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瓊惠
摘 要:“體育者,人類自養其生之道,使身體平均發達,而有規則次序之可言者也。”并將體育鍛煉的作用歸納為“強筋骨、增知識、調感情、強意志,身心并完。”但是,從現階段的小學體育教學活動開展情況來看,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大多數學校不重視體育教學,將教學重點放在語數外等學科的學習上,學生嚴重缺乏體育鍛煉,他們的耐力、爆發力、柔韌性等身體素質在逐年下降,這就產生了一批“高智商低體能”的“低素質”兒童。針對這一情況,在體育教學活動開展中首先要明確體育素質的重要性,積極在教學活動中進行體能訓練,以此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關鍵詞:小學體育;體能素質;重要性
眾所周知,體能是開展體育訓練的基礎,學生沒有良好的體能支持,任何體育訓練項目的開展都是無稽之談,一切體育鍛煉活動的開展都是以身體為載體的。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但是在這一時期小學生的身體素質還存在一定問題:學生骨質疏松、心肺等功能還未完全成熟,如果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忽視學生的身體承受能力,盲目地開展各種訓練活動,不僅不會取得有效的鍛煉效果,甚至還會造成學生體能下降,身體變形等。針對這一情況,教師需要將教學活動的開展回歸到學生的體能素質,重新認識體能素質在體育教學中的重要性,以此為基礎才能科學地開展體育體能訓練活動。
一、小學生體能素質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口基數過大成為阻礙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原因,孩子作為一個家庭的“中心”“心肝兒”,常常受到家長的過分溺愛,這就使現在的孩子們對家長、教師有嚴重的依賴性,不能夠獨立完成某項任務,自理能力差,一旦遇到困難、挫折就輕言放棄。加之,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經濟突飛猛進,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高,經濟水平的提高拉動了物質消費水平的提高,孩子們每天上下學都由父母車接車送,或者乘坐公交,而且孩子們經受不住網絡、游戲的誘惑,很容易沉溺其中,長時間地待在室內不運動,這就嚴重壓縮了學生進行體能訓練的時間。盡管我國從1985年就提出實施素質教育這一理念,但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家長、學校還是會將教學注意力放在學生的文化成績上,忽視對學生開展體育鍛煉訓練,再加上不良飲食習慣的影響,我國兒童也出現了少兒肥胖癥等,嚴重影響了我國兒童身體素質的發展。所以,教師在體育教學活動開展中要重視對學生的體能訓練,重新認識體能素質在體育教學活動開展中的重要性,以此提高體能訓練的科學性。
二、發展小學生體能素質的重要性
小學生的身體素質主要是指學生通過一系列的身體活動所表現出來的速度、耐力、力量等技能。世界衛生組織針對現階段的體育鍛煉情況提出了有關健康的新概念:“所謂的健康是指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適應上完全處于良好的狀態。”但是,從我國頻頻出現的學生跑步猝死等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國家的棟梁、未來的希望”在身體素質上顯得過于脆弱。眾所周知,體能是體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體的各種體統、器官的成長與發育都與體能有著直接的關系。學生最好的體能養成時期其實就是在小學階段,在這一時期,學生的心臟、肌肉、柔韌性等方面都在逐步發展。所以在小學階段進行體能素質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與此同時,在傳統的小學體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一般會將競技性的訓練項目作為教學主要內容,教學主要以各種動作技巧和運動方式模仿為主。這種教學方式屬于統一性教學,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沒有將學生的體能現實情況考慮其中。各種體育鍛煉項目的技能深化與技巧細化,將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隔離在具有針對性的獨立進行的專項運動,這就使學生難以在體育鍛煉中得到均衡、和諧發展。而且,大多數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過分要求動作技巧的準確化,這造成教學本末倒置,將技巧訓練作為教學的目的而不是手段,學生的個性發展嚴重受到限制,其身體鍛煉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在體育鍛煉活動開展中將學生的體能素質作為鍛煉的目的與手段,不僅可以使學生在鍛煉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還可以在有針對性的鍛煉活動開展中提高自身的鍛煉能力,使身體的各項技能達到協調發展,為學生身體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在小學體育教學活動開展中,將學生的身體素質發展作為開展活動的出發點與最終目的,不僅可以從不同層次的訓練中激發學生的體育鍛煉興趣,還可以在有效的鍛煉活動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體能,最終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
參考文獻:
[1]喬秀梅.中小學生體能促進理論與實踐方案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
[2]鄒廣楠.功能性體能訓練對小學五年級學生運動素質影響的實證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
編輯 賀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