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家樂
摘 要:數學是一門基礎性較強的學科,數學知識的學習不僅僅局限于數學課堂中,在其他學科的課堂學習中,同樣也滲透著數學方面的知識。另外,數學知識的學習在學生理性思維的塑造與發展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努力打造一個優質的數學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中實現知識的積累與數學技能的提升,從而為學生以后的發展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對小學數學優質課堂進行科學、嚴謹的分析,針對優質課堂共有的特點,給出相應的教學思考與教學建議。
關鍵詞:理性思維;關鍵作用;優質課堂;教學思考
教學模式的創新是構建數學優質課堂比較有效的手段之一;個性發展是學生良好發展的前提,實踐活動的開展對塑造學生的個性與創造能力的培養有良好的效果;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及模式創新,是打造優質課堂的重要因素。
一、優質數學教學效果離不開教學模式的創新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知識的學習不僅僅局限在數學課堂中,各個學科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滲透與涉及:在美術中,比例以及畫面布局中的相對位置,都是數學知識的應用;在體育中,時間與速度、距離等都是數學知識的體現。由此可見,數學知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來,不管是學校還是教師,對數學課堂的教學越來越重視,各個地方都涌現出不少優質的數學課堂教學典范,從而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供了有價值的教學參考范例,為教師提高數學教學效果、解放學生的天性、讓學生在課堂中游刃有余地解決問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法。其中構建優質課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學效果的實現離不開模式的創新,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對于啟發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跳出思維定式的束縛、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PBL教學模式的應用創新:針對小學生求知欲旺盛、熱衷于提出問題的特點,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實施PBL教學模式,如,在概念知識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先引入相關問題,讓學生帶著對問題的思考不斷探究,教師同時展開問題啟發式教學,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從問題中總結、歸納得出概念知識,這樣的學習過程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還可以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與應用。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改進與完善問題模式,是優質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表現。
二、優質課堂教學需要借助活動教學的開展
新課程改革與素質教育都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任何壓抑學生個性的課堂都不能算優質的課堂。21世紀是一個強調個性發展的年代,而個性的塑造與發展離不開從小的培養。另外,只有自身具備一定的能力,具備創新精神與應變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與進步。自素質教育實施以來,學校的課程安排更加人性化,主要表現在活動教學上,這樣的形式能夠彰顯學生的個性,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塑造與發展。小學課堂中,實踐活動的開展是小學數學優質課堂的重要特征。比如,在對稱圖形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在學習了對稱圖形的概念知識后,一方面,帶領學生走出課堂,不要讓學生僅僅局限教室這個封閉、狹小的空間中,在實踐活動課中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大自然中隱藏的對稱之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與知識的運用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在實踐活動課堂中可以安排學生自己根據學習的對稱圖形的概念知識,自己動手利用相關的材料繪畫、制作或復雜、或簡單、或抽象、或簡潔的符合對稱美的圖形,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展現自己的創造意識。
三、優質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交流互動
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過程,不是教師一人主導的課堂,只憑借教師一個人的努力是不能實現高效、優質的課堂教學的。經調查研究顯示,許多優質的教學課堂基本符合這樣一個規律:教師不再是一個課堂的“獨裁者”,而是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重視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對話、交流,根據學生的疑問來調整講解的重點與關鍵點,整個課堂教學模式以對話、溝通的形式展開,一問一答地進行課堂知識的傳授。與此同時,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也不再像以往的課堂中的師生關系那樣生硬,師生之間更多的是融洽、和諧地相處,教師尊重學生,重視學生的想法與提出的觀點;學生尊重教師,認真聽取教師的意見與指導,這樣的師生相處模式無疑是一個成功的教學模式,與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截然不同,所取得的結果也是天差地別的。例如,教師應重視學生的課堂體驗,可以在每個知識點講解完后,詢問學生哪里沒有聽懂,講解的速度跟不跟得上,講解的方式適不適應以及還有沒有不懂的方面等等,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交流中,教師針對學生的疑問隨時調節課堂授課情況,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總之,小學數學優質課堂的共同點還表現在許多方面,但是不可忽視的是優質課堂的打造都離不開教師思想的進步與創新意識的體現。只有教師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不斷與時俱進,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給學生創造一個更加優質的課堂環境。
參考文獻:
[1]唐凌.小學數學優質課堂的特征研究[J].教育(文摘版),2016(7).
[2]許平.小學數學優質課堂教學特征分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5(12).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