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若偉
摘要:精準扶貧指的是針對不同貧困地區的環境、不同貧困家庭的實際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的措施對貧困對象實施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的治貧方式。精準扶貧思想的提出符合我國現階段的國情,其生成的理論基礎是“共同富?!?,現實基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為保證精準扶貧相關政策的有效實施,應當做好貧困人口的普查工作,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強相關政策的宣傳等。
關鍵詞:精準扶貧 現實需要 理論基礎 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3-0099-01
一、 精準扶貧思想的現實需要與理論基礎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精準扶貧思想提出的現實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更好地實施精準扶貧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的會議上指出,農村人口如期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沒有貧困地區人口的脫貧,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在于補齊短板。由此可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是精準扶貧思想提出的現實需要。實施精準扶貧有利于集中各類資源,聚焦扶貧對象,提高扶貧工作的精準度和有效性,確保能夠幫到點上、幫到根上,讓貧困地區與貧困群眾能夠真正地脫貧,走上小康之路,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
(二)共同富裕是精準扶貧思想提出的理論基礎
小康社會是共同富裕社會的初步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奮斗目標和根本原則,也是我黨的重要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促使全民脫貧、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現階段極其緊迫的任務。做好扶貧工作,幫助困難地區的困難群眾脫貧致富,使發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人民,這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體現。精準脫貧就是要擺脫以前灌溉式、一把抓的脫貧方式,通過建立檔案卡,摸清貧困人口底數,做實底細,實現動態調整,因人因戶因村實施相對應的政策,突出產業扶貧,發展帶動貧困人口脫貧的經濟實體。
二、 精準扶貧思想的內涵
“精準扶貧”最早是在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調研扶貧工作時提出的。他強調扶貧工作“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抓住重點,不斷提高精準性、有效性和持續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2013年9月中旬和10月上旬,李克強總理兩次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扶貧工作時,都對精準扶貧和建檔立卡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所謂精準識別就是按照統一的標準,通過具體的方法將低于貧困線的貧困人口精確地識別出來,同時了解貧困狀況,分析貧困原因,摸清幫扶的需求,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幫扶。識別出扶貧對象后,要采取精準的扶貧措施使扶貧政策得到有效的貫徹,針對不同情況的困難戶要進行不同的扶貧項目。例如,對于喪失勞動能力的勞動主體,可以直接向其提供生產和生活所需的糧食、衣物等物資,幫助其日常生活。而對于那些有勞動能力的,政府可以向其投入一定的扶貧資源,比如說基礎設施的建設、生產技術的輸入等,使貧困地區的貧困戶生產自救,逐步走上脫貧的道路。
三、 精準扶貧的實現路徑
(一)開展全國性的貧困普查,做好基礎調研工作
精準識別是精準扶貧的基礎,為了解決識別模式中存在的識別偏差等問題,我們應該開展全國性的貧困普查,精準掌握我國當前貧困地區地域分布、貧困人口的數量、人口結構、教育情況、基礎設施狀況,對于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只有這樣才能徹底解決扶貧客體不準確的問題,從而保證精準扶貧政策的有效實施。
(二)拓寬資金籌集渠道,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精準扶貧很主要的一方面就是基礎設施的建設。交通、醫療、水電、教育等基礎設施差是貧困地區存在的普遍問題。積極營造基礎設施建設的良好氛圍,不僅是提高貧困人口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保證,也是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為了更好地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我們應從各方籌集建設資金,以建設資金投入為杠桿,積極引入市場機制,通過 BT、BOT、PPP 等模式引導各類社會資本廣泛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貧困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
(三)全面宣傳與貫徹落實相關政策,提高精準扶貧的實施效率
扶貧先扶智,全面宣傳精準扶貧的相關政策,提高貧困戶對扶貧政策的把握程度,可以幫助貧困戶在脫貧過程中少走很多彎路。在宣講扶貧政策的過程中,同時了解貧困戶的實際需求,制定切實可行的扶貧計劃,提高精準扶貧的實施效率。
參考文獻:
[1]越光.淺談公共圖書館以農家書屋為陣地助力精準扶貧工作——以六盤水市圖書館一個扶貧點為例[J].貴圖學苑,2016(3):28-30.
[2]黎立義,蔣業宏,石磊.淺談“精準扶貧”現狀、問題與對策——以農業發展銀行廣西區分行為視角[J].區域金融研究,2016(8):56-59.
[3]劉斌,龔勇.淺談精準扶貧資金審計的幾個問題[J].審計月刊,2016(5):46-47.
[4]黃柯云.淺談人社部門如何通過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實現精準扶貧——以河池市為例[J].人事天地,2015(12):18-20.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