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坤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勞的和諧發展。”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曾經說過,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需要以學生的“訓練思想”和“培養情感”為基礎,通過多種活動的開展來促進學生“思想的正確與完善,情感的真摯與縝密”。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情感有效發展的關鍵時期,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從審美能力出發,創設多樣的教學活動,以此促進學生情感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感;審美能力
眾所周知,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語言優美的片段,或者發人深省的文章。這些內容的構建不僅是要讓學生在基礎知識學習中了解到其中所描繪的畫面,還要從畫面中感受作者賦予其中的意境,在意境中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從而提高學生的情感體驗,由淺入深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呢?
一、在對比中體會形象美
我們都知道,作者在進行創作的時候,一般會將自身情感的抒發放在對人物、情境的描繪中,通過人、物來襯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學生只有對文章中所描繪的種種事物進行深入的體會,才能感同身受,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發現蘊含在物中的美與情。為了實現這一點,我在組織語文教學的時候,一般會先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的觀察、分析,從中探究出具有特色的內容,然后組織學生對相關文章進行對比,在對比中體味不同文章所蘊含的美與丑,在美丑對比中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比如,在《少年閏土》這一篇文章中,魯迅用了大量的筆觸來描繪閏土“知道海邊有無窮無盡的稀奇古怪的事”,與此同時,也描述了身居大院的少爺公子“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四角的天空”,通過閏土盡管生長于農村,但是他自由自在成長、對未知充滿好奇且知識豐富這一形象與居住在高門大院里的少爺的鼠目寸光形成鮮明的對比。因此,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利用魯迅對閏土和少爺的形象描寫來引導學生對此進行形象分析,在分析中自主地在頭腦中形成健康活潑、聰明能干的閏土形象,以此對閏土產生喜愛之情,對少爺進行批判與同情。利用這種形象的美、丑對比,不僅可以使學生就美丑觀念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還可以在比較中培養學生強烈的審美能力,促使學生能夠從內與外、主觀與客觀、形象與本質方面對美進行審視,以此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在小學階段,由于年齡的原因,學生在認知能力、觀察能力、生活經驗等方面受到嚴重的局限,他們在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時候,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無法深入其中分析、探究其內涵,這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了小學生的審美與鑒賞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仍需要將學生的抽象思維發展作為教育的重點,在語文基礎知識傳授的過程中,讓學生自主地對文章進行探索,在想象力充分發揮的前提下體味文章內容所蘊含的美,以此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比如,我在講《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時候,會就“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兩句寫景的話來引導學生對作者所描繪的情景進行想象,在情景中引導學生對作者賦予其中的情感進行體會。為了能夠讓學生在景物描寫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我一般會這樣進行引導:“如果我的好朋友將要遠離家鄉,離我而去,那么當時分別的情景會是什么樣的呢?”然后讓學生將自己作為詩人來對詩中所描繪的景進行想象,“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草長鶯飛,百花齊放,滾滾東逝的長江水在不停地奔流,此時一葉扁舟飄蕩在長江上,隨著水流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遠方,最后消失在天際……”通過這種對詩句所描繪的情景進行想象,學生不僅可以領略到大自然的美,還可以在自然中體會到詩人與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實現情景交融。
三、在推敲中體會語言美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散文、詩歌、記敘文等,這些文章的語言生動、優美,語句之間往往蘊含著無窮的美。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的時候,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對語句進行推敲來體會其中的美。為了實現這一點,我一般會從詞語入手,讓學生先學會對詞語進行賞析,然后推及句子、篇章。比如,我在講《鳥的天堂》這一內容的時候,引導學生對“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這美麗的南國的樹”中的“堆”“明亮”“顫動”等詞語進行賞析,在分析中體會樹葉的茂密且富有生命力,以此體會語言的美。
總之,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時候,需要從教材出發,引導學生對教材進行賞析,從教材文章中來探究語文的美,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高超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舒建業.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8).
[2]徐海艷,吳楠.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5(3).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