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超+楊孝斌



摘 要:侗族干欄式傳統民居建筑為“三八式”模型,這種“模式化”的結構蘊涵著豐富的數學文化,本質上就是一個數學模型;從主體結構中的黃金分割比例,到屋面三角結構的數學計算,以及外部裝飾中所表現出來的幾何圖案等,都是侗族人民數學思維特征的體現。
關鍵詞:侗族民居;數學文化;思維特征
中圖分類號:TU-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21X(2016)02-0120-07
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全國侗族人口為2 879 974人[1],約有一半聚居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其余的部分主要分布在與貴州毗鄰的湖南、廣西等地.由于侗族沒有文字,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創造出來的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全憑口傳心授方式完整地傳承和延續。勤勞智慧的侗族,生活在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中,這里的氣候土壤適宜杉木生長,侗族就地取材成就了獨具特色的“干欄式”建筑,當人們走進古樸、和諧的侗族村寨時(如圖1),① ①圖1為網絡照片,貴州省黎平縣高寅侗寨,網址:http://bbs.gywang.com/thread-5890-1-1.html. 除了看到那些被稱為木質藝術極品建筑的鼓樓、風雨橋等公共建筑外,更多的還會看到與之交相輝映的古樸無華、素雅溫馨的“吊腳樓”民居,讓人有一種美侖美奐之感。
圖2 高寅侗寨前清時期吊腳樓傳統的侗族民居均為“干欄式”建筑,大多為二三層木樓,底層為豬牛等養牲圈廄和堆放柴草的雜屋,二層以上為人居,樓上挑出裝飾著花格欄桿的走廊,欄桿旁邊備有寬大的木質長凳,供人休息。貴州省黎平縣高寅侗寨現存清朝年間建造的3棟“吊腳樓”(圖2),是目前保留最完好的古代侗族傳統民居之一。從傳統的侗族民居建筑中,我們發現數學知識的運用極為廣泛和普遍,特別是三角形的穩定原理無處不在,反映了侗族人民對數學文化的認識與掌握程度,是侗族人民數學思維特征的體現,更是侗族先民的聰明與智慧體現。
一、侗族民居的屋面三角結構與計算公式
侗族民居的屋面是指民居建筑屋頂的表面,是指屋脊與屋檐之間的部分,這一部是屋頂中面積最大的一部分。侗族民居建筑的屋面很好地利用了三角形的穩定原理來構架,主要以直角三角結構為木屋架,即以“榀”為基本單位,每一“榀”也即是每一個平面結構體都涉及到如圖3的三角架中關于AiBi與OBi(i=1,2,3,…)的長度計算,對此,傳統的侗族建筑師一般都按如下公式計算[2]:
AiBi(單位:市寸)=5×OBi(單位:市尺)
(1)
AiBi(單位:市寸)=6×OBi(單位:市尺)
(2)
AiBi(單位:市寸)=7×OBi(單位:市尺)
(3)
例如,設OBi=4市尺(注:侗族至今仍以市尺、市寸為基本長度單位),將其代入(1)式,得到AiBi=20市寸,即AiBi=2市尺。
按上述3個公式的意義,只須將系數5、6、7對應改為05、06、07,公式兩邊的單位即可統一,之所以出現不同的長度單位,是因為侗族母語中沒有“小數”概念,不能表示其意,智慧的侗族建筑師通過上一級長度單位在公式中的應用,巧妙地解決了沒有“小數”概念的困難。并且將按公式(1)(2)(3)做成的房屋,分別稱為“五分水”“六分水”和“七分水”屋面。
圖3侗族母語有比較清晰的分數概念,公式(1)可以表示為AiBi=12OBi,不需要轉換單位,所以公式(1)倍受建筑師的青睞,這也是侗族民居多為“五分水”屋面的一種緣由。
現在的侗族建筑師絕大多數都能按照公式AiBi=05OBi進行運算,很少有人承襲上述古老的方法,說明侗族文化正在逐漸被現代文明所同化。
公式(1)(2)(3)是完成屋面三角架的依據,但實際制作時,他們往往將屋面做成流線形(A2B2高度不變,OA2略為向下彎曲)三角架,這既使屋面美觀,似乎又應證了擺線形弧面加快雨點排泄速度的原理[2]。
顯然,“七分水”屋面的坡度最大,排水的速度就會更快,但屋面陡峭也增加了瓦片下滑的可能性,所以,現在的侗族民居通常取“五分水”或“六分水”,屋面蓋杉木皮用繩索捆綁固定樹皮的“七分水”木樓結構已經很少見到。
二、侗族民居主體結構中的數學文化
以干欄式“吊腳樓”為主的傳統侗寨,到處都能看到樓檐翹角,加上鼓樓、風雨橋等建筑,構成了獨具一格的侗族建筑文化,有人說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縮影。其實侗族民居的變遷也與其他民族類似,也是從“樹居”發展到“陸居”,從“窩棚”發展到“屋棚”,到“茅屋”,到干欄式“吊腳樓”等,盡管侗族建筑經歷了漫長的歷史變遷,但侗族“吊腳樓”卻承載著變遷中“不變”的民族數學文化。
傳統的侗族“吊腳樓”其主體結構以“三八式”最為常見,有時也采用“三九式”結構。所謂“三八式”結構是指構成房屋的每一榀是2丈4尺寬,“三九式”則指每一榀寬2丈7尺,建造“三八式”或是“三九式”房子,要根據屋地基的寬窄來確定,侗族傳統民居這種“數字化”結構的模式,實際上是一個經典的“數學模型”。
侗族“吊腳樓”起源于何時,說法不一,但根據眾多專家考證,最遲在唐朝就有相當規模的建筑[3]。今天的侗寨已無法找到唐宋時期的民居,貴州黎平高寅侗寨幸存的3棟頗具規模的前清時期建造的木樓(如圖2),樓底為“三八式”結構,樓上為“三九式”結構,樓上都有寬約9尺的走廊貫通兩頭,走廊外壁裝飾有花格欄桿,如此規模的建筑必將是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形成的,它們已經成為了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物。令人遺憾的是這些木樓周邊簇擁著許多木房,以至于我們不能多角度地拍攝其側面和一些可供參照分析的畫面。但我們還是能在侗寨里找到類似結構侗族木樓(如圖4a)加以分析,展示侗族傳統民居的數學文化。
圖4 四榀三間結構的侗族民居 圖4a是一棟四榀三間結構的侗族傳統木樓,圖4b是圖4a中一榀的立面圖,立面結構為“五柱八瓜”(即由5根主承柱和8個瓜柱構成),樓底高6尺8寸(傳統民居樓底高一般為6尺8寸、7尺2寸),供人居住的樓上比底層略高,多為7尺2寸、7尺8寸、8尺8寸等,這些數字特征都帶有濃郁的傳統文化色彩,如6尺8寸、7尺8寸、8尺8寸多為吉利之意,而7尺2寸則是9的倍數,9被認為是“最大”的數,也是侗族數學文化中常見的數字。圖4a為“三八式”結構,在某一榀(如圖b)中,有AB=BC=CD=8市尺,即檐柱AA′(或DD′)與金柱(也稱為二柱)BB′(或CC′)之間距離為8市尺,兩金柱BB′與CC′之間距離也為8市尺,這樣就決定了每一榀的寬是24市尺,這也是稱為“三八式”結構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