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巖
摘 要:當前我國城市建設過程中婚姻家庭離婚率高、婚姻穩定性不足問題較為嚴重,已經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受到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而要想維護城市婚姻家庭的穩定,就需要對影響城市婚姻家庭的社會因素進行分析,進而結合影響因素制定相應的維護措施,增強婚姻家庭的穩定性,有效降低城市家庭的離婚率,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關鍵詞:城市 婚姻家庭 穩定性 社會因素
中圖分類號:C9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 (2017) 04-0270-01
長時間以來,在中國社會的建設發展過程中都保持對婚姻穩定性的高度重視,婚姻穩定不僅是夫妻的共同追求,也是周圍親屬對夫妻的殷切期盼。但是進入到現代社會后,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城市婚姻家庭的穩定性降低,離婚率偏高,對婚姻家庭和社會建設都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所以在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應該對這一問題進行綜合分析,進而制定合理化措施,為城市婚姻家庭的穩定提供良好的支持。
一、影響城市婚姻家庭穩定性的社會因素
對當前我國城市婚姻家庭離婚問題進行全面分析,發現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對城市婚姻家庭產生影響的因素包含多方面的內容,不同的社會因素從不同的角度對婚姻家庭穩定性產生影響,共同造成了離婚問題的出現。綜合分析,影響城市婚姻家庭穩定性的社會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城市居民開始關注婚姻質量和幸福感受,在上世紀父母操縱下結婚的中老年夫婦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往往會選擇離婚,對城市婚姻家庭穩定性產生不良影響。簡言之,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變化促使人們的擇偶觀、生育觀、家庭觀和離婚觀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為了爭取幸福的生活,城市中的人們不愿意勉強自己,做出解體婚姻的選擇,而這也成為影響城市婚姻穩定性的重要因素。
其二,我國社會政策的變遷對城市婚姻的穩定性產生影響。縱觀城市婚姻不穩定的具體表現,三次城市家庭離婚高潮的出現都與國家婚姻政策的調整存在一定的聯系,而2003年我國頒布新的《婚姻登記條例》,簡化了結婚和離婚的工作流程,城市中的年輕人受到新政策的影響結婚過于草率,離婚的選擇也較為直接,“雙閃婚姻”出現,極大增加了城市家庭的離婚率,不利于城市婚姻家庭的穩定發展。
其三,女性群體經濟獨立和家庭地位的提高也對婚姻家庭的穩定性產生影響。調查研究發現,現代社會上主動提出離婚申請的一般為女性,這主要是由于經濟建設過程中城市女性經濟相對獨立,并且社會地位也較高,能夠獨立生活,因此面對家庭中不平等的對待,希望能夠借助離婚尋求出路[1]。同時部分職業女性控制欲強,給家庭帶來較大壓力也是導致婚姻失敗的重要因素。
其四,社會對多伴侶性行為的寬容造成婚姻不穩定問題的出現。隨著新時期多元社會文化思潮的出現,國外開放的性教育觀念對我國性觀念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并且這種影響在城市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在此影響下,社會大眾表現出對多伴侶性行為的寬容,婚姻家庭中一方做出背叛行為的幾率上升,為婚姻生活埋下隱患。
其五,多樣化家庭模式也對婚姻家庭不穩定性產生影響。由于傳統的家庭模式被打破,社會上單親家庭、單身者家庭、多家庭同居大家庭以及同性戀家庭出現,導致在這些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婚姻觀存在問題,對婚姻的信任度偏低,在未來極易做出離婚的選擇,也不利于城市穩定婚姻家庭的構建。
二、積極推進城市婚姻家庭和諧穩定發展的措施
針對上述影響城市婚姻家庭穩定性的因素,新時期要想改善城市婚姻家庭發展狀況,促進婚姻家庭的和諧穩定發展,就應該從以下角度積極探索維護措施,為良好婚姻關系的構建提供相應的支持。具體來說,首先,城市中的相關部門應該積極開展家庭工作,對家庭成員實施積極正面的婚姻觀教育和指導,讓家庭成員能夠加強對家庭婚姻關系的重視,慎重做出相關選擇,增強婚姻家庭穩定性。其次,國家應該進一步建立健全的婚姻政策,從政策約束方面避免家庭成員沖動離婚,也有效杜絕“假離婚”問題的出現,有效降低城市家庭的離婚率[2]。再次,在社會上宣傳兩性平等的思想觀念,逐步引導家庭構建和諧的性別關系,有效避免由于女性歧視導致婚姻不穩定問題的出現,維護城市婚姻家庭關系的和諧。最后,加強對多性伴侶和非主流家庭的研究和認識,結合這些家庭的特殊性對家庭成員做出相應的思想引導,保證家庭成員和家庭中的下一代能夠樹立正確的婚姻觀念,避免離婚問題的出現。唯有如此,借助多種措施的支持,才能夠深入推進城市婚姻家庭的和諧穩定發展,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和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社會背景下,城市家庭婚姻的穩定性往往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要想維護城市婚姻家庭的穩定性,就應該對多種影響因素形成系統的認識,進而結合影響因素制定相應的措施,為城市家庭穩定婚姻關系的構建提供良好的支持。
參考文獻
[1]王小波.影響城市婚姻家庭穩定的社會因素研究[J].社科縱橫,2012(2):83-85.
[2]王雪,劉平青.進城務工人員婚姻家庭親密關系疏離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4(19):5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