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杰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的預設時有事與愿違的現象發生,此時需要老師為學生營造輕松和諧的氛圍,舍得花時間讓學生思考和探究。教者要有“閑敲棋子落燈花”的心境,順勢而為,隨物賦形:喚起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觀察、發現,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思辨、內化、頓悟,幫助學生主動建構,這樣的課堂才能提升學生的學力,發展學生的思維。精彩、高效的課堂便會如約而至。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興趣
小學數學教學的預設時有事與愿違的現象發生,此時需要老師為學生營造輕松和諧的氛圍,舍得花時間讓學生思考和探究。教者要有“閑敲棋子落燈花”的心境,順勢而為,隨物賦形:喚起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觀察、發現,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思辨、內化、頓悟,幫助學生主動建構,這樣的課堂才能提升學生的學力,發展學生的思維。精彩、高效的課堂便會如約而至。
一、以情激情,喚醒學習內需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老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在設計教學預案時,教師要把數學學習內容包裝在具體情境中,讓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使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學習。
案例1:教學小學五年級上冊《植樹問題》。
(1)出示一張新修建的馬路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說說自己的發現,引出需要在路的兩側植樹造林,美化環境。
(2)引導學生說說植樹需要知道哪些條件。
師:提問,如果你是園林公司的工作人員,你應該考慮哪些問題?
生1:要知道路的長度,生2:要知道是栽一邊還是兩邊,生3:要知道樹與樹之間的距離……
(3)啟發學生作出猜想。
師:同學們考慮得真全面,我從公路管理部門得到信息。這條路長10000米,每隔5米,栽1棵樹。請你猜猜需要多少棵樹苗?
生1:2000棵,生2:2001棵,生3:4000棵……
(4)分析原因、尋找策略。
師:會有這么多答案嗎?我們怎么來研究呢?你們感覺10000米怎么樣?
生1:數據太大了。生2:不方便研究。生3:可以先從小的開始研究。生4:先研究50米、20米、10米的情況。
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老師從學生身邊熟悉的馬路出發,引導學生觀察,說說自己的發現,引出需要在路的兩側植樹造林,美化環境。接著引導學生面對不同的答案,組織學生分析原因,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引出化大為小。
二、扶放有度,花開課堂
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唯有扶放有度,留出課堂空白,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在思辨中研究,在探索中發現,才能提升學生的學力。
案例2:有一種學生訓練足球,它的表面是由40塊黑色五邊形皮和白色六邊形皮圍成的。黑色皮和白色皮塊數的比是3:5,兩種顏色的皮各有多少塊?
學生很順利地解答問題。1分鐘后我輕輕擦去3:5,問:“現在還能解決嗎?”。學生開始異口同聲不好做,缺少分配的比。我沒有立即講解,只拿出兩個大小不同的足球(一個是白色和黑色圍成,另一個是白色和金色圍成),讓他們數數黑色皮和白色皮,然后追問發現了什么。學生略加思索突然明白黑色五邊形和白色六邊形之間的比例是固定的。于是學生分組研究:第一組研究黑色五邊形和白色六邊形之間的比;第二組研究白色五邊形和金色六邊形圍成的足球。學生發現它們的塊數比一定是3:5,從而解決這類問題。
三、若盼彩虹應忍雨
如果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出現了錯誤,老師要幫助他們找出錯誤的原因,并進行辨析糾正。通常對錯題的利用往往到此為止。倘若我們能將錯就錯,和學生一起進行深入探討,就會發現學生思維的火花,那將是一道亮麗的風景。
案例3: 一次單元練習里有這樣一道應用題:齊大爺的養雞場運來2.63噸飼料,如果每天喂雞需要0.21噸,這些飼料最多可以喂多少天?還余多少噸?
有25%的學生的解答是:2.63÷0.21=12(天)……11(噸)
面對如此高的錯誤率,教師不急于分析講解,而是呈現錯誤的解答,把思辨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提問:這樣的解答你們同意嗎?大部分學生自然不同意,追問:你是怎樣發現錯誤的?學生在老師的因勢利導下,自主思索,1分鐘后很多學生高高舉起手,顯示他們明白問題所在:
生1:除數要比余數大,0.21<11,顯然是錯的。
生2:根據被除數=商×除數+余數,經過計算0.21×12+11=11.52,得出解答是錯誤的。
做錯的學生恍然大悟。
此時,老師追問:為什么會出現這樣奇怪的答案?引導學生列出除法的豎式計算,從算理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在小數除以小數時,利用商不變的性質將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了100倍,商不變,但是余數跟著變了,正確的余數要進行還原,要把余數除以100,得出正確的余數是0.11。
教師沒有簡單講解糾錯,而是循循善誘,看似波瀾不驚的提問卻是靜水流深,學生從生活經驗、知識水平出發,有感性、理性,將一道錯題從多角度、多層次思考、明晰,這真是路轉溪橋忽見,真過癮!這樣的課堂,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深層的發展,學習能力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