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桂億
摘 要 果樹立體生態種植模式及技術的應用,可以提高果品的質量,適合大面積推廣和種植,有利于提高土地生產和產出率,可獲得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共贏。
關鍵詞 果樹;立體種植;生態模式;實踐探究
中圖分類號:S66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6.059
隨著人類的開發和利用,生態環境正逐漸惡化,已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在世界環境保護的呼聲愈來愈高的形勢下,改善不合理種植方式、建立科學合理的立體生態種植模式是我國農業發展向著生態化、可持續方向發展的目標,果樹立體生態種植模式正是順應這一趨勢應運而生的產物。
1 單一種植模式存在的問題
以福建省安溪蘆柑主產鄉鎮福田鄉為例,該鄉原有的果園種植管理模式存在如下問題:一是樹種單一、生物鏈斷裂、病蟲害加劇;二是水土流失、地力衰退;三是景觀破壞、生態脆弱、災害多發。
2 立體生態種植模式應用實踐
2.1 果樹立體生態種植模式
立體生態種植模式采用以果為主,果蔬、果瓜、果草、果藥間作的模式。按照不同間作類型,進行不同比例的栽種。間作主要包括馬鈴薯、苜蓿等作物,以一至四年的作物和五至七年的作物為主。根據土質、地形來配置栽植密度。
以草生栽培為例,在果園的梯埂上種植黃花菜,在園面上套種有豌豆、黃豆等豆科植物、保護并改良果園土壤。栽植密度有3 m×5 m、2.5 m×3 m兩種。前者的株行距間主要適用于馬鈴薯、大蔥、蒜等間作物;后者的株行距間可以更好地提高前期產量到盛果期后間伐。通過改造之后的果園,山地水利設施配套齊全、水土保持良好、植物種群多樣、果園生態環境大大改善,有效地促進了果業的可持續發展。
2.2 技術效果
第一,采用立體生態種植模式的農作物產量偏低,但間作物的產量普遍提高,增加了單位土地面積的利用率,對土壤結構和果蔬的生存環境有所改善。隨機取樣5株樹,每株從不同部位取10個枝條進行測定,按照果品等級、重量、箱裝進行分類,其中杏、李一級果在70 g以上,二級果在60~70 g以上;桃子一級果350 g以上,二級果300~350 g;柿子一級果150 g以上,二級果120~150 g。
第二,果樹生長發育的可控性增強。可以通過專業標準化配方的開發,為果園提供最科學的礦質元素供應管理,不會像單一栽培模式一樣,施肥難以精準化.例如福建永安市西洋鎮立體種植園區在進行了土壤檢測后,根據計算結果得出了配方施肥方案為:初果期每株施入腐熟廄肥50 kg,盛果期為80 kg;初果期施入尿素0.26 kg/株,盛果期0.38 kg/株,其他如硫酸二銨、硫酸鉀等也要相應調整。在同一個單位土地栽植中,每株果蔬的長勢都更加均勻,由于使用了與果蔬特性相對應的肥水管理,單株差異少,樹相整齊,產量與品質相對統一。同時,也可以根據果蔬的生長發育階段與生理需要,靈活配制營養液,調節濃度,如針對近成熟期可以通過提高營養液濃度來增加肥力,或添加生長調節劑促進果樹的生長發育。經過這種肥力技術進行栽培的果蔬和間作物都收到了很好的效益,比單一采用青果或者農作物的種植模式的收入明顯增加[1]。
第三,立體生態種植模式的果品等級明顯高于清耕果園的果品等級。由于立體生態種植模式下果園生態環境更好,果蔬更加能被激發出生長的潛力,形成的果形品相端正、單果重、產量均有所增加。再加上立體生態種植模式下的果園內濕度適應,果色比單一種植模式的果品色彩更加靚麗,含糖量也增加了,果耐貯性非常好,不易發生變質、干裂、衰敗等情況,果品的外觀和品質都能得到保證。
以“花果之鄉”的福建漳州立體種植為例,云霄縣綠野高優農業種養示范基地果園的分布面積廣大,以農業園地為主體,形成包括蜜柚、香蕉、荔枝、蘆柑、枇杷和鳳梨等各類果樹立體種植的規模性園區。隨著立體種植技術的使用和新品種的不斷研發,基地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量也在逐年增加,立體種植性果園逐步向著專業化和規模化的方向發展。
再以福建清流縣正隆綠園果場為例,該果場種植果樹20 hm2,其中種植蜜雪梨8 000株,特早熟溫州蜜柑
2 000株,芙蓉李1 000株,建起豬舍養豬200多頭,養雞鴨1 000多只,并在果園建設了沼氣池,同時套種西瓜等農作物,經濟效益顯著。
清流縣自2002年推廣立體式循環農業-立體果園模式,至今已有十余年。全縣推廣生態果園面積已達733 hm2,果農在果園中立體養殖豬雞鴨等家禽和套種經濟作物的現象已經比較普遍。打破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一年四季都有收成,還可以使資源再利用,生態環境得到有力保護,大力推進了立體生態果園種植模式。
3 發育情況
首先,從自然災害的抵抗力來看,不同果樹品種,適應性不同。同時,管理到位不到位也會影響到果蔬的發育。加強幼小果蔬的護理和管理,對于果蔬的生長非常重要。
其次,土壤的質量對于果蔬的發育也很關鍵,實踐證明,不同系統、溫度、深度的栽植會影響到立體種植規模。通過在6:00與14:00的測量,土壤溫度的變化幅度均以立體種植模式最小,說明該模式下土壤的熱密度大、土溫穩定,而空氣濕度也比清耕或單種模式分別提高1.7%~1.2%,都屬于最有利于果蔬和農作物的根系生長的環境[2]。
最后,空氣濕度在立體種植模式下保持得較好,因為立體種植模式的密度可以保持空氣濕度不散發,有利于果蔬的生長發育。
4 效益情況
從生態效益看,立體生態種植對于耕地的利用率非常高,可以多層次、多項目地利用單位土地的資源,提高綜合生產力,有利于生態平衡,形成穩定的生態系統。從經濟效益上,立體生態種植模式增加了單位土地面積上果蔬的產量,而且降低了生產成本。從社會效益上看,立體生態種植模式可以提供更加豐富的農副產品,解決社會過剩勞動力問題。從發展前景看,立體生態種植模式增加了果蔬的光合作用,擴大光合面積,提高果蔬的光能利用率,土壤的養分被更加合理的利用起來,對于增加單位面積的果蔬產量和質量,實現農業增長有很大的意義。總之,立體生態種植模式的經濟效益很高,如種植豆類和牧草提高了土壤肥力,種植蔬菜收益高,種植蒜類增加了防蟲能力,種植高大果樹和低矮果樹等,形成了搭配合理的態勢,值得大力推廣。
5 結語
當前我國農業正處于從傳統向現代化農業升級轉型的關鍵時期,果樹立體種植模式帶來的不僅是廣泛的發展前景,還有更多的經濟效益,也為我國由產品單一、供給短缺的農業發展態勢轉向產業化經營、適應市場需求的強質產業轉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黃麗.南疆地區核桃不同間作模式及經濟效益評價——以喀什、和田為例[D].烏魯木齊:新疆農業大學,2014.
[2]張文蓮,林偉.廣漢市生態桃園立體種植模式及關鍵技術[J].南方農業,2015,9(22):46-48.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