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河
【關鍵詞】 數(shù)學教學;導學案;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8—0071—01
“導學案”,顧名思義,就是“導”與“學”,“導”指的是引導、指導;“學”則指的是學生的主動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導學案實際上是用來引導學生學習的一種工具,強調(diào)的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學習。它不僅是教師的教案,同時也是學生的學案,它搭起了“教”與“學”之間的一座橋梁,引導學生自學、交流、展示和總結(jié),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一、導學案的建立
教師在課前要把下堂課的導學案準備好,臨近下課時把下堂課要用的導學案及時發(fā)給學生,給學生當作預習材料,引導學生課前預習,并且給學生留作業(yè)。在學生預習的時候,給教師的導學案“找茬”,把認為教師“遺漏”的知識點填在上面,把自己看不懂的地方標記出來。下一堂課上,教師會針對學生的導學案評優(yōu),看誰做得最好,并進行表揚,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自此,一份導學案才真正完成。這樣的導學案不是由教師單獨完成的,學生也參與其中,真正做到了為學生所用。
例如 ,“千克的初步認識”的導學案:
1. 什么是秤?秤是用來做什么的?
2. 1千克有多重?我們身邊有什么東西是1千克?
3. 課堂習題。
4. 拓展延伸。
這是一份簡單的小學數(shù)學導學案,教師應避免把導學案做得過分詳細。導學案不是習題集,它只起到引導的作用,學生可以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在導學案上繼續(xù)提問題。例如,日常生活中買東西,通常用的單位是“斤”。那么,千克與斤如何換算就是學生在課前預習時可能提出或者添加的問題。在課前,由學生自己去找質(zhì)量為一千克的東西,這樣學生就對一千克有了初步的認識。
二、導學案的運用
1. 課前的情境導入。例如,教學“幾何圖形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同學們,大家都知道哪些圖形呢?讓我們一起觀察我們的教室,看看大家都能找出哪些幾何圖形或者幾何體?看誰找到得最多?”這就是一個簡單的情境引入過程,從身邊實物出發(fā),學生容易接受,易于理解,本來枯燥乏味的知識講解開始變得生動有趣,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2. 鞏固推新。例如,出示兩道題:若三角形的底是5厘米,高是3厘米,求三角形的面積;若正方形的邊長是5厘米,求正方形的面積。學生做完題,把學生分成6個小組,每個小組自由畫多邊形,列出相關條件,求多邊形面積,交給其他小組成員完成,看哪個小組會被難倒。通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讓學生自由出題,不僅是對幾何圖形知識的復習,同時也是對學生學習結(jié)果的一次檢驗,學生由被動做題到主動出題,提高了學習熱情,實現(xiàn)了主動探索,更是對本堂課知識點的鞏固與拓展。既避免了學習的枯燥乏味,又保證了對本堂課知識點的掌握與運用,真正寓教于樂。
三、導學案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應用的利弊
導學案的應用改變了傳統(tǒng)單一枯燥的教學方式,以學生主動探索取代了教師單向注入式的教學方式,也順應了課改的要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學案的引入讓學習變得有趣,也能增強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但是導學案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教師在制作導學案時,如果把控不好,很容易變成學生的習題集,本是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卻陷入僵化。導學案是按照教師的意圖制作的,圈定的學生學習范圍,無形中也會限制學生自由想象的空間。所以在導學案的制作過程中,教師應讓導學案真正實現(xiàn)教師的“導”,學生的“學”。
綜上所述,導學案教學方式的應用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吸引學生主動探索學習有重要作用。不僅轉(zhuǎn)變了教師的教學思路,深入鉆研教材,而且使學生充分發(fā)揮了學習的自主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與邏輯思維能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實際靈活應用。
(本文系“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利用導學案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解疑能力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為:GS[2014]GHB0114)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