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
摘 要:數學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生活當中的許多事情都會用到數學知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生活化教學不僅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形象化、具體化,讓學生理解起來更為方便,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讓學生全面掌握數學知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
數學源于生活,最終也服務于生活。在小學數學中進行生活化教學不僅是積極踐行新課改理念的表現,也是現實生活發展的需求。在進行生活化教學時,教師應該采用多種方法,有效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將數學知識與實際問題聯系起來,讓學生能發現數學學習的樂趣和價值,促使學生更加投入到數學教學中,顯著提高教學效率。為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進行生活化教學,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有效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創設有效情境是開展生活化教學的基礎,為此,教師一定要結合數學課本內容和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度有效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效融入情境之中,這樣學生就會有一個更加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快速理解數學知識,并在現實生活中對數學知識加以運用。
例如,在學習“加與減”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舉一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比如小明和姐姐一起去水果店買水果,小明拿了6個蘋果,姐姐拿了7個桔子,那么請問小明和姐姐一共拿了多少個水果?”這個買水果的問題是學生經常在生活當中碰到的問題,通過現實當中的事情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樣學生就會積極地對這個問題展開探討和思考,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快速解決數學問題。同時這種情景化的教學方式遠比教師直接問學生“6加7等于多少”這種方式有趣得多,可以讓學生明白數學與生活是相連的,促使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與數學相關的知識,提高學生對數學的應用能力。
二、讓學生利用生活經驗,有效理解數學知識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當中的很多事情都與數學息息相關,因此,教師在進行生活化教學時要積極挖掘學生生活當中的數學知識,使學生能夠利用自己已經形成的知識系統和生活經驗有效理解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學習“認識圖形”時,教師可以先拿出一些常見的圖形給學生觀看,比如長方形、正方形、圓等,然后詢問學生在生活中都見到了哪些與這些圖形類似的東西,這樣學生就會積極發揮自己的智慧,對生活當中與之相關的物品進行回顧,有的學生可能會說黑板、書本,也有的學生會說時鐘、車輪,還有的學生會說墻面、窗戶等,通過學生熱烈的回答可以有效活躍課堂的氛圍,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教師再接著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觀看、說出這些圖形的特點,讓學生有效了解圖形的性質,這樣不僅有效地發揮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讓學生對知識了解得更為透徹,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抓住現實生活素材,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鞏固
采用生活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讓學生有效理解數學知識非常重要,但是教師也要時長督促學生對知識進行鞏固,這樣才能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掌握得更加全面。俗話說“溫故而知新”,有效地鞏固復習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很有幫助,為此,教師也要積極利用生活素材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鞏固。
比如,當上課鈴聲響起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再回顧一遍《時、分、秒》的知識,讓學生說出此時是幾時幾分,下意識地加強學生對以前所學知識的回顧,讓學生掌握的知識更為牢固。當學生學習完《購物》這一小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家以后拿著真實的錢幣對自己所學的錢幣知識回顧一遍,也可以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和爸爸媽媽一起去購物時,多對商品價格和爸媽使用錢幣的情況進行觀察,有效加深對錢幣的認識,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
四、結合實際,讓學生將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僅僅學習數學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要加強對學生數學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能夠有效對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加以運用,有效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例如,在學習“分類”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學校圖書館,讓學生能夠有效幫助管理員將圖書進行整理,將圖書集進行正確的分類,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幫助他人的意識,也能讓學生將《分類》這一章節的內容了解得更為清晰透徹,使學生以后在生活中也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將自己的物品進行有效的分類整理,保持干凈整潔的生活習慣,為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采用生活化教學是很有必要的。小學生的思想和智力還沒有完全發展成熟,對于抽象的數學知識很難理解,通過生活化的教學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方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龔玉章.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方式初探[J].新課程(下),2012(3).
[2]李朝軍.生活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新途徑[J].新課程(中),2011(2).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