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前教育作為孩子學習興趣和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的重要教育階段,如果能夠科學合理地利用信息化方式進行教學,不僅能夠讓學前教育與時俱進,吸引孩子的學習注意力,同時也能夠有效促進學前教育水平的提高,為孩子正式邁入小學打下堅實的基礎。雖然在信息化的學前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這些不足之處主要體現為學前教育信息化的區域發展不平衡、信息化教學方式單一、缺乏相應的軟硬件設施以及缺乏系統科學的發展方式和目標等。以陶泥活動《美味點心屋》為例,簡析信息化之于學前教育教學活動的意義。
關鍵詞:學前教育;信息化;陶泥活動
學前教育作為孩子學習興趣和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的重要教育階段,如果能夠科學合理地利用信息化方式進行教學,不僅能夠讓學前教育與時俱進,吸引孩子的學習注意力,同時也能夠有效促進學前教育水平的提高,為孩子正式邁入小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近幾年的學前教育工作信息化探索過程中,許多相關的研究學者、教師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利用專門為幼兒設立的學習網站、網絡教學課件以及視頻等,在信息化教學方面邁出了一大步,同時也帶動了越來越多的學前教師加入信息化教學的研究、實施中,學前教育信息化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雖然在信息化的學前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這些不足之處主要體現為學前教育信息化的區域發展不平衡、信息化教學方式單一、缺乏相應的軟硬件設施以及缺乏系統科學的發展方式和目標等。本文就以陶泥活動《美味點心屋》為例,簡析信息化之于學前教育教學活動的意義。
一、收集網絡資源,完成前期預設
網絡是一個巨大的教育資源庫,互聯網平臺上有許多的學前教育資源可以供教師參考和使用。因此,相關的學前教師在工作閑暇之余,可以利用互聯網的便利來搜集相關活動的資料,參考、借鑒其他地區幼兒園教學的先進經驗和成果,并結合自己所帶班級的實際情況加以改進和應用。
在設計陶泥活動《美味點心店》之前,我參考了許多網絡上的資料,了解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美工技能發展水平參考、同類集體活動教學設計、案例文章等,取精去糟,再結合本班幼兒特點,設計了一節以游戲情景貫穿始終,借助多媒體開展的創意陶泥制作活動。活動設計取材于生活中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在活動中關注幼兒的創造性和情感體驗,弱化對技能掌握的要求。
二、借助多媒體,增添教學趣味
1.幫助創設活動情境,引發幼兒參與興趣
小班幼兒處在知覺行動到具體形象思維過渡階段,需要依靠物質環境調動幼兒參與興趣,在活動的情境中開展教學,讓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獲得知識經驗。而往往物質環境的創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想要一個“森林”,我們無法真正把森林搬到我們的教學場地上,于是網絡多媒體便成了我們的最佳選擇。通過多媒體課件的輔助,最大限度地創造一個“森林”來讓幼兒身臨其中,與其互動,讓幼兒在這樣立體的環境中化身“點心師”來制作點心,體驗陶泥活動帶來的快樂。
2.增加多種感官刺激,注重幼兒多元感知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媒體是教的工具,教材是教的內容,學生的成績是教師教學水平的反映,課堂作為教學的主要環境則是提供給教師表演的舞臺。一句話,整個教學活動和教學結構都是圍著教師轉的。很顯然,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技巧和教學藝術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應試教育條件下表現為學習成績的高低,這種課堂教學模式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學校教學的主流模式,這種模式忽略了幼兒的主體性作用。
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學活動常借助信息科技來豐富我們的課堂教學,在陶泥活動《美味點心店》中,除了大量美味點心的圖片來沖擊幼兒的視覺外,還增加音頻,播放“熊老板”的聲音,使得整個活動情景更豐滿有效。也通過大量的圖片讓幼兒來觀察、發現,自主探索各種點心師如何在“扁扁的餅干型”上變出來的。重視幼兒學習的主體地位,遵循“探索在前,以學定教”的新課程理念。結合幼兒已有對“點心”的生活經驗,以及“搓”“壓”“疊”等陶泥技能經驗,幼兒能夠大膽猜猜、說說點心的“變身方法”,并嘗試做做點心。此外,通過多媒體,讓幼兒在屏幕上用“點一點”的方法選擇不同的裝飾物來為美味的點心增加點綴,將活動推向一個高潮。在活動中,幼兒在聽聽、看看、點點多感官的刺激下,對各類點心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制作方法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
