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占祥
【摘 要】小班化教學模式是現代教育改革中一種新型教育形式,是在對傳統班級授課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教學方式。文章從當前農村小學教學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對農村實施小班授課教學模式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農村小學 小班化教學模式 問題 措施
一、引言
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發展所需人才的供應源泉。因此,要充分發揮義務教育在我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實現教育形式和教育理念的改革創新發展。農村小學教育是我國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促進農村全面建設,要進一步優化農村小學班級授課制度,提高課堂效果,為農村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供應。
二、小班化教學模式
小班化教學模式是一種新型教育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的班級教學原則開展課堂教育,從課堂教育環境、教師教學理念、教師課堂教學策略以及教師的教學評價方面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1],使教師的課堂教學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引導學生個性發展,擴大學生的個人發展空間,提高學生與教師間的溝通程度,構建了民主、融洽、高效的教學課堂。在我國農村小學教學中運用小班化教學模式,為農村學生提供廣闊的個人發展空間,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尊重學生發展差異,實現農村教育公平性發展[2],形成良好的農村小學教育形式,實現良性循環發展。
三、當前農村小學實施小班化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教育實施全面改革,小班化教學模式逐步在農村小學教學中得到運用,經過一段時間的實施,從我國農村小學教育課堂的效率和教師的教學成果來看,已經取得初步成效。但農村小學實施小班教學模式中依舊存在一些不足,對我國農村義務教育體制的完善造成嚴重阻礙。當前農村小學實施小班化教學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小班授課理念區域表面化
小班授課制在農村小學中的實施存在教學理念區域表面化的問題。小班授課,并不是單純地將傳統的大型班級劃分成多個小型班級進行授課,而是教師在教學理念上轉變,逐步形成個性、公平的教育理念,通過教學環境的變革,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成長空間,達到學生創新發展的目的。但從當前我國農村實施小班授課制的實際情況來看,教師對小班授課理念的理解程度依舊只停留在概念表層,缺少對理念的實際探究,導致小班化教學模式逐步趨于表面化發展,實際的課堂教育依舊堅持傳統班級授課制的教育方式進行教學,對農村小學教學水平的長遠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二)小班授課制的課堂活躍度低
當前我國逐步加強對農村建設人才的供應。但由于部分農村處于偏遠地區,小學教師的教學理念更新較慢,教師長期缺少新鮮的知識理論更新,容易造成管理方式和教學管理策略的滯后。雖然大部分農村地區實行了小班化教學,但農村教師依舊堅持“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的教學方式,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缺乏對知識的探究欲望,“填鴨式”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的課堂學習缺少趣味性,導致農村小學小班化教學失去了原本的意義。例如:我國農村某地區為了響應國家教育改革的實施[3],將原本一年級每班50人的班級,重新規劃為每班30人,從形式上實現了小班化教學,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依舊堅持“課堂中教師進行知識講解,學生做好筆記”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效果變化不大,學生的課堂活躍程度偏低。
(三)教師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禁錮
小班化教學是通過縮減班級人數,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注重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農村小學中開展小班化教學時,教師一方面需要轉變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又要滿足應試教育對人才的培養需求。這就使得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產生了矛盾,在思想上容易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禁錮,使教師對小班教學概念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扭曲,造成兩種教育理念的混淆,對農村小學教學的改革順利轉型造成了嚴重阻礙,使教師對小班授課課堂形式的理解逐步趨于體制化,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四、優化農村小學小班化教學模式的措施
為了在農村小學教育中進一步落實教育改革,筆者針對我國當前農村小學小班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措施。
(一)促使教師在教學中深入理解小班化教學理念
教師在日常備課中應當對小班授課理念進行深層次理解,深入把握小班授課課堂教學的基本特征,充分利用小班授課的特征積極做好小班授課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地融入。例如:由于小班化教學中人數較少[4],教師在組織學生對教學課堂問題進行討論時,可以根據這一特征引導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問題討論中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教師也可以在不同的課堂教學中對小班化教學中的學生個性特點進行把握,將小班教學理念融入教學中,深化對小班化教學理念的理解,解決現階段農村小學小班教學中教學理念融合不深入的問題。
(二)結合農村小學的實際教學情況開展小班教學
小班授課制在我國農村小學教育中的實施,也需要結合農村小學的實際情況。一方面,農村小學教師要注重從教育心理學角度對農村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進行把握,設計符合小學生思維方式和心理特征成長規律的小班授課方式,科學應用廣闊的思維空間,實施啟發式教學,為農村小學生提供廣闊發展空間。例如:某農村教師科學地根據小班授課中,學生的個性發展空間特征[5],在課堂中積極運用鼓勵式教育模式,提高農村小學生的班級參與程度,應用新鮮事物作為引導,激發農村小學生的個性發展潛力,打破了傳統小學課堂沉悶的學習氛圍,促進了新農村教育建設。教師也要結合農村的實際授課管理的整體管理體制,科學運用小班授課開展教學。例如:我國部分農村學校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數量較少[6],為了科學運用當地的師資力量,可以將小班授課制與混齡教學模式結合在一起,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發展特征,實現層次性教學。這樣有助于充分發揮小班授課在農村小學義務教育中的作用,促進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的深入發展。
(三)合理應用小班教學特征,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要優化小班教學在農村小學教學中的應用,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充分發揮小班化教學模式的優勢。在小班教學中,班級人數相對減少,教師能夠將精力充分分配到每一位學生身上,及時發現學生之間的差異,并做好溝通管理,提高班級管理水平。教師要積極做好班級管理工作,逐步培養學生的班集體意識,做好班級管理規劃,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廣闊而又充滿個性的發展空間,促進學生個性與共性的同步發展。例如:某農村積極開展小班授課教學[7],教師不僅能夠將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中,同時也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為促進農村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五、結論
小班化教學模式是現代教育實施全面改革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為農村學生提供了廣闊而又充滿個性的發展空間,最大限度地激發了農村學生的創新發展潛力,促進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形成了民主和諧的授課環境,為促進我國義務教育的改革發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唐偉鳳.農村小學小規模班級教學問題及對策研究[D].淮北:淮北師范大學,2015.
[2]熊穎錦.農村小規模班級課堂教學中的教師行為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4.
[3]王帥.農村義務教育普及中的學校布局調整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學,2016.
[4]陳月霞.小學小班化教育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對策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0.
[5]吳亮奎.文化變遷中的課程與教學[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
[6]苗雪剛.美國全科型小學教師職前培養模式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6.
[7]王維秋.江蘇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初探[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