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祎明
【摘 要】英語學習,長期以來只注重語言本身,而忽視文化背景知識,造成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低下。因此,應把文化背景知識融入到英語學習的始終。
【關鍵詞】文化背景知識;英語學習;跨文化交際
當今世界,我們既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較高的信息素養,又要掌握能用外語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用英語進行交流,就涉及到參與交流者的文化背景問題,而文化背景的范圍又是十分寬廣和復雜的:大到人們的世界觀、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小到人們的言談舉止、風俗習慣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內容,都會影響跨文化交流的順利進行。因此,學習者對一般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進而發展成為一種文化能力是英語學習的一個重要目標。
一、語言學習中的文化差異
不了解目的語相關的語用規律、民族習俗、心理觀念、文化背景和詞語內涵,僅僅學會一門外語的語音、語法規則和掌握一定量的詞匯并不能順利地進行交際。會造成語言上的錯誤或跨文化交際的隔閡,對外語習慣產生干擾作用。文化差異主要來自下面幾個方面:
(一)有關社會準則方面
社會準則指人們交往中必須遵循的各種規則及風俗習慣。如:稱呼、問候、詢問、道謝、告別、打電話等。如中國人常常這樣打招呼“Hi,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had your lunch?”這是中國人常用的客套話,沒有任何用意。而在西方人看來是觸及到隱私的行為或是“要邀請他吃飯”。這些不符合語用規則的交際語可能被誤認為很沒修養的表現或者不友好的表現。
(二)有關詞語的文化內涵方面
要理解詞匯的聯想意義,必須了解該語言的民族文化,它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民情風俗、心理特征、地理環境等。例如:“龍”在中文中是神圣的象征,是中國人的圖騰。許多關于龍的詞語如龍的傳人、中國龍等都體現了中國文化對龍的崇敬與喜愛。然而在西方,圣經中的龍是兇物和罪惡的象征。因此這種語義的理解對言語交際至關重要。如果不能了解詞語的文化內涵,在使用中就會產生語用失誤。
(三)有關歷史文化背景方面
各個國家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發展歷史,因此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又深深植根于語言中,背景知識影響和制約著語言的交際。如,在英語中,常說“He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這常使中國人感到困惑,為什么“他不吃魚經常玩游戲就可靠”呢?實際上,“to eat no fish”出自一個典故。在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時代,耶酥教徒為了表示對政府的忠誠,拒絕遵守反政府的羅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只吃魚的習俗。因此,此短語是表示“忠誠”的意思,而不是“不吃魚”;而to play the game 和to play fair同義,因此,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他忠誠正直,很可靠。”可見,對文化不了解,很容易造成交際障礙。
(四)有關價值體系方面
中西兩種文化對事物的價值觀念上存在差異。西方人強調個人即目的,強調個人的尊嚴、自主權、隱私權、自我設計、創造等。因此在學習中,要對諸如金錢、個性、效率、守時、愛幼、尊老等概括了人類文化典型意義的內容進行價值觀對比研究,避免負遷移造成的語用失誤。如中國人經常在出門前提醒對方別忘記了帶鑰匙,這是對人的一種體貼;而對于主張“獨立”的美國人看來這似乎是對他的一種侮辱,他甚至會想“Am I that foolish?”絲毫感覺不到中國人的關切和問候,反而會覺得反感。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交際時發生的語用失誤是語用規則造成的“文化負遷移”。
二、文化背景知識的輸入能排除文化障礙
語言既是文化的產物,又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不同文化對事物和范疇的區別、分類以及等級的劃分方面,在賦予語言符號各種象征、聯想、意義方面常常是大相徑庭的。例如:漢語中有關狗的詞語常含有貶義,如“狗仗人勢、狼心狗肺—”;而英美人喜歡把狗看作是“誠實和真正的朋友”,如“Love me, love my dog”。又如,英國詩人雪萊的《西風頌》里的“西風”指的是漢語的“東風”而不是“朔風”,這是由英國的高緯度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可見英語“西風”和漢語“西風”的內涵意義是不同的。隨著經濟的全球化,英語學習者正努力將自己塑造成外交、金融貿易、法律、新聞等諸多學科領域的復合型人才。他們將更頻繁地參與國際交流。因此,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我們要消除由于文化差異所帶來的障礙,達到有效地交際目的。
三、文化背景知識的輸入能促成英語的應用能力
英語的應用能力體現在聽、說、讀、寫、譯五個方面。英語聽力材料內容涉及名人、城市、生活習俗、歷史、宗教等,我們多重視一些文化背景知識,這將有助于我們聽懂相關材料,提高聽力水平。同時,我們用口語交際對話時,也應多注意外國的禮儀、禁忌才能更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而不至于引起誤解。比如:nigger,niggra或niggruh (黑鬼)是侮辱性色彩強烈的禁忌語。我們在稱黑人時只能稱blacks或colored people。可見口語交際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在閱讀方面,大多的英語材料大多節選于英文原版期刊、雜志、小說等。學生沒有文化背景知識的鋪墊,是不易讀懂這些文章的,更不用說提高閱讀能力了。任何一國的語言都有其地域性、民族性、歷史性、生活習慣和文化背景,有些詞語是很難從另一種語言中找到同義詞語來表達,這就造成了翻譯的困難。另外,在寫作方面,隨著整體英語水平的提高,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能夠寫出沒有什么重大錯誤的作文來。但他們寫的東西與英美人士的英語相比總感到缺了點什么。究其原因,是文化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思維方式。
四、文化背景知識的輸入能提高文化素養,增強學習英語的興趣
英語學習不光是語言的學習,也是提高人文素養的一個重要部分。外國文化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科技動態等的輸入開闊了我們的視野,擴大了知識面。比如,我們從古希臘、羅馬的神話中知道了主神宙斯、太陽神阿波羅、文藝女神繆斯、春天女神維納斯、小愛神丘比特等,也知道了由此產生的一些英語典故,如“Judas kiss(猶大之吻)”,“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一些外國名著,如《飄》、《簡愛》、《羅密歐與朱麗葉》等,深深影響了幾代中國人。因此,英美文化的導入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養;同時,中外文化的差異大大增強了學習英語的興趣。
今天,語言和文化之間的辨證關系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一方面,語言是交流的手段,更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另一方面,文化制約著語言形式,它不斷將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語言之中,成為語言的文化內涵,成為語言表現的基本內容。既然語言與文化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那么在英語學習中融入英美文化背景知識就非常必要。這樣,我們才能夠準確、恰當而又得體地運用英語與英語國家的人士進行交流。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韓其順.溫故知新談大綱[J].外語界,1999(4):21-231
[3]杜學增.中英(英語國家)文化習俗比較[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4]N.Wolfson.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M].London: Longman,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