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萬輝 王琰 許宏艷 盛志偉 景巖
【摘要】本文針對高校學生網絡道德行為采用問卷調查方式進行分析研究,結合有關數據分析,探討大學生網絡道德缺失問題主要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應對措施。
【關鍵詞】網絡道德行為 調查分析 應對措施
【基金項目】本論文獲教育部人文社科專項任務基金項目“大學生網絡思想意識的悖論性樣態及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資助(項目編號:16JDSZ2026)。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3-0088-01
1.前言
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日益緊密地與網絡相結合。而高校校園網絡文化普及的速度之快,使網絡對于大學生群體不只是傳播媒介。在大學生應用網絡時,時有發生對道德倫理規范違背或破壞的行為。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其網絡道德行為的相關研究日益成為一個研究熱點。本文針對高校學生網絡道德行為采用問卷調查方式進行分析研究,結合有關數據分析,探討大學生網絡道德缺失問題主要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應對措施。
2.調查分析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行為
為實現對大學生學習生活受網絡影響的情況的深入了解,掌握大學生網絡道德行為第一手資料,通過設計具有較強針對性的問卷,采取問卷調查方法采集高校學生的相關數據。共發放1000份調查問卷,隨機抽取1000名大學生,實際回收958份有效調查問卷,調查內容主要有上網目的、時長、網絡誠信等有關內容。通過分析采集的調查數據,現將具體結果分析如下:
2.1網絡行為現狀
一是在電腦、網絡方面,大學生群體具有較高的普及率。在信息時代,大學生對電腦的重要作用提高了認識。普遍認同電腦對于學習生活“很重要”或“重要”的學生高達942名,占98.3%,充分證明網絡已成為學習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工具。幾乎所有的大學生認為網絡對于社會生活具有重要影響,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十分重要。有效調查問卷中,配有個人電腦的大學生有385名,占40.2%。每天上網超過2小時的大學生有368名,占38.4%;只有80名大學生很少上網,占8.4%。在各年級大學生的分布中,認為大一學生不了解計算機及網絡技術、應用網絡比例不高等觀點并非正確。在實際中,應用計算機已逐漸呈現低齡化特點,大部分大學生在高中階段已接觸計算機。盡管應用軟件、程序開發語言等熟練度不夠,但大部分大一學生都十分熟悉網絡知識。常接觸網絡的大二、大三學生相對較為固定,也由部分學生不常上網,經常上網的學生數量比較穩定。其主要原因是因一些大學生沒有個人電腦,一些學生對學習比較關注,接觸網絡時間不多。與此相反,有個人電腦的一部分大學生,應用較為便捷,或具有寬松的時間,與此上網時間較多,甚至一些大學生對網絡十分癡迷。
二是大學生不具有較高的網絡利用率,盡管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頻繁上網,但上網目的各不相同,大學生有效應用網絡主要是查找資料、視野拓展等方面,但在實際中只有很少的大學生使用網絡查找資料用于學習。有480名大學生上網是學習需要,占50.1%;860名大學生上網是娛樂,占89.8%。905名大學生上網為獲取信息,占94.5%,其余5%上網的大學生只是消磨時間。因此,有很大比例的大學生上網從事與學習無關的活動。上網時大學生瀏覽的主要是文化娛樂信息(占67.8%)或時事新聞信息(占22.2%),科研學術信息只占10%,因此,對大學生充分利用網絡學習生活進行有效引導,正確應用網絡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是很多大學生遭遇網絡不文明行為。調查結果中顯示,有 96%的大學生表示曾遭遇網絡不文明行為的大學生有909名,占94.9%。有850名大學生認同應遵守網絡道德規范,占88.7%。顯而易見,大學生具有網絡道德意識,在遭遇不文明的網絡現象中,產生負面效應最大的就是謠言、污言穢語及網絡病毒傳播等現象。
2.2在網絡應用過程中大學生的不道德行為
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主要有以下四種網絡不道德行為:一是應用網絡對學術成果剽竊;二是不能堅決抵制網絡色情行為;三是崇拜黑客行為,甚至一些大學生以黑客身份入侵網站,從事違法行為;四是不具有較高的網絡誠信度。
3.對大學生網絡道德行為規范的應對措施
一是大學生對互聯網應正確認識,對個人學習及上網時間進行合理分配。大學生應不斷提高覺悟,不能沉迷網絡。培養積極向上的愛好,教師應積極引導,并組織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將大學生的精力向文體活動轉移。
二是學校對網絡應用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對其正確利用互聯網進行有效引導。網絡具有的負面效應也帶來了新的研究課題,日益普及的網絡,不只是為大學生活帶來快樂,也具有一定弊端,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嚴峻挑戰。利用有效形式,不僅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還要對其消極影響產生抑制作用,提高大學生對是非的辨別能力,對滲透的不良文化及不健康信息自覺抵制。作為學校應在重視學生學習時對網絡思想道德教育不斷加強,利用將網絡思想道德教育有機結合傳統德育教育方式,建設一支不僅了解思想教育藝術又了解網絡技術的高水平德育隊伍,為大學生對網絡的正確應用進行有效引導。
三是政府有關部門對互聯網加強有效監管,使大學生上網環境得到明顯凈化,對互聯網文明行為提高意識。國家有關部門應籌劃相對完善的網絡管理法規,對認定侵權責任的相關立法工作逐步完善,使目前存在的網絡管理立法滯后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為互聯網提供重要法律依據。大學生應結合有關法律對網絡行為進行規范,對互聯網文明行為不斷提高意識。有關部門積極采用身份認證、加密、分級管理及網絡監控等高新技術,對互聯網道德行為加強必要的監管,對利用互聯網從事的有關違法犯罪行為嚴厲打擊,查封不良網站,使大學生上網環境得到明顯凈化。
4.結語
由此可見,網絡文化日益融入大學生學習生活中,大學生群體應不斷提高網絡行為道德意識,規范不文明的網絡行為。學生、學校及政府部門共同努力,在促進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有利于更好地發揮互聯網的優勢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國明.互聯網對大學生行為影響的調查與探析[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2014.5
[2]姚允杰.大學生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5.11
[3]顧思偉.大學生網絡交往及倫理道德問題的調查與思考[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4
[4]王新,吳保壘.校園網絡行為調查分析及思考[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4.8
[5]張素玲,張寶華,上官林武.大學生網絡道德調查分析[J],集美大學學報,2015.9
[6]吳瑾青,曹騰覺.虛擬與現實的碰撞——網絡道德與文明[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于萬輝(1977-),男,博士,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