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凱
摘 要:在小學教育中,“育人”比“教書”更加重要,因為這直接關系著小學生良好品德、人格的形成等,影響著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而我國的農村人口在全國人口中所占比例是最高的,這也代表農村地區的小學德育教學影響著我國整個國民素質的高低。因此,我們必須要重視農村地區的小學德育,使小學生在正確的引導下不斷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品質。
關鍵詞:農村小學;德育;轉變觀念;轉變行為;家校結合
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農村地區的小學教育也發生了很多變化。但是,在農村小學的德育工作中,依然還普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農村地區的教師還過于重視文化課的教授,忽視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小學生由于受生活環境與家庭條件等因素的影響,使得他們的德育水平高低不一;農村地區的小學生雖然比較單純,但是他們的性格卻不可捉摸;農村家長的教育觀念落后等,為農村地區的小學德育增加了不少阻礙。下面,筆者從轉變教育觀念、轉變教師行為、注重家校結合三個方面,討論農村地區的小學德育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轉變教育觀念
現在有很多師范專業的學生并不喜歡在農村地區從事教育專業,將自己的工作范圍劃在了城鎮地區。這就使得農村地區的小學無法注入新鮮血液,而現存的大多數教師都過于死板,不愿意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師的德育觀念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學重點與教學行為,因此,要想真正促進農村地區小學德育工作的有效展開,教師就必須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以培養一批成績優異的學生轉變為培養一批品德高尚、視野開闊、體魄健康、自立自強的小學生。為了讓學生接受先進的、科學的德育內容,我經常參加一些德育座談會,聆聽各位優秀的教師與教育專家的教育理念,充實自己的教學知識儲備,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我還會將其與自己的教育理念相比較,重新整合,改正原有教育理念中的不當之處,從而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
二、轉變教學行為
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小學生模仿的對象,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小學教師在學生、學生家長心目中的地位依然是“至高無上”的,但一些行為舉止較為粗俗的教師就會對學生產生消極影響,無法提高小學生的品質與道德水平。一開始,每當學生犯錯,我總是大聲訓斥他們,認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得到教訓。然而,有一次我讓班長管理班級秩序的時候,發現班長也總是大聲呵斥學生。也有家長反映,學生回到家中對自己的父母、長輩也大聲說話??吹竭@個現象的時候,我感到自己的管理行為出現了問題,學生之所以會變成這樣,完全是受到我的影響啊!于是,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并在班級中勇于向學生承認錯誤,希望全班同學監督我改正這個壞習慣。后來,每當學生犯錯,我都會克制自己的情緒,跟學生講道理,每次教育學生之前,我也會先問清事情的緣由再進行教育和引導,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如果我發脾氣,學生可以隨時指出我的問題。在學生的幫助下,我漸漸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幾乎很少大聲責罵學生。我還及時利用這個實例,對學生進行了“勇于認錯,敢于改正”和“虛心請教,互幫互助”的德育。由于這個德育主題與我和學生密切相關,學生親眼見證了我認錯、改錯,虛心向學生請求幫助并在幫助中獲得成長的過程,所以教育效果十分好。
三、注重家校結合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對學生的影響力是我們無法想象的。然而,在農村地區,大多數的家長都忙于務工、務農,將自己的生活重點放在如何改善家庭經濟條件之上,忽視了小學生的教育問題,甚至還有一些家長依然有“學習無用”的觀念,導致很多小學生開始出現厭學現象。在這種時候,不管老師怎么勸,也無法展開有效的道德教育。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教師可以與學生家長建立緊密聯系網,督促家長改善自己的不良行為,使學生成長在作風優良、舉止有度、言詞禮貌的環境之中,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小學生品質。加強學校與家長之間的合作,還能夠使教師與家長及時了解小學生的成長狀況,便于雙方及時發現并糾正小學生的個性問題,更好地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為了與學生的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我經常家訪,并專門建立了家長通訊群和微信群,與家長進行及時交流。比如,我們班有個學生剛開始很厭學,經常在課堂上打瞌睡,也常常沒交作業。為了改變他,我與他的家長進行了溝通,了解他厭學的原因,然后對他進行了平等的交流與引導,并且在生活中、學習中時刻關注他的成長。后來,這個學生開始改變自己的不良行為,雖然他依然不能夠徹底地改變自己,但是十分努力,進步很大。針對這個學生的變化,我不僅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了他,也將這個轉變及時告知了學生家長,希望家長能夠在家庭中監督他學習的同時,還要鼓勵他,讓他更有信心。
總而言之,在展開德育工作之時,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將德育放在首位,使小學生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做事;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教學行為,以規范的行為舉止來影響小學生;教師要與學生家長共同合作,讓小學生時刻受到良好的德育。
參考文獻:
[1]高生.農村小學德育教育淺談[J].中華少年,2016(25).
[2]何輝.淺談農村小學德育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5(10).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