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摘 要】……這一切的一切造就了我的地理教學理念:一、決不能讓學生死記硬背廣漢市地理教研員每學期發的那幾張卷子!二、首先一定要讓學生認識到: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三、更要讓學生認識到:地理學的相關知識來源于我們人類的生活,我們人類的生活(衣食住行)反過來又離不開地理,讓地理走進我們的生活。
【關鍵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質量
【正文】
自2010年9月起,因當年學校的“雙基督導”工作的需要,經學校領導給我做工作,我放棄了自己從事多年的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開始了我的地理教學生活。
教學理念決定教學方法,影響教育質量。下面我用一篇自己上八年級地理上冊的一次校內公開課的教案來加以佐證我的觀點:
“第二章 第三節 復 雜 多 樣 的 氣 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我國氣候類型的多種多樣性及其主要氣候分布;運用所學的氣候知識,解釋生活、生產中的一些現象;運用等溫線圖和降水量圖,分析冬夏氣候特點和降水量趨勢;理解我國季風氣候顯著的原因及其優勢和危害;了解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
過程與方法:①通過師生閱讀P35的圖2.24中國主要氣候類型分布圖,使學生理解我過期后的多種多樣性及其主要氣候分布。②通過學生閱讀P36的中國溫度帶圖和中國干濕區圖,使學生認識到:溫度帶與各地獲得的太陽的熱量有關,干濕區與當地的降水量和蒸發量有關。③通過閱讀P38的夏季風和冬季風圖,讓學生理解是海陸之間熱力差異大,造成了我國季風氣候顯著的特點。④通過分析P40的災害性天氣圖片和閱讀P41的知識之窗的“臺風”和
“寒潮”,讓學生了解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正確認識我國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的特點及其優勢和危害,關注氣象預報,預防災害,盡量減少損失,適應氣候,快樂生活。
教學重、難點:認識我國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的特點及其優勢和危害。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復習引入:1、教師畫出一幅較大的中國行政區劃輪廓圖。2、抽生在這幅圖上畫出第一、二級階梯和第二、三級階梯的分界山脈。3、抽生畫出第一、二、三級階梯上的主要地形分布。4、抽幾個學生分別畫出我國不同走向的山脈。師生一道糾正并強調,然后教師導出新課的教學: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東西跨度大,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分布,海拔高度逐級下降,加上地形復雜,高差懸殊,使我國的氣候類型差異明顯,氣候類型復雜多樣,氣候資源豐富。下面我們開始學習新課:“第三節:復雜多樣的氣候”,同時板書課題。(15分鐘)
二、教師用彩色粉筆引導學生記住P35上中國的氣候類型,闡述產生原因。(3分鐘)(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夏季受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和印度洋的西南季風的影響;溫帶大陸性氣候→離海洋遠,通過季風獲得的水氣少,降水少;高原高山氣候→海拔高造成夏季氣溫低)
三、引導學生閱讀P36的圖2.25中國溫度帶圖和圖2.26中國干濕區圖,完成P36的活動內容。(6分鐘)(通過觀察比較發現: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與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的分界線大致重合)
四、引導學生閱讀P37的中國1月和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中國年降水分布圖,完成P37的活動內容。(6分鐘)(1、我國華南及東南沿海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
四川盆地、吐魯番盆地等7月平均氣溫超過28°C;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北部、青藏高原北部、西北北部地區等1月平均氣溫低于-24°C;東南沿海地區和西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地區等年降水量超過1600毫米;新疆大部分、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等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2、我國氣溫的總體規律: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大多數地方普遍高溫,青藏高原等少數地區因海拔高而氣溫低。降水的總體規律: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五、學生復習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或完成讀圖填圖訓練P11–12的第一大題的內容
(6分鐘)
六、課堂小結:師生共同完成。(3分鐘)(不同的地區,氣溫、降水的狀況不同,氣候的特征也就不同。)
七、布置作業:1、完成練習冊和讀圖填圖訓練余下的內容。(1分鐘)
2、預習第二、三兩框的內容。
3、復習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八、板書設計:第二章——第三節 復雜多樣的氣候
一、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1、我國的氣候類型:(熱帶、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原高山氣候
2、溫度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高原氣候區
3、干濕區:濕潤區、半濕潤區、半干旱區、干旱區
4、我國氣溫的分布規律:冬季,南北溫差大,南高北低
夏季,南北溫差不大,全國大多數地區
普遍高溫(青藏高原等少數地區氣溫較低)。
5、我國年降水量的總體規律:總的趨勢是受夏季風的影響,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九、課后反思:本堂課,學生積極配合,師生互動,通過畫地圖、填地圖、讀地圖,復習效果較好,教師的點撥、引導到位。但因復習時間計劃和操作過長,新課內容任務未徹底完成,須今后做進一步調整。
繼續下滑指向南回歸線(表示北半球的冬至時間,接著又上移指向赤道(表示次年北半球的春分時間),最后繼續上移指向北回歸線(表示北半球的次年夏至時間)。這樣周而復始,不斷地循環,表示一年之中,太陽光只在南北回歸線之間進行直射。如果假想的地軸與假定的黃道平面垂直,用代表陽光直射的直木棍的一端指向赤道,將地球儀自西向東旋轉一周,學生們會發現:陽光會始終直射在赤道上,一年將沒有四季的變化,也沒有晝夜長短的變化,地球五帶的劃分更會有巨大的變化。使學生明白了地球為什么要傾斜著身子旋轉運動的道理,當然這是地球本身運動的實際情況。
總之這里的演示,使復雜的道理簡單化,抽象的內容形象具體化,讓學生非常容易理解和掌握地球運動的相關知識。
為了增加地理知識的趣味性和實用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還經常把看到的有關電視新聞和通過在電腦網絡上查到的相關資料,與學生一起分享,讓學生感到地理知識確實有助于我們的日常生活。
當然,文中不足之處,期待同行們的指正與幫助,讓我們共同成長,為真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改變教學觀念 提高課堂教學——在課程標準下嘗試新方法福建省三明市列西小學 鄧麗萍
[2]有效教學理念下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