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方榮
摘 要: 伴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合作學習已成為最常用且極為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特別是在中學政治課堂教學過程中已經開始頻繁運用。本文以新課標為指導,從過程與控制、評價與反饋兩大方面積極探索中學政治合作學習課堂管理策略,旨在為中學政治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一些有益參考。
關鍵詞: 中學政治 合作學習 課堂管理 實踐思考
一、合作學習課堂管理的含義
合作學習課堂管理是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師生間、小組成員間、人機間彼此互動協調、共同完成一定學習任務的教學活動,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目標導向的一種控制性行為。這種行為的發(fā)生體,既可以是教師、學生個體,又可以是師生、生生構成的以小組為單位的群體。
二、中學政治合作學習課堂管理策略
通過閱讀相關文獻資料,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針對中學政治課堂合作學習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中學政治合作學習課堂管理的相關優(yōu)化策略,以強化中學政治合作學習的效果,實現“減負增效”的教育訴求。
(一)過程與控制
雖說教師對合作學習的開展已做了精心準備,但在開展過程中仍可能會遇到問題,比如有的小組成績稍差的同學不發(fā)言,有的小組過于活躍,有的小組沉默寡言,等等,這些都需要教師進行科學調控。
1.科學分組
科學分組是合作學習順利進行的基礎和前提。我國著名學者畢義敏認為:“合作小組的劃分應該遵循以下原則:對每名小組成員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都能有利的原則;使每名小組成員在實現既定學習目標過程中,都能互相合作和支持的原則。”[1]
自由分組:學生可自由選擇合作伙伴,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權,有利于學習任務的完成和人際關系的建立。與此同時,對剛入學的學生來說,教師無法全面了解學生,可以嘗試采用自由分組方式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異質分組:一般情況下小組成員有4—6人。在進行分組時,一般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的心理素質、知識儲備情況有較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嘗試讓每一名學生在小組內擔任不同的角色,比如組長、發(fā)言人、記錄員等,這些角色要及時輪換,以此保證每一名學生都得到鍛煉的機會。這種分組方式,需要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總體情況,教師不能主觀地根據政治成績分組,那是不科學的。
任務分組:將任務分成幾個小部分,同時根據任務數將班級分成相應的小組,每一小組負責一個任務,繼而開展合作學習,然后由每一組派代表進行匯報。這種分組存在一個比較嚴重的弊端,即每一小組只對自己組的任務熟悉,對于其他組的任務不熟悉。
雖然分組的方式不同,但最終目的應該是相同的,那就是讓每一位學生都主動參與合作學習,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合作的方式不是固定的,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變,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合作中實現共同成長。
2.合理選擇或設計合作內容
中學政治的教學內容非常豐富,可采取的教學形式較廣泛,利用合理的教學形式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更深刻地領悟和運用所學知識。教師應明白合作學習并不適用于所有教學內容。其實,合作學習的過程是一種肯定和分享的過程,通過合作學習,學生間可互相討論,構建知識體系,教師應該對合作內容進行精心合理的設計。
教師設計的合作內容應該處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讓學生通過努力可以完成,問題設計的原則應遵循“難度小于小組的能力,而大于個人能力”的原則[2],如果將問題設計得太過簡單,學生就無法在合作學習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而如果將問題設計得過難,學生就不知如何下手,會出現啟而不發(fā)的情況。巧妙合理的設計和教師的有效引導,有利于拓展學生思維,感受合作學習帶來的快樂。從政治學科的角度來講,合作內容的設計應該注重掌握和應用基礎知識,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筆者在開設公開課《保持樂觀心態(tài)》(蘇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級上冊)時,背景材料為:某老板派兩個職員到非洲某地考察鞋業(yè)市場,結果發(fā)現那兒的人一年四季都習慣打赤腳。筆者讓學生進行合作討論:(1)如果你是其中一個職員,你認為鞋子在哪兒會有市場嗎?回來之后,你將怎樣向老板匯報?(2)看看小組其他同學的觀點,有不同結論嗎?(3)為什么觀點會不一致?你比較喜歡哪一種觀點?這里可以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材料貼近生活,問題設計難度適中,層層深入,有的學生認為沒市場,而有的學生認為有很大的市場,各自說明理由,這樣讓學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同學們彼此悅納、賞析,各個層次的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都有所收獲。通過合作討論,學生不僅對原來所學的知識進一步鞏固,而且通過“最近發(fā)展區(qū)”培養(yǎng)學生在復雜情境中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3.合理控制合作時間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合理控制合作學習的時間。并非一遇到問題就開展合作學習,而應該給學生預留思考的時間,學生有自己的想法才能與小組其他成員進行交流與溝通,否則在合作中只能充當看客,依賴他人。
