從結構的角度思考小數的意義,把握小數不斷十等分的特點,并與整數之間建立起實質性關聯。此時,學生頭腦中的小數不再是一種孤立的數,它與整數有著本質上的一致性,它已經融入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并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和升華。
綜觀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把握學生真實的學習起點,遵循學生認數的基本規律,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引導學生借助直觀圖,個性化地表征小數的含義,并在交流、對話、溝通的過程中不斷求同存異,抽象概括,最終建構起對小數含義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幾何直觀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抽象、推理、模型等數學核心素養也得到了有效的關注與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