3.簡化知識生成過程,幫助幼兒解決問題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在活動前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在心中,為保證活動目標更好地落實,我們通常會采用各種方式來開展我們的教學活動。然而,有時候我們很難用過程性的知識生成用語言或者操作將內容給幼兒一個清晰的指導。此時,我們還可以借助信息化帶來的便利,解決幼兒在學習中碰到的難點。在這節陶泥活動中,我通過動畫視頻的播放以及PPT信息化的繪畫教學模式,讓幼兒更容易地發現“扁扁餅干型”變出各種美味點心的過程,讓知識的生成更明了。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幼兒通過一種新的教學方法習得技能方法,較之傳統的師生動手操作示范,整個知識技能生成的過程更為清晰明了,最大限度地確保了每一位幼兒都能看到,避免了手工操作因材料小、距離遠而產生不利于所有孩子觀察的局限性。同時,也借助這樣一項新的教學方式提升幼兒的興趣與參與度,寓教于樂,這同時也是一種信息化教學的創新應用。
4.搭建網絡教育平臺,提供自主學習空間
自主學習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掌握的一種能力,也是培養孩子獨立自主意識的重要途徑。雖然學前教育階段的孩子對自主學習還沒有什么深入的概念,但是相關的教師還是可以利用網絡來引導孩子主動學習的。比如,幼兒園可以為孩子搭建一個網絡學前教育平臺,將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動畫片、音頻資料等上傳到網絡平臺,并且與孩子家長進行溝通,讓孩子在家里就可以通過登錄網絡平臺實現學習,更好地鞏固在園學習的課程內容。這種方式一方面豐富了孩子的課余生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養孩子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但對于小班年齡幼兒來說,要做到自主學習還需借助家長資源,采用親子的方式來完成學習內容。
三、整合多方建議,完善活動生成
每一次的活動都是不完美的,只有對自己的教學活動做一個反思,在原有的活動預設上進行“增減”,以不斷完善我們的教學活動。然而,一個人的思維是相對局限的,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更多的“旁觀者”給予客觀的評價,也通過大家的反饋,結合合理可行的建議,我們才能在一次次活動中將活動設計逐步完善。科技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討論平臺,大家能將自己的想法或疑惑在網絡平臺發布,必定能吸引很多同行或感興趣者來討論,并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給出一些相關建議以供參考。而執教者也能從中汲取大家的養分,生成、完善自己的教學活動,這也是“頭腦風暴”的魅力所在,同時也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成長平臺。同樣地,我們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了解其他在教學實踐中碰到的一些疑惑,通過這樣的互動實現大家共同的成長,在更大范圍上,從真正意義上落實教育資源共享。
要用好這種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新資源,勢必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的教學必然離不開電腦、投影儀等多媒體設備,同時還需要運用互聯網以及電腦中的相關軟件,如果學前教育教師對這些信息化教學設備不熟悉,或者對電腦、網絡操作缺乏經驗,那么很難開展信息化教學。因此,我們教師要不斷充實自我,與時俱進,積極學習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而幼兒園管理者也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為信息化教學做好充分的準備。
信息化作為當前社會發展的一大潮流趨勢,對學前教育的影響也不容小覷。面對當前我國在學前教育信息化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們教師要充分分析問題發生的根源,不斷對學前教育進行創新和探索,積極借鑒他人的優秀實踐經驗。不過在借鑒的同時也要注意,一定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幼兒園的教學模式,要結合自己所帶班級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信息化教學實踐,才能讓信息化在學前教育中發揮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汪基德,朱書慧,張瓊.學前教育信息化的內涵解讀[J].電化教育研究,2013(7).
[2]鄧君萍.我國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現狀[J].都市家教月刊,2015(8).
[3]王吉.學前教育信息化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23).
[4]劉秀菊.談教育信息化在學前教育中的作用[J].中國教育學刊,2009(S1).
[5]張瓊.學前教育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河南大學,2013.
作者簡介:瞿歡歡,女,出生于1988年11月,本科學歷,現就職于徐涇第二幼兒園,主要研究新媒體對課堂活動的意義。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