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祥勇??
摘要:在高校學生培養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通過落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有利于升華其思想,促使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才。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通過融入文化自覺元素,能夠讓高校學生從文化自覺的角度審視自我、反思自我,并實現自我創新。基于此,本文以習近平系列講話精神為導向,對文化自覺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綜合性分析,并提出了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文化自覺;高校;思政教育
1.文化自覺內涵概述
文化自覺的出現具有其必然性,它是時代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進步所形成的精神文明產物。在全球一體化背景下,不同地域、國家及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愈來愈頻繁,并且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沖擊愈來愈大。這種文化沖擊能夠讓部分人擺脫傳統文化束縛,有利于實現文化創新;但也會讓人舍棄部分傳統文化精粹。在這股文化浪潮下,個體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自覺性,才能做到“攝取精華,拋棄糟粕”,才能獲得良好的文化養分。文化自覺性強調了人應該對文化具有“自知之明”,自覺意味著自身在面對文化轉型時,能夠獲取適應新環境、新時代對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并以發展性的目光來審視文化創新及文化傳承[1]。客觀角度來看,文化與社會發展、國家發展存在密切聯系。在國家及社會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文化也在不斷變化、更新。實現文化自覺有利于個體或群體在特定社會環境下做到與時俱進,這樣既不會盲目推崇傳統文化,也不會崇洋媚外。
2.習總書記關于文化自覺論斷的主要內容
在習總書記系列講話當中,容納了大量文化自覺思想,可總結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2]:(1)繼續發揚傳統優秀文化。習總書記提出文化自覺的一個重要維度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肯定,要意識到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并認準其發展趨勢及方向。在全球一體化背景下,外來文化層出不窮,我國傳統文化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并且傳統文化生存形式產生了一定變化。習總書記明確指出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與中國發展、傳承的基礎,若舍棄傳統文化精華則會影響到民族精神命脈,會阻礙中華民族的前進步伐。因此,要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現實文化融合起來,實現兩者的統一,并且要對優秀傳統文化以現代方式進行轉換,讓傳統文化與現實文化相互通融,滿足現代文化人的實際需求。(2)重視中國夢建設。習總書記所提出的中國夢是對我國近代文化衰弱缺陷的反思以及當前引領主流意識形態的共同表達。中國夢既強調了尊重歷史,又強調了要面對實現。它不僅反映了鮮明的原則立場及價值取向,還凸顯了國家利益至上及求真務實的理念。中國夢的本質目標在于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它將個體、群體以及民族、國家充分聯系在了一起,讓每一個個體都有實現夢想的機會。中國夢的提出,能夠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產生良好的引導作用,對于和諧社會建設、社會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及意義。(3)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隨著市場開放程度的不斷加大以及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多元價值觀格局日漸形成。與此同時,外來文化對民眾思想意識的影響作用愈來愈大。在這種背景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顯得愈來愈重要。習總書記多次強調核心價值觀建設直接關系到國家文化軟實力。他認為加強核心價值觀培訓,能夠對社會意識進行充分整合,這對于社會長治久安具有積極的作用。在核心價值觀建設過程中,要不斷強化社會氛圍,并且要發揮榜樣、模范的引導作用。通過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各類準則,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民眾的生活及工作當中。
3.文化自覺視域下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建議
從習總書記系列講話當中不難看出,文化自覺對于文化發展、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將文化自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必然能夠提升相關工作效能,為高校學生提供有利的思想屏障。文化自覺視域下,為了能進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筆者建議從以下幾點入手:
3.1加強文化認知培養
文化認知是文化自覺的基礎,實現文化認知的主要途徑來自于課堂教學。因此,在思政教育日常教學活動當中,要重視傳統優秀文化輸出,向學生指明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性,讓學生逐步形成文化認知,為文化自覺奠定基礎。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傳統優秀文化當中的思政教育資源,加深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結合度,使兩者相互融通,提升實際教學效果[3]。同時,要注重教學內容之間的連貫性,體現出優秀傳統文化與我國特色社會主義之間的銜接性與傳承性,讓學生能夠將歷史文化與現實文化關聯起來。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學會對比多元文化。這樣學生才能夠分清楚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與優劣,讓其在面對不同文化元素的沖擊時,能夠以客觀的立場做出理性選擇。
3.2創建良好的文化氛圍一方面,要構建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高校要創建出具有人文內涵的物質環境,無論是室內裝修,還是室外裝飾,都應該突出文化元素,并且將這些文化元素關聯起來,形成一個有機體,借助物質環境來陶冶高校學生的文化情懷。另一方面,要注重校園精神環境創建。不同的高校具備了自身獨有的精神風貌,這種精神風貌是高校的象征,也是引導學生成人、成才的重要“精神食糧”。在校園精神環境創建過程中,要善于挖掘精神文化底蘊,并融入校園優秀文化傳統,將校園文化的魅力發揮出來,為學生提供精神導向。此外,在高校制度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貫徹人文元素。相關制度應該注重人文性,彰顯出人文關懷,讓學生能夠適應制度,并自覺遵守。
3.3重視文化創新
文化自覺離不開文化創新的支持。高校思政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要求做到與時俱進,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具備文化創新意識。這樣才能摒棄傳統文化糟粕,并將優秀傳統文化以現代化的方式演繹出來,讓優秀傳統文化重新綻放光輝。高校要積極構建文化資源信息平臺,為思政教育協同創新提供支持。同時,可創建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的協同創新平臺,實現學科研究、技術、信息共享,為思政教育創新提供多元化的途徑,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創造空間。
4.結語
對于高校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思想過渡期,外界文化元素會對其思想產生一定沖擊,特別是網絡文化的興起,可能會造成高校學生出現思想誤區。將文化自覺引入到高校思政教育當中,能夠對高校學生產生良好的引導作用,使其能夠學會辨別文化、思考自我,促使其在面對多元文化時能夠做出理性選擇,這對于高校學生成長、成才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曾喜平.文化自覺管理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6(04):108-110.
[2]黃振宣,韋文榮.文化自覺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基于習近平系列講話精神[J]. 河池學院學報,2016(01):84-88.
[3]沈妉. 文化自覺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研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5(08):135-137.
(作者單位:蘭州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