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 楊樹成
摘 要:新時期高校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狀況面臨著諸多問題和巨大挑戰,高校要應積極按照黨和國家要求,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高校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工作,采取有效途徑和措施,完善和構建形勢與政策教育新機制,培養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新時期;形勢政策教育;理論研究;實踐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8-0241-02
形勢與政策教育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擔負著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
1 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內涵和意義
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國內外形勢和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主要目的是幫助大學生對國家社會政治、經濟現狀和發展趨勢形成正確的認識,引導大學生成為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擁護者和踐行者。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是宣傳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重要途徑,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保障,是提高大學生政治素養的迫切需要。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使命,這就要求他們不僅要掌握專業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還要求他們心系天下,能夠正確分析國內外形勢,主動擁護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自覺將個人發展與“中國夢”的實現緊密聯系在一起,為國家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2 當前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
2.1 大學生對于形勢與政策關注不夠,積極性不高
當前“90后”大學生是高校學生的主體,受經濟社會發展影響,他們在思想觀念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關注自我、追求個性成為他們的性格主流,對于國內外大事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他們有自己獨立的觀點,但由于社會閱歷不夠,在看待社會問題時有時比較片面,在表達自己對時事的態度時也會出現不理智情況。還有一部分學生對國內外形勢與國家的大政方針缺乏興趣,缺乏政治素養,時代責任感不強。
根據學生群體特點,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狀況,研究制訂相應輔導方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校園文化活動,幫助他們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擺脫對網絡的依賴,真正融入到班級、宿舍等學生組織中;二要在引導學生關注時事政治上下功夫,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發揮好學生黨團組織作用,積極開展形勢與政策教育活動,組織學生圍繞時事政治展開討論,真正提升廣大學生對時事政治的關注。
2.2 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有待加強
教育部對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標準化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在教學管理、課程考核、學分要求等方面都做出了具體的規定,但有的高校未充分認識到形勢與政策課程的重要性,導致教學管理和課程建設不完善,教師隊伍建設上也不夠健全,課程授課模式多以空洞的理論講授為主,未能真正與學生關注的熱點相結合,忽略了對學生分析形勢、理解政策能力的培養,從而使課程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影響課程的授課效果。
要嚴格按照有關文件關于課程的具體要求,做好課程設置和管理工作。一要加大投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邀請學校內外相關學科的專家擔任課程團隊的負責人,建立授課教師的集體備課和定期培訓制度,引導授課教師積極開展研究;二要改進和完善課程的授課方法,充分調動大學生的主動性,加強教學環節設計,增強課程的趣味性,使學生在課程中激發對形勢政策的關注。要注重加強教材建設,規范教育的基本內容,注意搜集與教育主題相關的材料,為學生學習提供便捷的方式。
2.3 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形式相對匱乏
高校開展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要形式還是以形勢與政策課程為主,部分高校的輔導員利用黨團教育活動等平臺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有的高校還建立了理論教育網站,在網站中有關于形勢與政策的內容和相關板塊,但關于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工作機制尚未建立,教育的形式還比較匱乏。
要在推進形勢與政策教育創新上下功夫,豐富教育載體、完善教育途徑、創新教育方法、形成科學合理的教育工作機制,充分調動廣大師生開展形勢與政策教育的積極性,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充分發揮學生自我教育作用,引導學生建立形勢與政策教育相關的理論社團,開展形勢與政策教育相關的比賽、沙龍活動,激發起學生關注時事政治的熱情,提升形勢與政策教育的效果。
2.4 關于形勢與政策的研究比較薄弱
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歷史、軍事等多學科知識,由于其本身具有動態性特征,且對形勢與政策教育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未真正受到相關工作人員的重視,對形勢與政策教育的認識還停留在對大學生進行時事政治報告的層面,沒有真正把形勢與政策教育當成是一門科學。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和對象正發生著變化,推進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創新、提高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實際效果成為思想政治教育者努力的方向。要創新形勢與政策教育就需要在教育的理論研究上下功夫,不斷夯實學科基礎,豐富理論內涵,為形勢與政策教育的發展奠定基礎。
3 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實施途徑
實施途徑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關鍵,把握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實施途徑,對于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形勢與政策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其實施途徑與常規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基本一致,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又有區別于常規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3.1 形勢與政策課
形勢與政策課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基本組成部分,是高校開展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陣地,也是傳播形勢與政策教育內容的主要途徑。加強形勢與政策課建設,要切實按照教育部有關文件的要求,建立科學規范的管理機制,形成有效的考核模式,建立完善的教育隊伍,結合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教育主題,認真組織內容,提升教學效果,使課程真正發揮主陣地的作用。
3.2 專題報告會
專題報告會具有主題鮮明、針對性強、效果顯著等特征。針對大學生開展形勢與政策專題報告會,要緊密聯系社會熱點、焦點問題,根據大學生群體的實際,邀請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和權威的專業人士,切實提升專題報告會的效果。做好專題報告會的組織工作,要充分調研,了解學生的關注焦點,設計報告主題,引導師生互動,真正發揮專題報告會在教育活動中的作用。
3.3 校園文化活動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依托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豐富教育的組織形式,提高吸引力,擴大影響范圍,進而提高教育效果。利用理論學習小組、紅色社團組織開展主題學習活動,針對具體的主題組織辯論賽、知識競賽和征文比賽,依托社會實踐就某專項問題開展調研活動等都是加強形勢與政策教育的有效途徑。
3.4 網絡與新媒體
隨著網絡與大眾傳媒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當前大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課堂教學、專題報告、校園文化活動這些教育途徑已經不能夠滿足當前大學生的實際需求。要充分發揮網絡與大眾傳媒的作用,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等傳播媒介,及時更新校園網站、手機平臺等,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傳播平臺,營造開展形勢與政策教育的良好氛圍。要充分發揮網絡與新媒體的重要作用,從打造形勢與政策教育的網絡平臺、利用新媒體革新傳播手段上下功夫,將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內容設計成標準化的模塊,通過網絡和新媒體進行高效快速的傳播,形成方便學生接受的信息獲取模式,提升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實施效果,使廣大學生養成關注時事政策、關心國家大事的習慣,培養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提高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