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城
摘 要: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主要是針對語文課文而言的,其中“閱”是指對文字的瀏覽能力,通過瀏覽可以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和大概意義,“讀”是指朗讀能力,要求學生能夠準確讀出文字、完整朗讀全文,不僅要會朗誦,還要學會略讀。由以上內容可以發現,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對于小學生以及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
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需要從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方式,以及課后作業的布置等方面做起,將閱讀能力的培養工作貫穿于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因此,本文將從以下幾點,提出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的方法。
一、從教材內容著手,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是進行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的基礎,也是閱讀的載體,因此,從教材內容著手來實現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但通過查閱小學語文課本可以發現,小學語文的教學題目生動有趣,雖然篇幅極短,文字簡單,但加上顏色鮮明的配圖,也有較強的趣味性,而且課文的內容也很貼近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兒歌式的文字編排朗朗上口,給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提供了較好的素材。但是,課文的內容同質性較強,而篇章較少,使閱讀教學的素材不夠充足,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實際教學的需求,除了帶領學生閱讀課本短文之外,還需要與家長合作,通過購買適齡讀物來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比如,傳統的《三字經》《百家姓》和新發行的《弟子規》,以及短篇寓言故事等都可以作為閱讀能力培養的素材。這些素材不僅可以供教師進行分段教學,也可以作為連續性的教學內容,通過內容量上的逐漸積累,有利于小學生掌握較長篇幅文章的閱讀能力和技巧。
二、從教學方式著手,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教學方式的趣味性是讓小學生愛上閱讀的主要方式之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培養小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是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然而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主要采取教師領讀、學生跟讀、自由閱讀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大多局限于室內的集體閱讀,不利于學生吸收課文的營養,容易造成“只讀不閱”等不良現象,從而影響對學生文字理解能力的培養,而且一種教學方式的反復循環也容易降低語文閱讀教學的趣味性。因此,教師需要進行閱讀教學方式的創新。比如,進行“以點帶面”的群文閱讀教學,因為以點帶面可以實現“一文帶單元”“一篇帶多篇”“一本帶多本”等多項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發揮出群文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舉例來說,在小學語文第一篇課文《秋天》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一起認識文中的生字,接著讓學生試著進行5分鐘獨立的朗讀,再給予學生5分鐘的快速閱讀時間,同時要提前布置好閱讀的任務(課文的大致內容等),并在閱讀完成后以問答的方式對閱讀效果進行檢驗。“課文中說的是什么季節呢?”學生當然會回答:“秋天”,接著教師就可以接連提出“秋天什么時候到來?什么時候秋收?什么時候結束?秋天到了,都會有哪些表現呢?”等相關問題,以愉快的問答來幫助學生回顧閱讀中的記憶內容,此外,要通過科學合理地應用教學方法,實現小學語文閱讀“以點帶面”的教學目標。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課前(正式進行語文教學前)3分鐘閱讀分享或不定期的朗誦小競賽等方式,來調動學生主動閱讀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語文教學的開始階段就學會基本的閱讀技巧,體會閱讀所帶來的樂趣,讓學生在小學階段就為初中語文閱讀的能力打好基礎。
三、從作業布置著手,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作業的布置是小學生在課后主動提高語文閱讀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尤其是口頭閱讀作業的布置,不僅能夠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還能夠為家長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輔導學生學習提供機會,有利于通過與家長的溝通來促進學生的“讀”的能力,更受學生喜歡。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調整作業形式,多布置一些閱讀類的口頭作業,為小學生提供課后閱讀的空間,比如,以每天一篇小故事的任務形式布置閱讀作業。學生可以在課后自主選擇喜歡的略讀內容,可以是短篇小故事,也可以是文章的節選,具有很大的自由性,更符合小學階段的教學需要。對于閱讀作業的檢查,可以采取“故事會”的形式,通過“學生閱讀”“學生解說”“師生互動”的流程對閱讀作業完成情況進行檢查,并對表現優秀的學生給予圖章、表揚等獎勵,這樣不僅有利于教師語文閱讀教學工作的開展,也有利于小學生獲得更多的閱讀機會,使學生閱讀的技巧更加熟練,同時還能夠為小學生進行語文寫作提供新鮮的素材。
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需要小學語文任課教師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引導和幫助,通過對小學語文教材的合理運用與適當調整,教學方式的創新與靈活變通,以及課后閱讀作業的布置等方法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語文閱讀能力培養。
參考文獻:
[1]王會光.會閱讀深意 得語文要領:淺談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與訓練[J].新課程導學,2016(1):85.
[2]李春紅.淺談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34):178.
編輯 賀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