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淑芳
摘要:高職高專院校培養的是即將走向社會的應用型人才,要著重培養高職高專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在高職高專院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不僅要使高職高專的學生掌握物理基礎知識,而且要讓學生掌握物理的思想方法,以提升高職高專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要求。在國家推行素質教育和普及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對高職高專的學生進行物理思想方法的滲透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高職高專 物理教學 思想方法
中圖分類號:O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3-0185-02
物理是研究物質結構、物質間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自然學科。物理學由物理基礎、物理思想方法體系組成。物理學的實質是揭示不同物質之間的聯系,并運用科學的方法闡述物質的特點和運動規律。物理學傳授給受教育者的內容不應局限于基礎知識和表面現象,而應該讓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進而理解和解釋物理現象的本質,繼而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肩負著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的重任,在物理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物理思想方法,不僅有助于學生對于物理學科的學習,而且可以將物理的思想方法運用到其他學科,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升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一、在高職高專的物理教學中滲透物理思想方法的重要性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是國家基礎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使他們掌握一定的技能和積累一定的經驗,才能更好在應用型人才的崗位發揮更大的作用。高職高專學生在入學初始就已了解將來的工作方向,并圍繞基礎課、專業課展開學習。但是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相對其他高等院校的學生來說,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第一,高職高專學生學習基礎差;第二,高職高專學生自卑心理較強;第三,高職高專學生的自尊心、進取心不甘落后。針對高職高專學生的這些特點,應該從培養高職高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著手,使高職高專學生通過感興趣的學業方面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提升高職高專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而克服自卑心理。要培養高職高專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期待,就要引導高職高專學生從事實踐性和操作性較強的學業課程。而在物理教學中,其中的定理和概念等內容較枯燥并且晦澀難懂,基于高職高專學生基礎差和學習興趣不足的特點,在物理教學中滲透物理思想方法,使高職高專學生獲得學習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辦法,讓高職高專學生用自己的思想方法去解決問題而獲得物理知識和深刻體驗,比靠死記定理和概念獲得物理知識更具優勢,也能更激起高職高專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期待。
二、傳統物理教學的局限性和不足
傳統教育模式下的物理教學沿襲以往注入式的教學方式,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學生僅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要掌握的物理基礎知識、定理、概念等不能吃透理解,只能憑記憶來儲存。這種記憶和學習方式不僅容易遺忘,而且不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于實踐中,極大地阻礙了學生理論聯系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傳統教育模式下的物理教學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僅僅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備考的知識點、基礎概念等,甚至采用題海戰術以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學生接受到的只是解題的套路和枯燥的知識。這種教育模式不僅不能從實踐操作和實際生活方面激起學生對物理學習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而且也不利于培養學生通過物理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基于傳統模式的物理教學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充分調動高職高專學生的積極性,亦未能充分發揮學生在物理學習中的主體性,教師未能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起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的作用,未能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地結合,這也正是傳統物理教育的弊端所在。
三、在高職高專物理教學中滲透物理思想方法的策略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和啟發學生理解物理知識
高職高專學生今后將要從事的是實踐性和操作性較強的工作崗位,他們更關注的是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的問題和自己專業技能的提升。在高職高專物理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要找出高職高專物理內容與實踐問題的結合點,提供具體的實例,這樣不僅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而且能極大地提升教學效率,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教師在物理教學中可以將情境教學和互動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創設與實踐問題相結合的物理情境,如模擬物體的圓周運動,使學生在既定情境中獲得深刻體驗,激起學習的興趣,并能引導學生對各種物理現象和問題提出質疑。同時通過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互動,如發問、討論等,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邏輯思維。只要學生真正對物理感興趣了,不再懼怕物理了,就能從物理課堂的學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而有效地提升教和學的效率,亦會提升高職高專學生的自信心,消除對學習不利的消極因素。