留給學生的合作時間應該是“松緊適度”的。如果合作時間過短,學生還沒進入狀態(tài),合作學習就已結束,就會造成合作學習草草了事、流于形式。如果合作時間過長,則會造成課堂教學效率降低、老師拖堂、難以完成教學任務等弊端。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如果既定合作時間超出課堂預設,教師就可以將合作引到課外,讓合作學習得以順利完成,不能敷衍了事??傊處熞獙⒑献鲿r間控制在一定的“度”上。
(二)評價與反饋
1.實施以小組評價為主與個人評價為輔的多元評價方式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一些教師在學生合作匯報之后,將“不錯”、“你們小組很棒”作為評價語言,語言過于單薄,如此單薄且過于頻繁的評價用語將不足以更好地調動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教師應該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對于合作學習的評價,切忌采用單一的模式?!昂献鲗W習以不求所有人成功,但求所有人進步為理念,形成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局面”[4]。應該將小組的整體成績作為評價的重點,而不是以個人成績?yōu)橹攸c。這樣做的目的是強化學生的集體意識。在合作學習中,無論是發(fā)言者、記錄者還是思考者都在小組中貢獻自己的力量,推動小組的發(fā)展,所以我們對于合作的評價要面向小組,尤其注重小組合作的總體成績。
由于小組合作學習以小組整體成績作為評價重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難免會忽視學生個體的表現。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給予相應的評價與鼓勵。組與組的競爭,會對組員的合作情況產生直接影響,有的組員會更努力地在合作中發(fā)揮力量,有的學生會因為教師給予的關注及鼓勵不夠而產生被忽略的想法。這就需要政治教師關注全局,及時給予進步的組員鼓勵與支持,及時給予個體中肯的評價,使學生能感受到教師的關心與鼓勵,提高其在合作學習中的參與性、積極性和主動性。
例如在聽同行上《人的認識從何而來》(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4--生活與哲學》)時,沈老師把航模拼裝玩具帶進課堂,通過合作和體驗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前后左右4人一組在10分鐘內共同完成航模拼裝過程,從而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哲學道理。沈老師在點評小組完成情況時,在高度評價最先完成的小組后,并沒有忽視落后小組的整體表現,同樣給予及時性的鼓勵和肯定,“你們小組雖然沒有完成航模拼裝,但每一步都是正確的,速度再快一點,就更棒了”,顯得自然親切,恰到好處,激勵人心。一些教師可能會忽視落后小組的點評或只給予簡單的“加油”、“不錯”等過于簡單、淡薄的點評,不利于調動積極性和主動性。筆者認為,在給予各小組中肯和全面的評價后,充分調動了各小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基礎上,再讓各小組進行一次拼裝航模比賽,那么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2.評價后的及時反思
在合作學習評價完成后,很少有老師和學生會對合作學習進行反思。但是評價后的反思其實是極為關鍵的一個部分。教師在合作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以及在合作中發(fā)現利于學生展開合作的新方法都應及時總結,適時對合作學習的效果進行反饋。對于學生而言,在合作中,組員好的學習方法、好的創(chuàng)新點子、組員良好的溝通能力都可寫入合作反思中,發(fā)現組員的優(yōu)點,調整自己,揚長避短,優(yōu)勢互補,有利于培養(yǎng)反思與總結概括能力,這對于學生今后順利開展合作學習有重要意義。
例如在上《行為與后果》(蘇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級上冊)一課時,講到本課關于行為與后果的關系這一重難點時,筆者結合書本上“海因茨的故事”,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設置問題如下:(1)分析海因茨“偷藥”和“不偷藥”行為帶來的后果。(2)如果你是海因茨,你會怎么選擇?學生們四人一小組,共同探討,彼此交流溝通,各自分析了“偷藥”和“不偷藥”行為帶來的后果,有的贊成“偷藥”,有的贊成“不偷藥”,并從學科層面法律和道德角度給出了理由。令人意外的是,有的小組認為兩者都不妥當,并發(fā)表了見解,筆者給予及時的高度評價后,要求學生進一步合作后反思,并設置了問題。(3)那么海因茨還有其他更多選擇嗎?并談談理由。由于時間限制,如果小組合作中有較多想法需要交流,則可以通過課外作業(yè)的形式進行延續(xù),給予學生更多的思維時間和更大的空間。
小組間共同分享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學生彼此悅納,賞析,不僅鍛煉了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合作反思意識,激發(fā)了創(chuàng)新活力。合作學習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所以對其要有綜合而中肯的評價。
參考文獻:
[1]皮亞杰.皮亞杰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3).
[2]維果茨基,著.余震球,選譯.維果茨基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7).
[3]張文周.關于研究性學習的目標[J].上海教育科研,2001(04):32.
[4]鄭云鳳.中學政治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與調控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