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歆
摘 要:巴班斯基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在教育界有著強大的生命力,為教育開辟了一種新的思路與方法。從理論由來、內涵及其對教育的啟發進行分析,將最優化理論與現實的教育教學聯系在了一起,并作了簡要評價。
關鍵詞:巴班斯基;教學最優化;啟示
巴班斯基最優化教學理論最先是針對當時蘇聯基礎教育出現的學生學業負擔重、學業難、效果差、厭學情緒嚴重等種種問題而提出的,是為了促進學習,改善當時的教學情況,提高教學水平而產生。巴班斯基提出該理論旨在預防和解決學生學業不良的問題,而在五十年后的今天,該理論仍然在教學中有著一席之地,指導著教學的進行,那么該理論在現代教學中對我們有哪些新的啟示呢?
一、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教學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巴班斯基提出并詳細闡釋了六條有關教學內容最優化的準則,即保持教學內容的完整性準則;教學內容各組成部分符合科學價值與實踐價值準則;內容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可能性準則;符合有關部門規定的學習該材料的時數準則;符合國際上設計選擇相關教養內容的經驗準則;以及符合當前學校現有的教學方法和物質基礎的準則。這些準則一方面規定了教學內容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指導了教學內容的確定。
根據教學內容最優化的準則,巴班斯基針對教師如何選擇最優的課堂教學內容,提出了相應的教學程序,分別是深入分析教科書內容,從而判斷它能否完成特定課題的教學、教育和發展任務;能夠從教學內容中劃分出最主要、最本質、最核心的東西;能考慮不同學科之間的協調;按照分配給本課題的教學時數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保證區別對待學困生和優生等。在這幾個步驟中,巴班斯基著重強調了教師與教學內容的關系,要求教師課前熟悉并研究教學內容,安排好課時,保證課堂教學的最優化。但值得注意的是,巴班斯基認識到不同學生之間的差別,認識到不同學生在知識與認識上差異的存在,進而要求教師差別對待學困生和優生,以不同標準衡量二者的學習情況,這點是值得肯定的,這種思想依然在我們現階段的教學中有著重要影響。
二、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等的總稱,包括教師的教法與學生的學法。因此,選擇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最優化的核心部分之一。要掌握如何選擇最優的教學方法,就必須明確認識到教學方法的多樣性,靈活有效地運用其中的任一種或幾種方法。巴班斯基將教學方法分為三個類型:組織學習認知活動的方法;激勵學習認知活動的方法;檢查學習認知活動效率的方法。在每一類方法下面,巴班斯基同時描述了多種具體的教學方法,對每一種方法的性能、優缺點、適用范圍以及應該如何合理使用都作了詳細解釋。
實施教學過程最優化要求教師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由于教學方法具有辯證統一性,各種方法互相滲透,彼此間相互關聯,師生在各方面又有著相互作用,因此,教師應該根據相應教學階段的任務、教材內容的特點、學生的可能性以及教師運用各種方法的熟練程度來選擇教學方法,進一步對教學方法進行最優組合,靈活運用。
我們現階段實施的新課程教育改革,倡導探究學習、合作學習、主動學習、創新性學習,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發生變化,改變過去“滿堂灌”“填鴨式”教學,重視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他們的探究精神、創新與實踐能力。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從學生實際出發,靈活地、創造性地采取各種有效的方法去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努力去掌握知識,發展才能。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告訴我們,切忌一堂課甚至一個階段的學習只采用一種方法,教學內容的不同,教學對象、教學條件的差異,教學方法也不可能一樣。更重要的是,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遠遠不是單一教學方法所能達成的,需要多種教學方法的靈活組織與配合。教師除了要選擇運用教學方法外,還要有意識地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方便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在多種教學方法的配合下,學生以望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
三、師生之間的相互作用
師生關系一直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與相互影響直接關系到具體的學習活動,因此,自古以來廣泛受到諸多學者與教育家的關注。巴班斯基也意識到這一點,從最優化的角度出發,為我們表述了教師和學生間的相互作用,探討了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所離不開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兩個重要因素——教師和學生。
巴班斯基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地位的同時,重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具有的主導作用,并從理論上論證了師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巴班斯基認為,對學生的研究和思考是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不對學生的特點和周圍環境進行系統的研究,教師就不能將教學與教育任務以及教育影響的手段具體化,以至于造成課堂教學計劃的公式化、教師行動的盲目性。基于這一點,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提出了一系列研究學生、了解學生的辦法。其次就是要有一個比較完整的研究學生的大綱,其中這個大綱應包括:政治思想和道德修養、學習態度、興趣愛好、智力發展情況、學習技能和技巧、文化素養等等。再次需要一套研究學生的方法,例如談話法、觀察法、診斷性作業等等。在當時那個時期的諸多教育著作中,巴班斯基是為數不多的詳細研究學生和了解學生并進行論述的學者之一,從這點看來,這正是巴班斯基對傳統教學理論的進一步發展,也反映了現代教學論的一個重要特點。
對于教師方面,巴班斯基認為,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對教師進行系統的培訓和研究。學校領導不僅應該對教師進行評價,也要幫助教師進行自我分析,方便他們探索研究出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方法。巴班斯基論述教學過程的時候曾指出,沒有教師和學生間的活動,沒有他們二者在教學上的相互作用,教學是不可能完成的。不管教師如何教授知識,只要學生沒有積極地參與或體驗到該活動,那么教學過程實際上沒有進行,教學上的相互作用實際上也并沒有發揮出來。由此可見,師生間的相互作用是教與學的規律之一,是我們教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因材施教
巴班斯基十分注重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在其著作中以大量篇幅討論了為預防學生成績不良而采取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的措施和對優秀學生實施教學過程最優化的途徑。通過調查研究,巴班斯基對學生成績不良的原因作了系統分析,并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的不同缺陷,提出了實施最優化教學應注意的問題、克服的途徑和一整套具體建議。
同時,巴班斯基還指出了運用最優化思想所取決的條件:(1)對教師進行專門的科學教學法訓練;(2)改進研究學生的方法;(3)保證良好的教學物質條件、學校衛生條件和精神心理條件。其中,研究學生個性是最優化教學順利進行的最重要條件。我們現今的教學,強調個性發展,強調對學生天性的釋放,而巴班斯基對因材施教方面的獨特見解,以及他強調與推崇的“教育會診法”,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教育視野與新的教育體驗。
參考文獻:
[1]付寶威,曹純,鄭一筠.論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及其對“提高教學質量”的啟示[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152-156.
[2]巴班斯基,波塔什尼克.教育過程最優化問答[M].利蘭,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