(二)運用直觀性的教學原則,利用現代多媒體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在高職高專的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直觀性的教學原則,用實際的例子來輔助學生對定理和概念進行內化。在這種教學環境下,可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將高職高專學生從枯燥無味的物理知識中脫離出來,代之以活生生的實例,給高職高專學生以視覺上的沖擊,從而將高職高專學生的無意注意轉化為有意注意。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讓不易理解和抽象的知識展現在學生面前,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根據物理課程標準制作相應的物理課件,通過物理課件中的聲音、圖像、動作等直觀感知,讓學生看到物理過程和物理現象。例如在學習《三相交流電及供電連接》時,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搜集一些相關的圖片和視頻,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些三相交流電動機、三相交流發電機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對交流電動機的原理有直觀的感性認識和較深入的理解。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在滲透物理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使學生掌握物理的思想方法,亦使學生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動腦思考,培養學生全面發展。
(三)組織學生多做實驗,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高職高專學生今后面對的是實踐性和操作性較強的工作崗位,在物理教學中,要注重對高職高專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升。物理中概念和定理多數較抽象和難于理解,而通過相應的物理實驗,可以讓學生觀察物理現象的發生和變化,或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實驗,以提升高職高專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學校要在實驗設備方面加大投資力度,教師要多組織高職高專學生進行相關實驗操作。例如在學習《動量守恒定律》時,教師可以將學生置于實驗之中,通過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和讓學生親身操作讓學生直觀感知和深刻體驗動量守恒定律。在這樣的實驗環境下,高職高專學生遇到問題會提出疑問,進而通過同學間的討論和自己的思考,不僅對動量守恒定律有了寬透理解,而且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通過這樣的教學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學生學習的障礙,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讓學生感到學習物理就像做游戲一樣輕松和愉快,減輕了學習的壓力,內心愿意接受物理思想,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不僅提高了課堂的學習效率,更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操作能力。
(四)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的例子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理解
物理知識大多來源于現實生活,與實際的例子和問題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教師要通過全面了解學生,知悉高職高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發展規律,找出實際生活與高職高專學生知識結構的結合點,讓高職高專學生在思想上認同知識和對知識感興趣。例如,在學習《電磁感應》時,就可以針對生活中的微波爐對物理知識和物理定律進行引申和講述。微波就是頻率介于300 MHz~300000 MHz(波長介于0.1 cm~100 cm)的電磁波。微波爐就是利用微波的能量給食物加熱,由微波的能量轉變為食物的內能。在水分子(H2O)中,H2的一端帶正電,而O的一端帶負電。微波通過食物時,微波的電場就對水分子產生作用力,令水分子的正負兩端急劇地扭轉振動,這振動就使分子運動加快,導致物質摩擦生熱,迅速將食物煮熟。通過這樣的實例,讓學生將實際生活與高職高專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不僅適應學生現階段的身心發展規律,而且引導學生根據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去主動思考,從而提高高職高專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四、結語
在國家推行新課程改革和普及素質教育的時代下,對高職高專學生的培養和教育要注重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一方面,相關教師和相關教育工作者要更新教育理念,與時俱進,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體驗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進行課程設計;另一方面,高職高專學生要利用自身的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和實踐操作中,在工學結合的背景下,提升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在高職高專的物理教學中滲透物理思想方法,可以激起高職高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利用積極因素消除學生的自卑心理等消極因素、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培養高職高專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學習精神。此外,高職高專學生要注重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習動機和學習期待,有意識地培養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和獲得成功的體驗,在物理學習的過程中利用科學合理的學習策略,全面地促進物理的學習,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鄧衛鵬.高職高專物理教學中物理思想方法的滲透[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23(4):115-116.
[2]閆衛國.高職高專物理教學中如何滲透物理思想方法[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26(12):93-94.
[3]葉紅芳,李靜.論物理教學中的多維思想方法的應用[J].新課程導學,2016(35):40.
[4]強巴次仁.高職高專物理教學中對物理思想方法的滲透[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31):107.
[5]紀英楠.物理教學應加強科學思想方法教育——祝賀《物理通報》出版30周年[J].物理通報,2012(6):2-4.
[6]魏殿才.淺談化歸思想方法在中等職業學校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6,5(6):131-132.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